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天山地区指今中国新疆西部及其以西地区,是古代中国西域的一部分。自隋唐开始,该地区逐步成为以讲实厥语居民为主的地区。公元10世纪中期,一位名叫萨图克布格拉汗的突厥语部族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众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一带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开始了中西部天山地区突厥语民众重要的文化转型。当地的突厥语部族不仅逐步接受了伊斯兰教信仰,而且在从生活习俗到祖先崇拜等诸多文化方面都逐步与草原传统划出了界限。然而由于相关史料的缺乏,特别是由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撤出了中亚,汉文史料中有关天山地区的记载非常稀少,所以公元10世纪前期,即天山地区突厥语民众开始文化转型前夕,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至今并不清楚。前俄国(苏联)著名中亚学家巴托乐德认为弄清这一段历史是非常困难的工作。美国罗德格斯大学的中亚学、伊斯兰学教授彼德·戈登则宣称:利用破碎的并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史料,重现当时中亚河中地区伊斯兰世界以外草原上的部族状况,仍然是值得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课题(注:见戈登(Peter Golden):"The Karakhanids and early Islam"(D.Sinor ed.,The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页348。)。 1951年美国著名中亚学者普里查克在他的著名论文《从葛逻禄到喀喇汗王朝》(注:普里查克(Omeljan Pritsak):"Von den Karluk zu den Karachaniden",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Band 101(1951),页270~300。)中认为,公元10世纪早期中西部天山地区存在着一个强大的葛逻禄汗国,正是这个强大的汗国后来发展成为穆斯林喀喇汗王朝,也就是说,中西部天山地区的文化转型发生于强大的葛逻禄汗国之中。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不少赞同者(注:彼德·戈登对此持保留态度,参阅戈登前引文,页356~357和他的An Introcudtion to the History of Turkic Peoples(Otto Harrassowitz,1992),页214。)。 葛逻禄曾经是突厥汗国中的一个游牧部落联盟,由谋落、炽俟和踏实力组成。《新唐书·回鹘传·葛逻禄》说“三族当东西突厥间,常视其兴衰,附叛不常也”。大约在公元760年,在回鹘的压力下,葛逻禄被迫向西迁徙,到770年,他们已经控制了中西部天山地区。在漠北回鹘与吐蕃的争斗中,葛逻禄与吐蕃结成联盟。在争夺阿拉伯阿巴斯哈里法王朝王位时,马蒙(阿巴斯哈里法,813至832年在位)曾把葛逻禄人看成是中亚草原上的主要威胁之一。马蒙即位以后不久,即派兵打击葛逻禄,葛逻禄被迫从天山地区向北撤离。不过在9世纪30年代后期,他们又回到了中西部天山地区,并且在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前后,始终控制着那里(注:关于葛逻禄早期历史见内田吟风《初期葛逻禄(Karluk)族史の研究》(载内田吟风《北ァシァ史研究-鲜卑柔然突厥篇》京都,1975)和Hdiko Ecsedy,A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Karluks in the Tang Period,AOH,Tomus XXXIV(1-3),(1980),页23~27。关于漠北回鹘时期的葛逻禄,见Christopher I.Bechwith,The Tibl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页143~172(The Late Empire)。关于回鹘西迁时期的葛逻禄,见华涛《回鹘西迁前后西部天山地区的突厥语诸部》,载《民族研究》1991年5期。)。葛逻禄的首领称“叶护”。但根据穆斯林史料的记载,公元892年或此之前,葛逻禄的首领已经开始使用“可汗”称号了(注:《塔巴里编年史》,卷3,页2138;《不花刺史》,页86~87;《黄金草原》,3284节。)。 伊本·法齐赫和马苏第的记载 伊本·法齐赫是九、十世纪伊斯兰东部地区的著名学者,他于903年写成了阿拉伯文著作《诸国志》。普里查克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伊本·法齐赫著作中的一段话。普里查克说(注:普里查克前引文,页281。请注意:()内是普里查克的说明,[]内是我为便于理解而加的字,不影响原义。),伊本·法齐赫在书中引用了当时一位名叫马尔瓦兹的有关突厥语部落的权威人士的报道,那位马尔瓦兹“在列举突厥语各部族时说:‘我们不断地在下列地区获悉,即在呼罗珊边境地区,在河外之地(即阿姆河外)及在其他面临不信真主的突厥人领土的那些地方,(即)[面临]古思(突厥蛮人)、托古兹古思(回鹘)和葛逻禄--在(葛逻禄)他们那里有一个王国,他们在他们的同胞(即其他突厥语部族人)中享有很大的尊敬,而他们对敌人表现出强烈的傲慢--的地方,我们听说……’”。 这段引言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不断地听说……”。原作者听说了什么,普里查克认为并不重要,因而省略了,他认为这段文字中重要的是原作者“听说”到那些消息的地方,即“在呼罗珊边境地区、在河外之地及在靠近突厥语部众的其他地方;而那里的突厥语部众包括古思人、托古兹古思人和葛逻禄”。讲到这里,原作者(指马尔瓦兹)插入了一句话说“在他们那里有一个王国”。普里查克注明“他们”指这句话前面紧接着的“葛逻禄”。普里查克的结论是:“那么,这向我们确切地证实:“国家”,即统治突厥人的汗国,是在葛逻禄人手中;在萨曼王朝伊斯玛因·本·艾哈迈德时代,突厥国家应理解为葛逻禄国家”(注:普里查克前引文,281页。)。 这里提到的伊斯马因是892年登上中亚联曼王朝王位的,907年去世。显然,普里查克认为至少在那段时间内,在中西部天山地区存在一个控辖各突厥语政权和部族的大葛逻禄汗国。 伊本·法齐赫的著作《诸国志》流传下的是1022年前后节略的一个简本。在《阿位伯地理丛书》(BGA)第五卷中,德·胡耶根据3份手稿刊布的就是这个简本。1923年,在伊朗马什哈德的伊玛目阿里·利兹麻札清真寺图书室发现了1份杂卷,其中包括伊本·法齐赫《诸国志》全本的第二部分,即有关伊拉克以东包括伊朗、呼罗珊、中亚和突厥语部族地区的部分。30年代苏联出版的《土库曼和土库曼人史料》收录并翻译了这个版本的许多内容(注:S.L.Volin et al.(ed.),Materialy po istorii Turkmen i Turkmenii(2vols.,Moskva-Leningrad,1938-9),卷1,页153~154。另外,在13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雅古特的《地名词典》中也可以读到这段记载(详见下文)。)。普里查克上述引文来自马什哈德抄本171B-172A页(注:普里查克前引文,页281,注2。),而不见于《阿拉伯地理丛书》第五卷。普里查克在50年代首先注意到了这条记载的重要性,然而他对这段史料的翻译和解释却值得进一步推敲。以下是我的翻译(注:雅古特《地名词典》,卷2,页24~25。普里查克使用的是莱比锡版雅古特《地名词典》(Jacut'sGeographisches Worterbuch aus den Handschriften,herausgegeben von Eerdinand Wustenfeld,Leipzig,1886,s.840-841),两个版本此处只有细微差别。): 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哈马丹尼记叙阿布·阿巴斯·伊萨·伊本·穆罕默德·马尔瓦兹说:我们不断地在一些地区听说,即在(呼罗珊边境地区)河外之地和其他境邻着异教的突厥部族的地区,即境邻着古思的、托古兹古思的和葛逻禄的--而他们中有一个王国(mamlakat),在他们自己人中他们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他们对敌人的打击则很厉害--地区听说,在突厥人中有人在旅行和其他时候求雨,于是雨和他们希望的雹子、雪等等便降下。我们当时将信将疑,直到我见着了达乌德·本·曼苏尔·本·阿布·阿里·巴达黑斯。他是一个可靠的人,曾统治呼罗珊,他在那里的治理受到称赞。他曾与古思突厥君主之子(ibn al-malik)私下会面,那人名叫巴勒孩·本·叶护(Balqaiq b.Djabbuya)。他对王子说:“关于突厥人,我听说他们能随心所欲地招来雨雪。你看是这样吗?”王子说:“突厥人在真主面前最卑下,最驯良,所以能够干出这样的事。你获悉的是真事。但关于它有一个故事,我讲给你听:我的一位祖先生他父亲即当时的君主的气,便离开他”(下文叙述古思突厥的祖先得到求雨石的经过,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