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北朝时期黄淮海地区户口与劳动力考述
黄淮海地区位于太行山以东,燕山、长城以南,秦岭、大别山以北,东至黄海、渤海,包括现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以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这一地区历来人口众多,农业发达,是历代统治者所倚重的经济区。社会动乱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末大乱,使这一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户口与劳动力损失惨重。魏晋时期政局相对安定,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回升。西晋永嘉之乱以后,这一地区又陷入了长期的分裂混战的局面。户口每况愈下,而史籍记载既不详细又不系统,笔者不揣浅陋,在对魏晋时期该地区户口探讨的基础上,试图根据一些零散的材料,对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户口状况略作辨析和考订。 一、十六国时期 自汉魏以来,西北边境不断有少数族人徙居内地。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在战争中被掳掠、裹挟而来,这方面的记载屡见史书;二是由于少数族人原居住地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仍,他们不堪忍受,便以“归附”的名义主动移居内地。新移民在内地除了“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家使出谷”,输“租调”(注:以上引文分见《三国志》卷15,《梁习传》;卷26,《郭淮传》、《牵昭传》。)外,更有为数不少的人被掠卖为佃客和奴婢,(注:《三国志》卷22,《陈群传附子泰传》:正始中,泰为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这奴婢当是以匈奴人充当的,当时以匈奴人为奴婢相当普遍。《晋书》卷93《外戚王恂传》:“太原诸部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记,太安中,并州饥乱,石勒先是险些被北泽都尉“缚卖”,后终被“两胡一枷”卖往山东以“充军实”。)政治地位较之汉族民众更为低下。自然灾害频仍和西晋后期政治黑暗,八王之乱时,权贵们竞相拉笼少数族上层酋豪参加战争,这些首领便以“勤王”为名,纷纷招募各族民众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西晋末年社会本来就充满了尖锐的阶级和民族矛盾,在这些酋豪的煽动下,各少数族民众表现异常活跃。 华北大地的土著居民相对平静的定居生活不复存在,他们面临着沉重的灾难,在旷日持久的兵燹中,有不少人被迫远徙他乡。《晋书》卷65《王导传》说:“京洛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据专家估算,南渡的北方人口约有90万,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强,而这些徙出的民户以今河北、河南、山东境内居多,(注: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集》上册。)即主要是黄淮海地区的土著居民。另外,这一地区的农民还大量移居辽西。那时,割据辽西的鲜卑族慕容部为了安置这些流民,相应地陆续设置了侨民郡县,“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注:《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 《魏书》卷110《食货志》记:“晋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 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黄淮海地区的户口在急剧减少。西晋末年,青州刺史曹嶷攻略下今山东西北部一些地方,拥有十余万众,而“遂有雄据全齐之志”(注:《晋书》卷102, 《刘聪载记》。)。由此不难推知,齐州这个昔日人烟繁盛的地区,户口已衰减到何等地步。 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黄淮海地区的少数族政权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南燕等,政治舞台上走马灯似的频繁易帜的背后,却是以惨烈的战争、血腥的屠戮和民众的涂炭为代价的,战争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户口数目的进一步恶性减耗。现依次将诸政权统治下该地区人口状况逐一予以考辨。 后赵 后赵建国(319年)前夕, 石虎率百僚劝石勒称帝时上疏道:“以河内、魏、汲、顿丘、平原、清河、钜鹿、常山、中山、长乐、乐平十一郡,并前赵国、广平、阳平、章武、渤海、河间、上党、定襄、范阳、渔阳、武邑、燕国、乐陵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案,石虎等此疏中所列之二十四郡,涉及到西晋时的冀州和幽州、司州、并州的一部分,除去非黄淮海地区的和不见于《晋书·地理志》的长乐、乐平、上党、定襄、渔阳和武邑六郡,还剩下十八郡。据晋志,这十八郡在太康元年的总户数是500240户,则每郡平均27791户。 前引石虎上疏中之“二十四郡”共二十九万户,则平均约12000户。也就是说,这十八郡在石勒称帝前,比太康元年每郡平均减少约15000多户! 这尚不包括自太康元年以来30年间的自然增殖及陆续移居进来的少数族人口,由此可见河北地区户口之减耗! 对于后赵建国时统内诸郡户数,史籍记载不相一致。《太平御览》卷120《偏霸部》引崔鸿《后赵录》记为19万户。 如果这个数字所记无误,则石勒统内每郡平均不足8000户,与西晋时户数悬殊更大,尚不及其三分之一。 河、淮之间的户口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后赵与东晋北伐诸将领、占据淮北诸城的军政首领间在这一地区展开的大小战斗非常频繁,有时因为“战争不息百姓饥馑,掘野鼠、蛰燕而食之”(注:《资治通鉴》卷92,晋元帝永昌元年。)。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其居民户口较之河北只会更少。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石赵前中期曾经从外地迁徙大量人口到黄淮海地区定居下来(注:《晋书》卷104、105,《石勒载记》上、下。),但在冉闵在位期间,后赵国内大乱,这些移民复又纷纷逃回原籍,残存下来的民众也朝不保夕,以延岁月之命。(注:《资治通鉴》卷98晋穆帝永和五年记:“秦、雍流民相帅西归。”同书卷99晋穆帝永和七年,冉闵“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赵所徙青、雍、幽、荆四州之民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以赵法禁不行,各还本土。……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