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转型前夕中西部天山地区的政治和部族(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华涛 参加讨论

葛逻禄政权的瓦解
    普里查克还引用了穆斯林巴里黑学派的记载和地图来支持他的大葛逻禄汗国的观点,他说(注:普里查克前引文,页285。):“概述和地图中关于这些国家边界的记载使我们打消了任何怀疑,即在9至10世纪,西从费尔干纳,东到阿尔泰山,北从楚河至巴尔喀什湖一线,南到回鹘汗国(库车、别失八里)的领土上,也就是在从前突骑施的领土上,只可能是葛逻禄的大汗国。”
    巴里黑学派是一群具有实地考察背景的穆斯林地理、历史作家,他们或曾经访问过中亚河中地区或其附近,或曾在那里生活过。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里希、伊斯塔赫里、伊本·豪卡勒等。与其他穆斯林学者相比,他们对天山等中亚地区的了解要清晰得多。例如当描写“托古兹古思”时,他们能较明确地区分840年以前的漠北回鹘和840年以后东部天山地区的回鹘(高昌回鹘),而其他的穆斯林学者,包括马苏地,都做不到这一点。
    伊斯塔赫里的《诸国之路》成书于10世纪二三十年代(注:该书的作者是巴里希还是伊斯塔赫里,有不同的说法。幸运的是他们的学术活动都是在10世纪前半叶,所以该书的实际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德·胡耶曾详细探讨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参阅《巴托尔德前言》(《世界境域志注》页15~23),并可参阅《伊斯兰百科全书》(ed.1 and 2)中的"al-Balkhi"和"al-Istakhri"等条目。),其中对河外之地的四境描述如下(注:BGA,卷1,页296。注意文中叙述方位有顺时针偏差。):
    河外之地的东西是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波迷罗(Famir)、惹瑟知(Rasht)和境邻骨咄(al-khuttal)的印度之地,其西边是位于从塔刺思伸向法拉布、Biskand、粟特、撒麻耳干和不花剌方向并伸向花剌子模直至花剌子模海一弧线上的古思国家和葛逻禄;其北面是从费尔甘纳地区的边缘至塔剌思一直线上的葛逻禄突厥人,其南边是从巴达赫伤那里至花剌子模一直线上的质浑河(即阿姆河)。
    按照这个描述,葛逻禄位于西部天山北麓,包括塔剌思以西的一些地方,与9世纪中期以后的情况大致相同。如果根据伊斯塔赫里书的记载绘制1张10世纪早期突厥语各部族位置图,葛逻禄的位置符合这里的描述。在巴里黑学派的圆形世界示意图上,葛逻禄的位置也正符合上述描写(注:伊本·豪卡勒书中的地图,见BGA,第2卷页8~9之间,地图说明见页8~9。值得注意的是在河中之地的东南角(吐蕃的西北、葛逻禄西南)有一小块“中国地区”,与中国本土不相连。它或许应校订为“于阗”。普里查克前引文页286复制的地图中没有这一小地区。)
    但是,当对葛逻禄的分布地区没有多少疑问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伊斯塔赫里在叙述各大突厥语部族政治势力范围时却没有单列出葛逻禄的政治势力范围?伊斯塔赫里的记载全文如下(注:BGA,第1卷,页9~10。):
    诸突厥国家则互不一样。古思人:他们的境邻是可萨、基马克、葛逻禄之地、不里阿耳以及从朱儿章(Djurdjan)至法拉布、白水城的伊斯兰边境。
    基马克国土:在葛逻禄的北边,在古思、黠戛斯和al-Saqalib山之间。
    果戈(雅朱只/Yadjudj):他们在北边。如果你穿过al-Saqalib(斯拉夫人)和基马克人之间,那真主知道他们的位置和他们的其他国土。
    黠戛斯:他们在托古兹古思、基马克、大洋和葛逻禄之地之间。
    托古兹古思:他们在吐蕃、葛逻禄之地、黠戛斯和中国之间。
    中国:在大洋、托古兹古思和吐蕃之间。
    ……
    可萨:是这一群人的名称,那片国土被称为亦地勒(Itil),亦地勒河从那里流向可萨海。在那里葡萄园不多。这是可萨海、al-Sarir、斡罗思和古思之间的一个地区。
    吐蕃:它境邻中国之地、印度、葛逻禄之地、托古兹古思和波斯海。它的某些部分在印度王国内,部分在中国内。他们有一位住在本地的君王。据说其先世源自al-Tubba,只有真主知道。
    从表面上看,要用这段记载来解释我们的疑问并不容易,因为就在为一段描述之前,伊斯塔赫里在提及突厥语各部族时列举了托古兹古思、黠戛斯、基马克、古思和葛逻禄等部族。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书中其他地方多次提及葛逻禄分布地区的作者,因偶然的疏忽,在这里列举各大突厥语部族政治势力范围时漏掉了对葛逻禄的势力范围的叙述。但是这种解释很难令人满意。因为如果伊斯塔赫里确有偶然的疏忽,那么伊本·豪卡勒在当面得到伊斯塔赫里的同意,补充和修改《诸国之路》,并写成了自己的著作《各地形胜》时,也应增补上,而实际上他并没有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注:BGA,第2卷,页13~14(第12节);法译本,第1卷,页14~15。)。伊斯塔赫里的《诸国之路》还有一部11世纪或12世纪的波斯文译本,译者佚名(注:Istakhri:Masalik va Mamalik,de.by Iraj Afshar(Tehran,1961)。编辑在出版前言中说:“根据这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和词汇运用判断,我们认为这个本子写于第五或第六世纪(公历十一或十二世纪),但也有人认为它的译者是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Nasiruddin Tusi(十三世纪)或Ibn Savaji(十四世纪)”。)。尽管波斯文译本的阿拉伯文底本与BGA的底本不同,但其中也没有提到葛逻禄的政治势力范围(注:波斯文译本,页9~12。)。所以不能用“偶然的疏忽”来解释。同时波斯文译本和伊本·豪卡勒的著作还排除了另一种可能,即现存《诸国之路》的手稿抄写时正好这一段有脱漏。这样,唯一的可能解释是,那时,葛逻禄已经不再具有像托古兹古思、古思、黠戛斯、基马克等突厥语部族那样的重要性了。
    重新仔细研究《诸国之路》中有关葛逻禄的全部记载,包括波斯文译本,可以发现,伊斯塔赫里在列举各大突厥语部族政治势力范围时有意识地使用了短语“葛逻禄之地”(ard karluk)。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