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时代发展与史学变革(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探索与争鸣》 朱政惠 陈麟辉 参加讨论

三、当代史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当代中国史学向何处去,这是史学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这次研讨会一切内容的归宿。
    (1)当前史学工作者应注意的若干原则问题
    与会者谈到,当前史学工作者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我们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创建后,一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分析中国历史时,存在过一些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简单化的情况。但是,我们今天下决心去改正一些问题时,不能再犯或“左”或右的错误。所谓“左”,就是教条主义;所谓右,就是搞自由化。我们应确确实实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生动活泼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各种新问题。
    与会者提出了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他们认为,处理好这种关系的要求是,历史研究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要保持历史学本身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学术性。要做到这一点,史学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便显得非常重要。
    有与会者还提出,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史学研究内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又一重要问题。他们指出,不注意社会需求,我们的产品--研究成果也会在“精神产品市场”上滞销、撞车和大量积压。史学界也有“长线”、“短线”问题,调整目前史学研究的结构势在必行,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化在刀口刃尖上,放在目前社会最需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上。那种“雕虫小技”式的、不痛不痒的、可有可无的古董陈设或消遣玩物般的东西的研究,浪费了我们太多的人力和精力。这些与会者强调,学术价值不是一种抽象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更不是一种先验的观念,从其终极意义上来说,它必然是以满足某种社会需求的程度来衡量和判断的,没有一种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学术价值可以脱离社会的需求而抽象地悬浮在真空之中。
    也有与会者认为,由于形势的变化,各时期出现一些历史研究的“热点”本来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由于某种“研究热”兴起之时,蜂涌而上的情况十分突出,从而使“热”的课题研究成果重复雷同,“冷”的课题研究成果几近空白,这是不正常的。正确的处理原则应该是,既要有适应社会需求的较多的“热”点研究,也要保留若干“冷”点的探讨,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需要相结合、个人专长与社会总体研究水平相默契的科学的学术发展机制,以适应形势发展及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2)关于当前史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围绕中国当代史学的发展,与会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全面加强史学理论的建设。有与会者认为,史学理论建设是历史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史学史上找不到不以任何理论为指导,也不反映任何观点理论的史学著作。长期以来,史学界不重视史学理论的倾向,是造成我国史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的原因之一,也是所谓“史学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已进入了活跃的发展阶段,并带动了整个中国史学的发展。但是,我们在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中,还缺乏深入的反省和冷静的分析,也缺乏对这门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学科建设。因此,今后的史学理论研究,我们要突出其独立性、先导性、开放性和世界性。所谓独立性,就是史学理论建设应有自己明确的学科性质,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非其它学科可代。所谓先导性,就是理论第一性,史学理论应对整个历史科学的学术探讨有导向作用。所谓开放性,就是不仅要继承发扬本国传统的优秀的史学理论,还要大胆吸收国外有科学价值的史学理论,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所谓世界性,就是我们史学理论研究要走向世界,开展与国外专家学者的交流活动,争取跨入国际史学理论研究的一流行列。
    二是根据现实社会需要,进一步调整史学功能机制所向,更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与会者指出,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大都强调政治功能,这在急风暴雨式的救亡和人民革命战争中是绝对必要的,但在革命胜利后,仍沿着这条习惯思路办事,显然不妥当。所以要尽快调节当代史学功能机制所向。我们的史学研究再也不能集矢于政治史了,而应向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城市史、人口史、交通史、工艺史、风俗史等方面作新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宣传,更主要的是应依据社会公众的文化心理特点,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实践上下功夫,把目前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主的通俗史逐步引向更高层次--注重哲理阐发和启迪智慧高度,使人们在阅读此类史书时,切切实实感受到对提高自己的思维判断及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开阔胸襟和陶冶修养有明显的作用。
    三是开展积极的史学评论,作为推动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刺激历史学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有与会者指出,史学评论是人们对史学专著或论文中的史实和史观进行批评或议论,指出评论对象的优、缺点,提出评论者自己的批判标准或个人意见。长期来,史学评论是我国史学发展的一个弱项,从而影响了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历史的脚步告诉我们,学术发展的必要途径有赖于百家争鸣,而百家争鸣则系于学术评论工作的开展和繁荣。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史学评论工作。从学科发展的特点来看,历史学无法通过历史的重演来检验研究成果,而只能通过新发现的史料和考古资料的验证,包括各地区、各民族资料的类比来验证,根据检验反馈的信息证实或修正原来的结论,由此逐渐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而在这方面,史学评论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积极严肃的史学评论,可以及时总结和发扬当代史学的成就,更能对某些观点、史料谬误和有损历史学信誉的粗制滥造作品进行认真的有说服力的学术批评,所以,史学评论在发展当代史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史坛的史学评论大都还停留于对史书内容作一般的介绍上,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和科学的分析批判精神,这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研究总体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并注意史学评论理论和史学评论队伍的建设。他们建议相关的刊物应开辟有份量、有一定权威的包括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评论专栏。他们表示相信,只要对各类史书、史学观念、史学理论及其成果开展大胆而实事求是的评论,我国社会主义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源泉也便得到了开发。
    (3)时代和上海史学理论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当前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从发展的眼光看,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史学工作者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面向现实和启导未来的责任重大。史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学体现时代精神的方向,为祖国改革开放、建设四化的宏伟事业作出贡献。大家认为,上海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科学研究的力量比较雄厚,史学研究更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史学界的前列,理应为我国的史学理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他们认为,这次会议为上海市史学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切磋学问、交流经验的机会,有了这个良好开端,上海史学理论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兴旺。他们建议,为了发展上海的史学理论研究,上海应组织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设立必要的联络机构,开辟一些理论研究园地,组织一些攻关课题,并加强与全国各地学者的学术交流工作。
    上海社联副主席姜义华在会上传达了国家教委在昆明召开的“《历史概论纲要》讨论会”精神。上海社联副主席乔林就历史科学如何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讲了话。他说,历史学所研究的是人类过去的经验和现象。了解历史是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钥匙。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通过认识历史条件来认识自己的现实环境。任何一个历史研究者只有当他的研究同时代的需要相一致,有助于说明同时代人的现实处境,有助于解决人们普遍感到焦虑的问题时,他的研究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能在同时代的人那里获得生命,才能在历史上有自己的地位。现在,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工作者,应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理解和牢牢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对建国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进行认真总结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要紧紧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始终不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进行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取得近10年来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就无法应付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所偏废。否则,就会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后果。这是为历史经验所一再证明的。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要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当前,特别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历史研究工作:第一,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去研究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吸取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共同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历史是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的走向上寻找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踪迹,探索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共性、特点,可以从理论和认识上指导现代化,减少失误。第二,引导人民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促使全民族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