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十六国北朝时期黄淮海地区户口与劳动力考述(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栾贵川 参加讨论

孝文帝太和年间,“值朝廷有南讨之计,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通缘淮戍兵合五万余人,广开屯田”(注:《魏书》卷4下, 《世宗纪》下;卷79,《范绍传》;卷7下,《高祖纪》;卷8,《世宗纪》。)。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六月“壬戌,诏冀、定、瀛、相、 济五州发卒二十万,将以南讨”(注:《魏书》卷4下,《世宗纪》下; 卷79,《范绍传》;卷7下,《高祖纪》;卷8,《世宗纪》。)。
    宣武帝景明四年(503年)六月,“丙戌,发冀、定、瀛、相、 并、济六州二万人、马千匹,增配寿春”(注:《魏书》卷4下, 《世宗纪》下;卷79,《范绍传》;卷7下,《高祖纪》;卷8,《世宗纪》。)。
    正始三年(506年)七月,“已丑,诏发定、冀、瀛、相、并、 肆六州十万人以济南军”(注:《魏书》卷4下,《世宗纪》下;卷79, 《范绍传》;卷7下,《高祖纪》;卷8,《世宗纪》。)。
    宣武年间,“萧衍将张嚣之寇陷夷陵戍,……诏发冀、定、瀛、相、并、济六州二万人,马一千五百匹,令仲秋之中皆会淮南”(注:《魏书》卷19中,《任城王澄传》。)。
    徐州刺史卢昶组织兵力抵御萧梁军,战于朐山,宣武帝下诏:“河遣冀、定、瀛、相四州中品羽林、虎贲四千人赴之”(注:《魏书》卷47,《卢玄传附昶传》。)。
    从以上材料不难看出冀、定、瀛、相等河北数州,是北魏政权军事重镇。
    十六国前期,北方战乱,黄河以南民户多渡淮南迁。其后,北方相对稳定,南方东晋政府内权臣争斗不休,民不聊生,民众大量北还,“晋民避乱,襁负之淮北者道路相属”(注:《资治通鉴》卷113, 晋安帝元兴三年。)。至太武帝时,淮北民户又得到较大幅度的回升,据《北史·李孝伯传附祥传》记载:“时尚书韩元兴率众出青州,以祥为军司。略地至陈、汝、淮北之人诣军降者七千余户,迁之兖、豫之南,置淮阳郡(江苏睢宁)以抚之。拜祥太守,流人归者万余家,百姓安业”。
    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年)清理隐户力度较大,但是, 隐户仍是大批产生,李冲建议设立三长制:“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争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注:《魏书》卷53,《李冲传》。)。诸如赵郡平棘(治今河北赵县)人李显甫,“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治今河北隆尧)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注:《北史》卷33,《李灵传》。)。孝文帝行三长制,由党长、里长、邻长负责清查户口,以一夫一妇为单位征收赋役,大批“苞荫之户”、“侥幸之人”脱离宗主成为均田制下的编户齐民,从而使北魏户口达到鼎盛。《通典》之所谓正光之前北魏户口达到五百余万,即是明证。
    但是,即使是三长制雷厉风行地得以推行的太和年间,由于北、南双方长期战争,使得河、淮之间的徐、豫诸州仍然人口稀少。北魏宁远将军范绍在南境主持军务,孝文帝“诏以徐、豫二境,民稀土旷,令绍量度处所,更立一州。绍以谯城形要之所,置州为便,遂立南兖”(注:《魏书》卷79,《范绍传》。)。然而,这条材料中所举的是个极端的例子,它不能代表河、淮间之全部。周一良先生曾专门解释说徐州所属的彭城、沛郡地处两方兵争的要地,加之江苏北部土地贫瘠(注:《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又收入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版。),故而户口不多。其实,这里不只是在北方经济刚刚复苏的孝文帝年间,即使到了东魏武定年间,户口数目仍然远远落后于淮北其他地区。北魏献文帝天安二年(467年), 即攻占了“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胡三省《通鉴注》:“淮北四州,青、冀、徐、兖,豫州淮西、汝阴、新蔡、谯、梁、陈、南顿、颍川、汝南(应是汝阳)、汝阴诸郡也”(注:《资治通鉴》卷132,宋明帝泰始三年。 )。自此,淮北一直为北朝所有。周先生将《宋书·州郡志》和《魏书·地形志》中关于淮北四州和豫州淮西先后隶属于刘宋和东魏时,相同的诸郡户口作了对比,前者记诸郡宋大明八年(464年)的户口数, 后者记诸郡东魏武定年间(543-549年)户口数,通过对比,发现只有徐州所属彭城、沛郡户、口数均减少,其余诸郡在80年间的总趋势都是户口激增。周先生将河、淮间户口激增的原因归纳为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推行三长制的结果。鄙以为,除此之外,80年间人口的自然增殖和外来人口的移居,似乎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北魏后期政局动荡,孝明帝时元晖上书一再说,“国之资储,唯藉河北。饥馑积年,户口逃散。收入租调,割入于己。人困于下,官损于上”(注:《魏书》卷15,《元晖传》。)。孝庄帝时殿中侍御史宋世良“诣河北括户”,“所括得丁倍于本帐”(注:《北齐书》卷46,本传。),说明隐户问题十分严重。 《北史·魏兰根传》载:“孝昌(525-527年)末,河北流入南度,以兰根兼尚书,使齐、济、二兖四州安抚,并置郡县。”“时河北流移人聚青土,众逾二十万”(注:《北史》卷33,《李灵传附浑传》。)。河北人数锐减。《通典》卷七杜佑自注曰:“其时以征战不息,唯河北三数大郡,多千户以下,复通新附之郡,小者才二十,口百而已。”政府直接控制的总共只有“户三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六十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