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郭黎安 参加讨论

二、京师的北边门户--寿春、淮阴和盱眙
    寿春(今安徽寿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绵延,史不绝书。军事地位之重,显而易见。因为当时南北分疆往往以淮河为界,六朝偏安江东,除了以长江为天堑外,还必须以淮南为外藩。所谓“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为唇亡齿寒”(注:《宋史·王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下同。),而守淮重镇当首推寿春。
    寿春北滨长淮,八公山、紫金山、硖石山等沿淮列布,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有效地抵挡着北面来敌。更重要的是过、颍二水从北而来,分别在它的东、西两侧注入淮河;肥水又从南而来经其西北入淮。三河入淮处称为过口、颍口和肥口。六朝时期,北方的鸿沟水利系统尚未破坏,肥水南经合肥可通巢湖。这样,若从中原南下,便可沿莨荡渠折入过、颍二水抵淮,再由淮河出肥水、巢湖和濡须水直达长江;或由寿春登岸,直指合肥和历阳。因此,就军事地理而言,寿春可谓北扼过颍,南通肥巢,“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肥之固”(注:《晋书·伏滔传》。)。其次,寿春西南有芍陂水利工程。《水经·肥水注》:“(芍)陂周围二十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芍陂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开凿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魏晋南北朝各代都在这里绥集流散,广开屯田,积聚军粮,作为守淮的经济基础。由于以上原因,寿春进可以北伐中原,退可以固守淮南,可谓建康之肩髀,淮西之本源。与别的军镇相比,地位格外重要。三国魏于此置扬州,东晋南朝则为豫州治所。
    为了确保寿春的战略地位,六朝政权在其周围设置了峡石、下蔡、马头三个军事要塞。硖石山在寿春西北,夹淮而峙。当时在山上筑东西峡石城,临淮守险。一旦硖石被克,寿春也就岌岌可危。如三国魏末,诸葛诞据寿春反,司马昭遂进军峡石以逼降。梁太清二年(公元548 年),侯景也是从涡阳(今安徽蒙城)走硖石,渡淮破寿春据之,进而直趋建康的。
    下蔡城位于西峡石山东北的淮河河曲,三面环水,西南倚山,其险可想而知。东晋曾以此为北伐据点。升平三年(公元359年), 豫州刺史谢万受命北征,即屯军下蔡,溯涡、颍二水而上。南齐时,北魏屡屡南侵,为加强战备,齐将垣崇祖将下蔡戍内迁至淮河南岸。梁代又在东峡石山上建新城。从此,两座下蔡城隔淮相峙,分别成为六朝后期南北政权的边塞要地。
    马头城共有两处,均在淮河南岸。一处在寿春西北二十里。另一处在今安徽怀远县南,其地北距涡口不远,为淮河津渡要冲,东晋南朝曾作过豫州和马头郡、荆山郡治所。北朝视其为攻克淮南的重点。
    由于寿春对屏蔽建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每当发生南北战争时,江东政权都要不遗余力地保卫此城。最著名的当数淝水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大举伐晋,前锋抵达颍口,不久, 便渡过淮河,攻陷寿春。东晋前锋都督谢玄急遣北府名将刘牢之率精兵强渡洛涧,大败秦军于淝水,又乘胜追击至寿春西北的青冈,终于夺回寿春,保住了淮南。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失淮西和淮北地后, 寿春的边关地位更加突出。萧道成曾云:“贼之所冲,必在寿春。”(注:《南齐书·垣崇祖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下同。)齐东昏以后,由于边将叛降,寿春或属南朝,或属北朝,处于拉锯状态,战事更加频繁。永元二年(公元500年),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降魏,魏即于此置扬州。 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和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为阻止北魏和北齐军队南下,两次堰淮水、肥水灌寿春,淮河上游两岸数百里内都成泽国,战争给寿春人民带来了极大苦难。
    淮阴和盱眙是东晋南朝的淮东重镇。淮阴(今市西南)东近大海,南接平原,北临淮河。来自中原的汴水在彭城(今徐州)入泗后,东南流至淮阴附近入淮,历史上称为泗口或清口。引江北流的中渎水也在其东侧的末口注入淮河。魏晋以后,这条水道已逐渐成为从中原通向江南的水运干线,所以,淮阴的交通地位自不待言。其次,六朝时期洪泽湖尚未潴成,在淮阴至盱眙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小湖泊。曹操为守淮南,首先在那里兴陂屯田,至西晋已发展为陂阔三十里、周围五十里,有屯区四十九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鳖屯。《南齐书·州郡志》称:“平阳石鳖,田稻丰饶。”上述因素使淮阴具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漕运,无他屯阻”(注:《南齐书·州郡志》。),“北对清泗,则转输易通;南出江津,则风帆易达;由淮入江,此其必争之道”(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二。)的优越形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渎水在隋代改造以前,山阳(今淮安)迤南一段运道常易淤塞,船只必须绕射阳湖运行。这不但延长了航程,而且湖面辽阔,风浪险恶,容易覆溺。所以,六朝时北敌来犯,往往是出泗口直战淮阴,由此更加重了淮阴的军事地位。
    为了坚守淮阴,东晋前期先后以名将刘隗和荀羡为青州刺史,坐镇于此。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将领俱难陷淮阴,晋孝武帝即命北府兵统帅谢玄率舟师御敌。然后又以谢玄、朱序镇淮阴。宋失淮北后,淮阴的地位愈见重要。于是,移兖州治此。齐梁时,北魏多次攻击淮阴。梁太清二年(公元549年),淮阴终于陷落。
    盱眙位于淮阴西南,除了西面临淮河外,全境皆为低山丘陵。蕲水由西北而来在其对岸入淮。唐代以前,县城建在山上,背靠绵延起伏的山岗,面对滔滔不绝的淮河和一望无垠的淮北平原,守战之势十分有利。而从盱眙向东南,经今安徽天长到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和广陵,只有二百里之遥,步骑迅捷可行。因此,在南北分疆以淮河为界的六朝时期,盱眙在屏蔽淮南和保卫建康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东晋南朝发生在盱眙的战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秦将彭超在占领彭城后又南克盱眙, 兵至三阿(今江苏金湖东南),建康震动。晋廷命谢玄反击,于盱眙大败秦军,将敌人赶到了淮河以北。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 北魏进犯刘宋,步骑直抵建康对岸的瓜步,因无力渡江,只得北返。在撤退途中,为了夺取盱眙城中丰富的军实,拓跋焘亲自挂帅,力攻此城,双方相持达一个月。拓跋焘见盱眙城坚难克,只得狼狈北逃。
    总之,寿春、淮阴和盱眙都是六朝时期临淮守险的军事重镇,其作用都是为了御北敌,保淮甸,以为长江之外藩。六朝前期,三镇坚固,淮南无虞,建康得以安枕。六朝后期,尤其当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实力加强,遂频频南侵,边衅屡开。史言其时“胡马蹈籍淮肥,而常自战其地,梯冲之害,鼓掠所亡,建元以来,未之前有”(注:《南齐书·魏虏传》。)。至梁末,三镇相继陷落,江东政权的北疆也就内缩至长江,最后终于逃脱不了覆亡的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