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征服和招降西部各族地区 公元1227年(南宋理宗宝庆三年,金哀宗正大四年),蒙古帝国灭亡了西夏,当年,成吉思汗逝世。公元1229年(南宋绍定二年,金正大六年),窝阔台即蒙古帝国大汗位后,将今甘肃、青海及原西夏属地,作为封地划归其第二子阔端(注:参见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著:《西藏历史地位辩》,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阔端便据此东向伐南宋,并南下经营西部各民族地区。《蒙兀儿史记》卷37《漠北三大汗诸子传》说:“斡歌歹汗七年(1235)秋,分兵三道伐宋,阔端将右军取秦巩道向四川。”阔端是从其封地出兵东向取四川。前一年,阔端便招降了甘、青、川连接地带的一些吐蕃贵族,《元史》卷123 《赵阿哥潘传》说:“赵阿哥潘,土波思(即吐蕃)乌思臧掇族氏。始附宋,赐姓赵氏。世居临洮(今甘肃临洮)……父阿哥昌,……金贞祐中(1213~1217),以军功至熙河节度使(驻今临洮)。金亡,保莲花山,以其众来归。皇子阔端之镇西土也,承制以阿哥昌为叠州(驻今甘肃迭部县)安抚使。”赵阿哥昌降附阔端在公元1234年,次年,阔端即将右军取秦巩道向四川,赵阿哥昌之子赵阿哥潘即率其所属吐蕃军“从伐蜀,与宋都统制曹友闻屡战,胜负略相当,以破大安功最,授同知临洮府事。”阔端利用吐蕃贵族赵阿哥潘父子在当地吐蕃人中的影响和权力,稳定了临洮府境内的统治。又《元史》卷121 《按竺迩传》说:“丙申(1236),大军伐蜀,皇子(按,指阔端)出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关),分兵令宗王穆直等出阴平郡(在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期会于成都。按竺迩领炮手兵为先锋,破宕昌(今甘肃宕昌县),残阶州(驻今甘肃武都县东南)。攻文州(驻今甘肃文县),……遂拔其城,[守将刘]禄死之。因招徕吐蕃酋长勘陁孟迦等十族,皆赐以银符。略定龙州(驻今四川平武县东南)。遂与大散军合,进克成都。师还,而成都复叛。”依《赵阿哥潘传》和《按竺迩传》,则公元1236年前后,作为蒙古帝国封王的阔端,已经控制了今甘肃、青海和甘、青、川连接地带的吐蕃、西番、羌族的共同杂居区,招纳了一部分吐蕃贵族、酋长投向蒙古帝国,为下一步深入吐蕃聚居区(今西藏)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公元1239年(窝阔台汗十一年,南宋嘉熙三年),阔端遣其部将多塔纳波率兵进攻吐蕃人聚居区的乌思藏(今西藏)。蒙古兵攻入藏北之后,焚毁热振寺和杰拉康寺,直入拉萨河上游地区。公元1240年(窝阔台汗十二年,南宋嘉熙四年),多塔纳波率蒙古兵返回甘、青地区,乃向阔端上书说:“现在卫藏地方,以噶当派的寺庙最多,分布最广;达垅派教主戒律清整,实有德行;止贡派的京俄大师,最有法力;萨迦派的班智达通晓五明,声誉最高。”因此,建议召见萨迦班智达,促使其归附蒙古帝国,利用佛教在吐蕃人中的影响来对吐蕃进行统治。(注:参见《西藏历史地位辨》,第66页;《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罗贤佑《元代民族史》,第316页。) 蒙古帝国根据对西藏地区佛教各宗派首领的考察,决定利用萨迦派首领班智达来对吐蕃进行统治。公元1244年(窝阔台汗十六年,南宋淳祐四年),阔端再次派遣多塔纳波和杰门持阔端致萨迦班智达的令旨进藏,召其赴凉州(今甘肃武威)磋商西藏全部归顺蒙古帝国的事宜。萨迦班智达应召,携同他的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从萨迦起程赴凉州,于公元1246年(贵由汗元年,南宋淳祐六年)到达凉州,等候为推选大汗而在和林的阔端归来。公元1247年(贵由汗二年,南宋淳祐七年)正月,阔端返抵凉州,即与萨迦班智达商定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随后,萨迦班智达便写信通告西藏僧俗首领,规劝他们接受条件,归顺蒙古大汗,西藏由蒙古指派的官员和萨迦首领共同管理。信中还说到蒙古帝国管理西藏的各项措施,如设官授职,编造户籍和缴纳贡赋的具体规定等。(注:参见《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37~38页。)西藏的僧俗首领们接受了条件,归属了蒙古帝国。 然而,西部地区的吐蕃、西番、羌族等的部落众多,政治上并不完全统一。所以,在基本归属蒙古帝国之后,仍有不少的部落并不曾归降,且此降彼叛,叛服无常。从蒙古帝国到元朝时期,仍不断地对西部各族地区用兵。《元史·宪宗纪》说:“元年(1251,南宋淳祐十一年)夏六月,……以和里统土蕃等处蒙古、汉军,皆仍前征进。”即以和里统率驻守吐蕃地区的蒙古军和汉军,继续征讨吐蕃中未曾归附的部落。 《元史·世祖纪三》说:“至元二年(1265)五月壬午,赏万户晃里答儿所部征吐蕃功银四百五十两。”所征吐蕃非叛者则为未归降者。又《元史·世祖纪四》说:“至元九年(1272)春正月丁丑,敕皇子西平王奥鲁赤,……及南平王秃鲁所部与四川行省也速带儿部下,并忙古带等十八族、欲速公弄等土番军,同征建都。”按,建都与罗罗斯(今四川凉山州)之地相邻,当即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建都屡叛,元朝廷亦屡征。奥鲁赤当时为西平王,当即以之镇守、平定西部各族地区。奥鲁赤乃忽必烈第七子,于至元六年(1269)被封为西平王,“赐驼纽金镀银印。”西平王府设在朵甘思地之算木多,在今青海省互助县松多乡(注:参阅仁庆扎西:《西平王府今地考》,载《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奥鲁赤及其后裔即多次出兵征讨吐蕃中的叛乱。 《汉藏史集》说:“薛禅皇帝(薛禅为蒙古语对忽必烈的尊称)之次妃所生之子奥鲁赤,受命管辖西土之事,驻于汉藏交界之处。亦曾前来乌思藏,多次镇压反叛。奥鲁赤之子铁木儿不花也服事萨迦大寺,做了许多利益教法之事。铁木儿不花之子为老的,承袭其父爵位,未到乌思藏。铁木儿不花的次妃所生之子搠思班,受封为(镇西武)靖王,前来乌思藏,在江孜的山脚下击溃西蒙古军队,并将止贡派的官巴处以死刑。”(注: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第161~162页。)盖军事镇压与向寺院行善事的软硬两手兼施。见于《元史》的记载,元朝历代皇帝都先后对西部各族地区不断地招降和征讨: 《招捕总录·西番》说:“至元四年(1267)五月,崇庆(今四川崇州市原崇庆县)等处从宜王遇等,令已降西番人六番官旁木及阿里吉招到西番大和尚解设、三卜鲁大蒙、答谷族思蓬怯、将同族速恭麻、拘宰族鲜酌等共十一族。七年(1270),从宜府(按,应驻崇庆)遣投降番官颡和尚招到远番和尚石本杂、汝凤川番官独然堋入朝。二十三年(1286),阵骨族六彪及其子合彪结毡单族、条竹族,寇脱思麻路(辖地在今青海湖南往东南抵甘肃岷县、礼县一带)(注:脱思麻路辖地范围,依《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宣政院辖地》。),败之。二十六年(1289),叠州(今甘肃迭部县)西番人朵儿只牙思招到生番心等族降。”这些先后被招降和叛乱的西番即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交互连接地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