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李卫与清代前期的盐政(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档案》 张小也 参加讨论

李卫来到云南,首先进行了实地考察,然后上折痛陈积弊。这就触及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更触动了因循无为之人的痛处。云贵总督高其倬、云南巡抚杨名时就是这样。雍正皇帝谕令二人同看李卫的奏折,但他们在联名奏疏中却表示反对李卫的意见,并且为云南盐政的现状逐条进行了辩护(注:以下高、杨二人的奏折见《雍正汉文朱批奏折汇编》,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日。)。
    李卫在奏折中陈述:督抚盐道在井加煎,在店加销,从而使私盐多于官盐。而高、杨认为这是有缘故的。“只缘云省盐政与各省迥别,盐道与总商无异。”就是说在云南官运官销的体制下,管理盐政的驿盐道正如其它商运地区的总商,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指导,还要参与具体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汲卤煎盐之前的灶户薪本工食是由官府负责的,“煎盐运销杂项之需”也是由官府负责的,这些费用都需要靠多煎盐斤卖价来支付。此外还有各井的“帮灶盐”,即为了恤灶养役而许井灶在额盐以外多煎的盐,等等。所以除了额盐以外,必须加煎。李卫认为:差役各处卖盐,小秤大戥,每斤盐价贵至六、七分不等,近井州县按口散盐,民困不堪。高、杨则认为这种情况从前的确存在,但现在“早经禁止”。并且批评李卫的招商纳课和降低盐价的做法不可行。首先,在李卫下令招商之后,商人“领引到手,居为奇货,各处包揽诓骗,资本所谋不遂,则逃遁无踪”,造成“盐斤堆井折耗,误课累官”。如果准许他们先支盐后纳课,又“势必花费成空,徒令该官之有司代受处分”,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商人挽运不及,则“民又有淡食之虞”。其次,云南盐价高是有道理的,因为煎盐成本高,“出井之价已至二分六、七厘”(注:当时沿海晒盐的场价一般是三、四厘--作者注。),如果再加上运费、脚价、盘缠和商贩的正常利润,盐价自不得不高。而且云南省地分迤东迤西,“而盐井九处,皆产迤西”,盐从盐井运到迤东地方,路遥则费重,量少则价贵。高、杨二人列举了一系列整饬盐政的困难,但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其中心思想还是要维持原状,也兼有开脱责任之意。其实类似这样的奏折,在清代官员对盐政的讨论上是屡屡得见,他们说的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对于破除时弊无益。有清一代,深谙盐法盐政的弊端者大有人在,正所谓“内而部臣知之,外而盐臣知之”,可是真正动手去碰“盐糊涂”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已。雍正五年九月,雍正皇帝在批评时任福建总督的高其倬时说:如果管理盐政的人都象他这样瞻前顾后的话,“天下无可成之事矣!”(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五年九月初二日高其倬折。)可谓一针见血。
    李卫对云南盐政的弊端不只是说说而已,还迅速采取了措施。
    其一,招商行盐。在高其倬、杨名时的奏折中,我们得知,李卫为了制止官府卖盐的种种祸害,试图实行招商行盐,但是事实证明,在滇省的具体情况下,该政策对国课无益。因为这里的商人资本微薄,二十人仅合资本五千两(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元年十二月十二日高其倬、杨名时折。)。所以,先课后盐则商人疲累,先盐后课则商人逃遁。李卫承认,自己从前在户部的时候,认为“就所出之地抽取课税,给引听其运卖,于民有益”。来到云南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才“知其有必不可行之势”(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年四月十二日李卫折。)。他的招商行盐的做法失败了,后来云南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官运官销。笔者认为,当时云南省招商行盐的办法虽然对国课不利,但是封建式的官运官销是更加腐朽的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相比较而言,李卫否定这种政策的思路还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方向的,只是没有能够再前进一步,利民却不能裕课,不符合财政收入的要求,因此无法实现,令人遗憾。70多年后的嘉庆朝,云南的官运官销体制终于走到了尽头,人民的暴动使得民运民销这种更彻底的自由贸易形式得以实施。
    其二,减价拨销。李卫上任之初,因为迤东各州县盐价昂贵,就将迤西黑盐井运往省城的盐每百斤减价一钱,脚费增加一钱,不足的这二钱费用,用盐道名下的赢余银一万五千两补足。盐道赢余银正是他可以控制并从中捞取好处的浮收之财,而他用这笔钱解了民困。此外,“白井沙卤减价拨销,故私盐不待禁而渐除,民无淡食及派散烟户之累。”(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李卫折。)盐价降低之后,百姓没有吃不上盐或被官府勒逼买盐的苦恼,私盐就失去了市场。
    其三,严行缉私。李卫在缉私问题上从不手软,例如,雍正二年十月,在普洱一带的深山中“打破土贼”,“寻出私盐井二三处”(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李卫折。)。
    其四,追补盐课。虽然督抚对李卫的到来表现出敌意并施加了压力,但是畏惧权贵、隐蔽实情的事在李卫这里是没有的。他指名弹劾:“从前地方官实有沟通盐道加派,亦有私向提举买运者……然非盐道独得……自原任巡抚吴存礼起,蒋陈锡、甘国璧相继效尤。”(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年四月十二日李卫折。)对现任总督高其倬,他也很不客气地指出其所获赢余银的具体数目。对于盐库所亏钱粮,他“设法陆续追取”,“逐次清理”,居然做到了“量明年奏销前可以清楚”(注:《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李卫折。)。
    可见,李卫的措施,虽然有成功亦有失败,但是他不畏繁难、勇于任事、胆大心细、处事有方的特点使得云南盐政摆脱了原来的恶性循环,渐有起色。所以在他迁云南布政使后,雍正皇帝命他仍管盐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