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杨守敬以金石裨史述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邹华清 参加讨论

三、考订史籍
    杨守敬还善于运用金石文考订某些史籍,弥补了史籍的不少缺佚。
    1.纠正史籍之谬误。如:
    《滎阳郑氏碑序》云:“此《碑》‘滎阳’字皆从‘火’。案《周礼·职方氏》‘其川滎雒’注:‘滎,在滎阳。’汉《韩勅后碑》、《刘宽碑》、《郑烈碑》‘滎阳’字亦从‘火’。下至唐卢藏用书《纪信碑》犹然。然则《禹贡》之‘滎波既潴’,及《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滎阳’字皆传写之误。”杨守敬根据《滎阳郑氏碑》,先比勘汉《韩勅后碑》、《刘宽碑》、《郑烈碑》及唐《纪信碑》,再依据《周礼》的记载,指出《禹贡》、《汉书》、《后汉书》所载“滎阳”皆传写之误。
    《壬癸金石跋·阳宫铜鍪跋》云:“至于鍪之形制,古书未详。《博古图》二十所载蟠虬携奁,又连环携奁二品;《西清古鉴》三十五所载带纹奁一品,其形制与此器无二。特以彼皆无铭辞,遂强以奁具名之。今证之此器,知彼三器皆古鍪也。此器出,上足以订《说文》,下足以正《汉书》注,千载疑义,得此而涣然。”杨守敬通过考证指出:《博古图》二器与《西清古鉴》一器都为古鍪,解决了千载的疑义。此可订正《说文》和《汉书》注的讹误。
    《壬癸金石跋·魏曹真碑跋》有“小平农都尉”一语。杨守敬针对《水经注·河水注》的一段叙述:“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俗谓之‘小平’也。”通过考证后,他指出:据此《碑》文,则“三国时‘小平’已入碑版,非仅俗称也”。此可订《水经注》之误。
    《壬癸金石跋·唐冠军大将军薜义墓志》云:“‘授绛郡长祚府左果毅’。按《旧唐书·地理志》‘绛郡’有府三十三,有‘长社’而无‘长祚’,‘社’、‘祚’形近,足订今本《唐书》之误。”杨守敬根据《碑》文,断定《旧唐书·地理志》“绛郡”中“长社”为“长祚”之误。此言《唐书》之讹。(《旧唐书·地理志》:“降州,隋绛郡”。下无“长社府”。《新唐书·地理志》“降州绛郡”,有府三十三,其中有“长社府”。--笔者注)
    2.补史籍之缺漏。如:
    《壬癸金石跋·隋武卫大将军吴公李氏女墓志跋》云:“此周尉迟纲之孙女,字于李氏,未婿而殁者。《志》云:‘姓尉,字富娘。’省‘迟’字,亦如万纽于谨但称‘于谨’也。‘曾祖兜,周柱国太保公。’案《周书·尉迟迥传》:‘父俟兜,尚太祖姊昌乐大长公主,生迥及纲。’而不著其为柱国太保公,此可补史阙。”杨守敬根据碑文指出尉迟兜为周柱国太保公,而《周书·尉迟迥传》上无,可补其阙漏。
    《壬癸金石跋·桑乾镇印跋》云:“《隋书·地理志》:‘马邑郡善阳’下有‘后魏桑乾镇,后齐以置朔州,后周郡废”。《水经·水注》:桑乾枝水‘东南流径桑乾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称焉’。《北齐书·张纂传》:‘父烈,桑乾太守。’是‘桑乾’为北魏之郡无疑。而《魏书·地形志》无‘桑乾镇’。《灵徵志》却有恒州之‘桑乾郡’,知《地形志》为脱漏也。”杨守敬将《桑乾镇印》与《隋书》、《北齐书》、《水经注》等有关材料相互比较,证明北魏确有“桑乾郡”,而《魏书·地形志》却脱漏此郡。因而可补《魏书·地形志》之缺漏。
    四、阐发史论
    杨氏研究金石之学,注重实事求是。他既不为权威所惑,又不为高论所挟。潜心独运,褒贬自主。每作一论,无不遍考古今,反复斟酌,力求合乎实际,以理服人。
    1.论历史人物。如《壬癸金石跋·齐乞伏保达墓志跋》云:“祖凤,耻居关外,率众来归,授金城伯。”杨守敬根据《西秦录》的记载,再按年世推断:“此乞伏凤当于延祚、跋跋同奔,或当慕末杀其叔父什寅时,惧祸出奔,故能率众耶。是凤几幸得生。”这里谈了齐乞伏凤出奔的原因,可谓推论,但又合情合理。
    2.论史事。如在《望堂金石·大将军曹真碑跋》中,杨守敬首先引用《三国志·魏书·曹真传》的记载,证明碑中几处文字信而有征;其次又依据碑文记载,论证当曹真、张郃等率军攻打镇守江陵的吴将朱然时,而镇守宜都的陆逊不去解围,其原因主要是“备西蜀故也”。论述史事实事求是而又见解独特。
    3.论史籍之错谬与史家之曲直。如《壬癸金石跋·东魏蔡俊碑跋》云:“《北齐书》、《北史》‘蔡俊传’俱作‘扬州刺史’,而碑则作‘阳州刺史’。”杨守敬根据《魏书·地形志》及《隋书·地理志》有关记载反复推究,认为“此由校书者不深于地理,多见扬州,少见阳州,遂妄改之”,最后得出结论:“此碑是而《传》非也。”这里是论《北齐书》、《北史》致误的原因是由于校史者的妄改与史家的因袭。又如《壬癸金石跋·郭有道碑跋》云:“《水经·汾水注》载是碑云:‘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而《后汉书》本《传》及《文选》则作‘建宁二年,年四十二’。戴东原即据以改《水经注》。”杨守敬根据袁宏《后汉纪》、《资治通鉴》的记载,断定:“郦氏目验石刻,考之袁《纪》,合之干支,皆无参错,何得以误本《后汉书》、《文选》改之?”批评了史家的妄改。
    五、余论
    清代金石碑版的大量发现,其数量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为以金石证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清朝初年,顾炎武、朱彝尊重考据,倡以金石证经订史之风。此风一开,钱大昕等人接踵其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人之言金石者,凡莫不以证经订史为能事”(注:朱剑心:《金石学》。)。清末民初,杨守敬在金石学方面更是一枝独秀。其所撰金石学著作很多,有《壬癸金石跋》、《三续寰宇访碑录》、《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激素飞清阁评帖记》、《寰宇贞石图》、《望堂金石》等十多种,皆为世人所重。他的《壬癸金石跋》、《己庚金石跋》、《丁戊金石跋》堪称以金石证史的精品。杨氏以其文献、文字、文化等广博的学识治金石学,以金石文字考订史籍,以金石文字考释历史,还阐发了一些史论,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以金石证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金石学有裨于史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切不可夸大以金石裨史的作用。由于金石文字的针对性很强,只能解决个案的历史问题。这是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必须认识的。
    杨氏的金石学在学术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他开拓了史学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史料来源,促进史学工作者不仅要重视文献材料,而且要重视金石碑版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杨守敬从事金石学与史学的研究,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政治分不开的。由于清朝“文网太密”,大部分学者从事考证工作,采取不问政治的态度;到清末,“考证学当然也继续工作,但普通经学史学的考证,多被前人做尽,因此他们要走偏锋为局部的研究。其时最流行的有几种学问:一、金石学;二、元史及西北地理学;三、诸子学。这都是从汉学家门庭孽衍出来的”(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控制史学,官修之史充斥史坛,使学者不得染指近现代史,不能通古今之变,更不能随随便便发表政论,故被驱赶到治古代史或治金石学等有限的天地里去了。杨守敬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不愿涉足政治,甘愿在考史的同时鉴赏金石,这样既有裨于史学,又不涉及时事,这也许就是杨氏的知人论世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