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十六国北朝时期黄淮海地区户口与劳动力考述(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栾贵川 参加讨论

二、北朝时期
    北魏统一山东以后,除了政府有组织的徙民、移民就食外,人口相对稳定。孝文帝改革后至六镇起义前,北方户口发展显著;魏末户口又有所下降。黄淮海地区在东魏、北齐时的人口出现大幅度回升。
    《魏书·地形志》曰:“正光(520-525年)已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之太康,倍而已矣。”杜佑曰:“按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后,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口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今云倍而余者,是其盛时户有五百余万矣。”尔朱乱后,户口剧减,“唯河北三数大郡,多千户以下,复通新附之郡,小者户才二十,口百而已。”(注:《通典》卷7,《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丁中。 )河北地区是六镇起义的主战场,战后仍能保持“大郡”地位,可知战前户口甚盛,尽管在北魏前期的道武帝至献文帝期间本区大量民户被迁往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附近。其具体材料有:
    1.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正月,北魏已平定山东, “徙山东六州民吏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注:《魏书》卷2,《太祖纪》。唐长孺先生据《北史》、 《册府元龟》及《资治通鉴》认为“三十六万”之“万”应是“署”字之讹。见《太祖纪》之《校勘记》第九。)。
    2.明元帝泰常三年(418年)“夏四月己巳,徙冀、定、 幽三州徒何于京师”(注:《魏书》卷3,《太宗纪》;《北史》卷1,《魏本纪》。)。
    3.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三月, “徙青州民于京师”(注:《魏书》卷4下,《世祖纪》。)。
    4.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五月, 徙青州民于京师”(注:以上分见《魏书》卷6,《显祖纪》;卷4上,《世祖纪》;卷4下, 《世祖纪》;《资治通鉴》卷113,晋安帝元兴三年。)。
    上引材料已清楚表明,北魏政府自从占领河北之日起,直至孝文之前的北魏前期,不断地从黄淮海地区往京城所在的平城地区迁徙户口,第2、3、4两条材料没有标明迁徙人数,仅第1条材料累计已逾50万人。
    但是,河北毕竟是北魏政府所倚重的地区,因而也往河北迁徙过不少人口。太武帝延和元年(432年)“九月乙卯,车驾西还。徙营丘、 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三万家于幽州(治今北京市)”(注:以上分见《魏书》卷6,《显祖纪》;卷4上,《世祖纪》;卷4下,《世祖纪》;《资治通鉴》卷113,晋安帝元兴三年。)。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六月,北部民杀立义将军、衡阳公莫孤, 率五千余落北走。追击于漠南,杀其渠帅,余徙冀、定、相三州为营户”(注:以上分见《魏书》卷6,《显祖纪》;卷4上,《世祖纪》;卷4下, 《世祖纪》;《资治通鉴》卷113,晋安帝元兴三年。)。六年十一月辛未,“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七年二月,“永昌王至高平(今山东济宁市东南)、擒刘义隆将王章,略金乡(今山东章丘县西北),迁其民六千余家于河北”(注:以上分见《魏书》卷6, 《显祖纪》;卷4上,《世祖纪》;卷4下,《世祖纪》;《资治通鉴》卷113,晋安帝元兴三年。)。从以上材料,以最保守估计,徙往河北的人口已超过20万。
    北魏政府很重视对河北地区的行政管理。道武帝天赐元年(404 年),“魏以中土萧条,诏县户不满百者罢之”(注:以上分见《魏书》卷6,《显祖纪》;卷4上,《世祖纪》;卷4下,《世祖纪》; 《资治通鉴》卷113,晋安帝元兴三年。)。献文帝时,以“广阿泽在定、 冀、相三州界,土旷人稀,多有寇盗,乃置镇以静之。以(韩)均在冀州,劫盗止息,除大将军、广阿镇大将,加都督三州诸军事”(注:《北史》卷37,《韩茂传附均传》。)。“先是,禁网疏阔,民多逃隐。天兴(398-404年)中,诏采诸漏户,令输纶绵。自后诸逃户,占为细茧罗縠者甚众。于是杂营户帅遍天下,不隶守宰,赋役不周,户口错乱。始光三年(426年)诏一切罢之,以属郡县”(注:《魏书》卷110,《食货志》。《资治通鉴》卷120宋文帝元嘉三年所记略同。)。《资治通鉴》卷120也记下了这条材料, 并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是“魏初得中原,民多逃隐”云,故而,这里就可以认定,文中之所谓“漏户”、“杂营户”虽然“遍天下”,但河北尤为普遍。耐人寻味的是,太武帝在始光三年诏杂营户“一切罢之,以属郡县”。但是,事隔18年后的太平真君五年又在冀、定、相州置营户。(注:见前揭《魏书》卷4 下,《世祖纪》。)献文帝“又以五州(定、冀、相、青、东青)人户殷多,编籍不实,诏(韩)均检括,出十余万户。复授定州刺史,百姓安之”(注:《魏书》卷15,本传;卷7上,《高祖纪》;卷8,《世宗纪》。)。不过,也有地方官借检括户口而中饱私囊者。如魏宗室元晖任冀州刺史时“检括丁户,听其归首,出调绢五万匹。然聚敛无极,百姓患之”(注:《魏书》卷15,本传;卷7上,《高祖纪》;卷8,《世宗纪》。)。到了北魏中后期,河北户口达到全盛。孝文帝时,冀州户口数目为全国第一。《北史·张彝传》载:“初,彝曾祖幸所招引河东人为州,裁千余家。后相依合,旋罢入冀州,积三十年,析别有数万户。故孝文比校天下人户,最为大州。”(注:《北史》卷43,《张彝传》。)。
    但是,由于统治者剥削严重、政治腐败,遇到自然灾疫,户口损耗很大。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州郡十一水旱, ……相州民饿死者二千八百四十五人”(注:《魏书》卷15,本传;卷7上, 《高祖纪》;卷8,《世宗纪》。)。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三月,“青、齐、徐、兖四州大饥,民死者万余口”(注:《魏书》卷15,本传; 卷7上,《高祖纪》;卷8,《世宗纪》。)。永平三年(510年)“夏四月,平阳郡之禽吕、襄陵二县大疫,自正月至此月,死者二千七百三十人”(注:《魏书》卷15,本传;卷7上,《高祖纪》;卷8,《世宗纪》。)。
    河北是历朝征役的主要地区。据《魏书》记载:
    太平真君七年(446)五月,“盖吴复聚杏城,自号秦地王, 假署山民,众旅复振。于是遣永昌王仁、高凉王那督北道诸军同讨。六月甲申,发定、冀、相三州兵屯长安南山诸谷,以防越逸。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注:《魏书》卷4下,《世宗纪》下;卷79,《范绍传》;卷7下,《高祖纪》;卷8,《世宗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