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刊重印《文集》,据《北图善本书目录》著录为“三十二册”。今《四部丛刊》影印本为16册,黄丕烈云:“初,书装十四册,破烂特甚。”《明书经籍志》著录:“司马温公文集,十六册,全。又一部,十五册,缺。又一部,十册,残缺。又一部,五册,残缺。”(30)殆原补刊重印《文集》为16册。除《明书经籍志》外,宋元明清各家公私书目于是本末有确切著录,直至黄丕烈得书,才详细著录并述是本流传始末。元末明初,吴兴徐达左所藏,弘治间,卢雍得而抄补成完书,清嘉庆黄丕烈以重金购之于书肆,再次修补。丕烈后,散之铁琴铜剑楼瞿氏手中,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从刊》借瞿氏藏本影印。新中国成立,瞿氏后人瞿凤起、瞿济苍、瞿旭初将铁琴铜剑楼所藏书献给国家,归诸北京图书馆。(31)这部仅80卷的宋淳熙补刊重印本《文集》,浸透着多少藏书家的心血。 3、司马伋刊《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以下简称《传家集》) 司马伋,字季思,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南渡后仍随司马氏的一支侨居浙江会稽山阴,伋则成为此后司马氏居住此地之始祖。(32)官至“开国伯吏部侍郎”。(33) 司马伋“所交皆天下名士,洪迈辈乐与之游。”(34)家多藏温公手稿、遗墨,林之奇曾为伋藏《温公宾次咨目》作跋。(35)伋欲昌温公家学,又多方搜集温公遗篇,如《温公与范梦得论修书》2帖,得与三衢学宫,《与刘道原》11帖, 得于高文虎氏,“凡言书出于司马文公者,必锓梓而行之。”(36)知泉州时,将自己所保存之“家本”,此与《文集》不同,不是纯粹来自光之手稿,而是有些来自手稿,有些则系伋或光之后人搜集整理汇合而成。此本未曾刊行,伋刊行之,又补刊重印《文集》与《通鉴举要历》。后得光《通鉴前例》,经整理也付梓。伋刊光著述,不免有讹误之处,整理工作较粗疏有失误,但正是伋的工作,光著述与思想得以广泛地传播,且一直流传至今天。 宋至明清各家公私藏书目录,近现代目录学版本论述,仅仅提到宋淳熙年间刻过《传家集》,然而关于《传家集》何人主持所刻及其概貌,均未涉及。 淳熙九年,伋以龙图阁待制知清源郡(即泉州)。刚上任,便到府中所藏绍兴时刘峤刊《文集》之旧板处察看,板历50年,虫蛀风化,字迹“漫灭不可读”,伋“用《家本》仇正,移之别板。”即补刊重印是本。伋又想将《通鉴举要历》80卷也付梓,因当时正在刊《家本》,即《传家集》,“而未遑也。”(37)《家本》何时刊毕呢?黄丕烈云:“及观周香严所藏旧抄本,亦卷80,而标题则曰《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卷末有“泉州公使库印书局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正月印造到’云云。”(38)《家本》刊毕的时间为伋上任之次年正月,且由公使库所刊,故伋“未遑”刊《通鉴举要历》。 伋所刊《传家集》原貌如何呢?洪迈与伋关系密切,在其《容斋随笔五笔·擒鬼章祝文》云:“司马季思(司马伋)知泉州,刻《温公集》,有作中丞日《弹王安石章》,尤可笑。温公以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解中丞还翰林,而此章乃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者。”(39)按今存《传家集》诸本《表》中末一篇均有《奏弹王安石表》,在这篇文章首云:“熙宁三年(公元1071年),御史中丞光等累次全台上疏参知政事王安石,”与洪迈所言合。刘峤绍兴年刊《文集》是没有《奏弹王安石表》的。现存《传家集》诸版本最早之祖本当为伋淳熙十年所刊《传家集》本。山西省委党校所藏明成化本《传家集》仍保留淳熙本避讳文字的痕迹。凡“慎”皆书“御名”,凡“构”皆书“太上御名”,如“太宗命有司为之营[太上][,御名]以耻之”(40)“仁祖[太上][,御名]疾”(41)“[,御名]思尔职”(42)。从黄丕烈所云周香严旧抄本可知伋《传家集》全名为《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80卷本。又据日本20世纪目录学家岛田翰在日本所见明钞宋司马伋原本云:“此本于‘构’字则曰‘太上御名’,于‘慎’字则曰‘御名’,乃知其所原,确乎是孝宗时刊本,泉州公使库殆谓此也……首有刘峤序,次进司马温公文集表。”(43)可知,伋所用序为刘峤《文集》原序,所用表为刘峤《文集》原上书表,伋并未加任何其他序、跋。 三、宋代书目著录的其他司马光集版本 尤袤《遂初堂书目》别集6著录:“司马文正集”, 与北宋熙宁时司马宏所编诗集名相同,尤袤能够看到刘峤刊之《文集》,其著录是《文集》还是《诗集》,待考。 郑樵《通志·艺文略》卷70著录:“司马温公嘉谟前后集,四十二卷;文集八十卷。”郑樵生前,只能看到刘峤刊之《文集》,已著录,郑樵所云:“司马温公嘉谟前后集,四十二卷”,宋及宋以后各家公私书目均未著录,内容不详。 《宋史·艺文志》:“司马光集八十卷,又全集一百十六卷本。”日人服部宇之吉所编《佚存书目·附载一》著录:“[增广]司马温公全集,一百十六卷,宋司马光撰,宋刊本,存日本内阁文库。注:通行本仅八十卷。卷三至九、四十八至五十二、六十一至八(指一百十六卷本)缺可惜。”116卷本是来自《文集》, 还是《传家集》,或来自另一系统,因在日本内阁文库,未得亲睹,留此待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