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郭黎安 参加讨论

三、建康和扬州的西藩--江陵与襄阳
    对于偏安江东、定都建康的六朝政权来说,皆以地处长江下游的扬州为内户,中游的荆州为外阃。关于荆州的重要性,鲁肃曾言:“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注:《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东晋何充也说:“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注:《晋书·何充传》。)由于荆、扬二州共一长江天险,荆州在扬州之上,故势同唇齿。有荆州,不但扬州得以扞蔽,而且还可以出兵荆襄,北向宛洛,问鼎中原;失荆州,则唇亡齿寒,扬州可虑。赤壁战前,曹操占有荆州,孙权的谋臣便大都不敢迎战。赤壁战后,刘孙两家分别在长江上下游立国,对荆州的争夺更为激烈,都充分说明了要立足扬州,必须保全荆州。
    荆州的要害在江陵(今荆沙市江陵)。江陵位于长江北岸的江汉平原上,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地位据全楚之中,“左顾川陕,右控湖湘,而下瞰京洛”(注:《宋史·赵鼎传》。)。无论上中原、下湖广、走巴蜀、通吴会均十分便利。况且作为战略要地,还“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五湖广方舆纪要序。)。故自秦以来即为南郡治所,三国吴置荆州于此。从此,江陵亦称荆州。而江陵本身的山川也有可取之处。在其附近的长江中,散布着许多沙洲。据《水经注》记载,“西至上明(今湖北松滋县东北),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注: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长七十余里,号称百里洲。这无疑是泊舟屯兵的好去处。又江水经百里洲而枝分,至江陵城东三里合流后水势陡增,形成险段,“非方舟避风,不得涉也”(注: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从汉代起就于此置江津戍。东吴陆抗又于南岸置马头戍,与西晋羊祜对峙。六朝时,无论南北纷争还是上下游对抗,江津和马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再者,长江自西东来,至此九曲回肠,支流分汊,江路险要,洪水易发,给航运带来极大困难。而江陵东侧有夏水和扬水,均东注汉水。《水经·沔水注》云:扬水上承江陵赤湖,“春夏水盛,则通大江”。西晋杜预为伐东吴,曾“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今岳阳)”。刘宋元嘉中,又利用杜预故道,“通路白湖水下注扬水,以广漕运”。说明南朝时漕船从江陵出发,可由扬达沔,直抵夏口(今武汉市武昌),从而避免了荆江之险。此外,鉴于江陵以北道路平衍,无可设防,东吴在城北六十里筑方城为外围要塞,又引沮漳水灌城北诸湖,号为北海。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江陵对于江东六朝来说,具备国之西门的战略地位,故而时人将它比作周之分陕。其得失有关南北分合,可判东西强弱,直接影响到下游和建康的安危。如咸宁五年(公元279 年)西晋分道伐吴,杜预克江陵,沅湘广交闻风而降,长江上游乃至岭南皆为晋有,建康危如累卵,亡国有日。东晋末年,桓玄从江陵起兵,加之北府兵倒戈,便顺利地进入建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卢循、桓玄余党、刘裕的政敌刘毅等都无不欲先得江陵再图建康。尤其是梁末,侯景入据建康后又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但因荆楚尚在萧绎手中,绎命王僧辩从江陵东下,一举收复郢州和江州,然后以破竹之势进抵建康,遂使萧梁得以苟延残喘。所以,六朝之世虽都建康,而重兵强将却都置于荆峡。
    然而,另一方面必须指出,江陵位于江汉平原,毕竟是一个四战之地。虽有漕运之便,荆江之险,北海之阻,也不足以改变其易攻不易守的形势。顾祖禹在论及江陵军事地理时说:“襄阳不守,则江陵以北危;夔峡不固,则江陵之西病。”(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说明就抗御北敌言,拥有江陵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襄阳。
    襄阳(今襄樊市襄阳)地处汉水上游,北接南阳盆地,南连江汉平原,距江陵步道只有五百里。其东有大洪山、桐柏山,其西有荆山、武当山,皆峰峦叠嶂,艰阻难行。而自襄阳北溯汉水或道出南阳可趋河洛,南经汉水谷地即抵江陵,顺汉水而下又直达江夏。因此,自古以来一直是荆豫地区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的啉喉。所谓“上可以通关陕,中可以向许洛,下可以通山东”(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五湖广方舆纪要序。)者也。东晋庾翼曾云:“襄阳,荆楚之旧,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洛河,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险峻,水路流通,转运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注:《晋书·庾翼传》。)回眸六朝,三国时鲁肃欲联合关羽共同抗曹,吕蒙则向孙权建言:坚守江陵、白帝二城,再“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东晋桓温三次北伐,两次都是取道襄阳出淅川至关中,或者出鲁阳(今河南鲁山)向洛阳。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伐,主力也是由襄阳溯汉水而上,出赀谷(今河南卢氏县南)入卢氏,过熊耳以至关陕。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沔北诸郡为北魏所陷, 但因曹虎固守襄阳,魏军只得临沔而返。历史证明襄阳在南北分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用武之地。
    尤其是襄阳的战守之势优于江陵。它地属鄂北岗地,东、北两面临汉水,西、南、东三面为冈峦环抱,发源于城西柳子山的檀溪蜿蜒其间。古人称之为“檀溪带其西,岘首亘其南,汉水如带,萦乎东、北,楚山若屏,峙乎西、南,天然之形势也”(注:乾隆《襄阳府志》卷三《疆域》,乾隆二十五年刻本。)。由此,襄阳实可为江陵之北蔽,若襄阳不守,则江陵难保,长江天险也就失去了防卫作用。西晋杜预伐吴、南朝萧衍代齐都是从襄阳起兵,先占江陵,然后顺流向东,兵锋直指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下。同样,梁元帝都江陵而与西魏为敌,西魏即利用襄阳的优势轻而易举地并吞了萧梁。此外,东晋南朝时,由于今陕西、甘肃、河北、河南等地的流民大量涌入襄阳,使得那里的人口激增,东晋起便侨置雍州。流民的到来带来了充足的兵源和劳力,无疑更加强了襄阳作为雄据荆楚的前哨重镇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