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史苇湘。敦煌莫高窟的宝雨经变[J].1983 年全国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C].,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霍熙亮。敦煌石窟的梵网经变[J].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考古编[C].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 [51]秋山光和。牢度叉斗圣变白描粉本和敦煌壁画[J]. 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化交流研究设施研究纪要。1979,(3:2);说话中的说话原文、画面构成及问题--从《变文》及绘画关系如手[J]. 国际交流美术史研究会第八回·说话美术。1989;百桥明穗。敦煌的法华经变[J].神户大学文学部纪要,1986,(13)。 [52]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与禅[J].敦煌研究文集。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关于北朝石窟千佛图像诸问题[J].敦煌研究,1989,(3);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J].敦煌研究,1994,(2);张学荣,何静珍。论莫高窟和麦积山等处早期洞窟中的交脚菩萨[J].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考古编[C].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 [53]李玉珉。敦煌428窟新图像源流考[J].故宫学术季刊。 1993(10:4); Stanly K. Abe, "Art andPracticeinaFifth-CenturyChinese Buddhist Cave Temple",ArtOrientals,Vol. 20(1990),pp.1~31;巫鸿。 什么是变相--兼谈敦煌叙事画及敦煌叙事文学之关系[J].敦煌研究院。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 [54]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5,310。 [55]刘玉权。榆林窟第3窟“千手经变”研究[J].敦煌研究,1987,(4);彭金章。莫高窟第76窟十一面观音考[J].敦煌研究,1994,(3);千眼照见千眼护持[J].敦煌研究,1996,(1); 敦煌石窟十一面观音经变研究[J].敦煌研究院。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敦煌石窟不空羂索观音经变研究[J].敦煌研究,1999,(1);王惠民。 武则天时期的密教造像[J].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艺术史研究[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56]贺世哲。关于285窟之宝应声菩萨与宝吉祥菩萨[J]. 敦煌研究,1985,(3);莫高窟第285窟窟顶天象图考论[J].敦煌研究,1987,(3);石窟札记[J].敦煌研究,1999,(4) [57]段文杰。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J].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58]宿白。敦煌莫高窟中的“五台山图”[J].文物参考资料,1951,(2:5);金维诺。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画[J].美术研究, 1958,(1)。 [59]马世长。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J].敦煌研究,1982,(试刊号);史苇湘。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J].文物,1983,(6);孙修身。莫高窟的佛教史迹画[J].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卷四),北京:文物出版社,东京:平凡社,1987. [60]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6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07. [62]史苇湘。信仰与审美[J].敦煌研究,1987,(1);形象思惟与法性[J].敦煌研究,1987,(4);再论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J].敦煌研究,1989,(1)。 [63]Roderick Whitfield, The ArttoCentralAsia: theStein Collection intheBritishMuseum( Tokyo: KodanshoInternationnal Ltd., 1982~1985), Vol. 1, pp. 21~36. 玛丽琳·M·丽艾,台建群。初唐佛教塑像和风格形成--公元618~642年的敦煌石窟[J].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艺术编[C].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 [64]萧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65]段文杰。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J]. 莫高窟唐代艺术中的服饰[J].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66]关友惠。敦煌莫高窟早期图案纹饰[J].兰州大学学报,1980,(1);莫高窟隋代图案初探[J].敦煌研究,1983,(创刊号);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J].1983年全国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67]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敦煌石窟艺术(共22册),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1998. [68]李玉珉。敦煌莫高窟259窟之研究[J].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5,(2);叶佳玫。敦煌莫高窟隋代420窟研究[D]. 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1996. [69]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70]施萍婷。建平公与莫高窟[J].敦煌研究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71]史苇湘。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J].世族与石窟[J].敦煌研究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72]贺世哲。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校勘[J].中国史研究,1980,(3);贺世哲,孙修身。瓜沙曹氏与莫高窟[J].敦煌研究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73]刘玉权。瓜沙西夏石窟概论[J].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卷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关于沙州回鹘洞窟的划分[J].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敦煌西夏洞窟分期再议[J].敦煌研究,1998,(3)。 [74]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