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卒,“有文集80卷”(12)皆手稿,且“自编次”。清丰人晁以道,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以道,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进士,与司马光、光子司马康关系甚密。光“著《潜虚》未成而病,属以道补之。”(13)光卒,康又殁,《文集》手稿归以道。(14)时值元祐党禁,以道以“元祐党人”被罢官放逐。靖康时被起用,因言论与执政李纲、耿南仲不和又被落职。时谢克家也与以道同在汴京城中,也因与李纲所论不和,于“围城中避事。”(15)二人相识,意气相投。南渡后,光手稿仍在以道手中。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以道“除徽猷阁待制兼侍读”提举“杭州洞霄宫”。(16)谢克家也以述古殿学士降龙图阁待制“提举杭州洞霄宫”。(17)二人命运如此相似,同在一起,关系甚密。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六月,谢克家被起用“试尚书吏部侍郎”,(18)临行,以道将光《文集》手稿、《通鉴举要历》手稿,(19)均托付之,自己则在三年(公元1129年)正月,病死舟中。(20)绍兴初,谢克家在参知政事任上把光两部手稿交给司马光曾对其祖父刘述有恩、又与己关系密切、且在福建提点刑狱任上之刘峤。峤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将《文集》、《通鉴举要历》两部手稿刊于泉州。峤《文集序》叙得光集手稿与刊刻经过,克家为《通鉴举要历》作序,“阐述本旨传授次第,以及宣取投进所以然者”,此后,峤将两部著作之刻板存于泉州府署。(21) 刘峤所刊宋绍兴二年原本今国内已不见,现存《文集》为司马伋宋淳熙修补重印本,此本卷首为刘峤《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序》,云:“文集80卷,为28门,其间诗赋章奏制诏表启杂文书传无所不备,实得于参加政事汝南谢公(谢克家)。”可知原绍兴本全名《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有28门,与现北图所存《文集》合。序之后为刘峤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进司马温公文集表》云:“近刊司马光文集许令投时……上茂陵之稿,所有司马光文集八十卷,计十有七册。”(22)可知,绍兴本《文集》凡17册,另名《司马温公文集》。 2、《文集》的补刊重印与流传 刘峤绍兴刊《文集》系司马光自编手稿80卷本之最早刊行本。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袁本)、郑樵《通志·艺文略》均有著录,此后,各家公私书目则稀见著录此本,仅见于傅增湘《藏园东游别录·(日本)内阁文库访书记》,云内阁文库存有日人长昭于文化五年(公元1808年)向文庙所献家藏宋元版书37种,其中有:“《周易王弼注》三本,《礼记郑注》二十本……《司马温公集》十七本……以上十六种题宋刊本。”(23)傅氏所记《司马温公集》17本,宋刊本,与刘峤《进司马温公文集》所云“上茂陵之稿十七册”基本紊合,殆即是此绍兴原本,不知何时流传至异邦。 宋孝宗时期,《文集》又有人补刊重印,现北京图书馆所藏,《四部丛刊》影印本即是。《四部丛刊》本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时牌记云:“上海涵芬楼借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绍熙刊本影印原书版匡高营造尺六寸宽三寸九分”,其中所云“绍熙”本,误。 按《四部丛刊》影印本,全名《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半叶12行,行20字,白口,左右双栏(一粗一细),上下单栏。征之集中避讳文字有(1 )“雍徹施三[渊圣][,御名],(24)避“恒”字;(2)“结[,御名]尚萧森”,(25)避“构”字。除此以外,对“让”(避英宗父濮安懿王允让讳),“完”(避钦宗桓讳),“儆”(避太祖之祖敬讳),“慎”(避孝宗敬讳)字,也做了缺末笔处理。从“构”字注“御名”可知其为宋高宗时期所刻,即绍兴二年刘峤刊本,又避讳文字至“慎”,这从刻工角度看,只须在“慎”字下端刻去末笔即可,此本不避光宗“惇”、宁宗“扩”名讳,可知是宋孝宗时期在旧版基础上补刊重印本,非《四部丛刊》牌记所云“绍熙”本。 究竟是谁进行的补刊重印呢? 朱熹云:“清源郡旧刻温国文正公之书有《文集》及《资治通鉴举要历》,皆八十卷。《历》篇之首有绍兴参知政事上蔡谢克家所记于其删述本旨传授次第,以及宣取投进所以然者甚悉。然其传未甚广,命以其版付学省,则下吏不谨,乃航海而没焉,《文集》仅存……淳熙壬寅(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公之曾孙龙图阁待制伋来领郡事,始至,而视诸故府,则《文集》者,亦已漫灭而不可读矣,乃用家本仇正,移之版。”(26)清源郡即泉州,《文集》旧版自绍兴年刊行后一直藏在府署,未再刊行。待司马光曾孙司马伋知泉州,已历50年,板已模糊不可读,伋“用家本仇正,移之别版”,即补刊模糊不清字,将原“慎”字去末笔。从北京图书馆现存是书看,伋于《文集》所做的工作仅此两项,然后让公使库重印。 今北京图书馆所藏《文集》,已非司马伋补刊重印之足本,经核:卷1 古赋,卷2至卷4古诗,卷71第4页《功名论》,卷74第10页《蠚齿》、《虿祝》、《饭车》、《拾樵》篇,卷76碑志第4页至第13页(本卷末),卷77至卷80均系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卢雍所抄补。(27)所抄补页行、字数均同《文集》补刊重印本,而字形则异,且四周单栏。征之卢雍所抄补部分之避讳字:(1)良工[太上][,御名]明堂”,(28)“构”字注“太上御名”。(2)[,御名]勿忘回首”,(29)“慎”字注“御名”。卷80末,有卢雍所注小字:“国初吴儒徐松云先生收藏,温公集八十卷,缺九卷,雍谨钞补以为完书云”,末页中缝有卢雍批3小字:“传家集”。 卢雍抄补所依本当为《传家集》,非绍兴《文集》或淳熙《文集》补刊重印本,避讳至“慎”,即司马伋淳熙刊《传家集》原本或翻刻本。从校勘过程看,卢雍抄补部分与今《传家集》诸本多所类同,变化较小,余则变化较大。卢雍抄补过程中古诗漏掉《穷兔谣》、《君贶吹示嵩山祈雪诗十章合为一篇》、《酬永乐刘秘校庚四洞诗》、《扶柏寄傅钦之》凡4篇,祭文漏掉《为始平公祭刘大卿文》、《诸庙祈雨祝文》、《谢雨文》凡3篇,以上均有目无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