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律疏仪》看唐礼及相关问题(4)
三《唐律疏议》中的祭祀 《唐律疏议》卷九《职制律》云: 诸大祀不预申期及不颁所司者杖六十,以故废事者徒二年。 疏议曰:依令,大祀谓天地宗庙神州等为大祀,或车驾自行,或三公行事。斋官皆散斋之日平明集省受誓诫。二十日以前所司预申祠部,祠部颁告诸司。其不预申期及不颁下所司者,杖六十,即虽申及颁下事不周悉,所坐亦同。以故废祠祀者,所由官司徒二年。应连坐者各依公坐法节级得罪。 蒙按:疏议谓祭祀天地宗庙神州等为大祀,与开元礼与王泾《大唐郊祀录》相合(注:看《新唐书·礼乐志一》、《旧唐书·礼仪志一》与《大唐郊祀录》卷一。)。既是行大祀,一般应由皇帝亲自主持;但若有特殊原因,皇帝不能亲行,则由三公代理。三公位高权重,代行大祀,仍然算是表示对大祀的重视。祭视而必预申期以及“散斋”云云,亦与其他典籍所说礼仪不悖。但若有司失职,未能做到预申祀期,未能按规定提前颁告诸司,以致耽误了祭祀大事,应该受到何种惩处,有关礼书没有说明,多亏长孙无忌等人的《律疏》告诉了后世的读者。《律疏》下文云: 牲牢玉帛之属不如法,杖七十,阙数者杖一百,全阙者徒一年。(注:“全阙”谓一坐。) 疏议曰:牲谓牛羊豕。牢者牲之体。玉谓苍璧祀天,璜琮祭地,五方上帝各依方色。帛谓币帛。称“之属”者,谓黍稷以下不依礼令之法。一事有违,合杖七十。一事阙少,合杖一百。一坐全阙,合徒一年。其本是中小祀,虽从大祀受祭,若有少阙,各依中小祀递减之法,阙坐更多,罪不过此。馀祀阙坐皆准此。 今按:祭祀而用牲牢玉帛,李唐亦然,《律疏》可为铁证。《周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李唐祭祀用玉正用《周官》之制(注:《新唐书·礼乐志二》),《律疏》亦可为证。倘若所司差池,应当受何惩处,这就是法律的责任了。《律疏》下文云: 即入散斋不宿正寝者,一宿笞五十;致斋不宿本司者,一宿杖九十。一宿各加一等。中小祀递减二等。(注:凡言祀者,祭享同。馀条中小祀准此。) 疏议曰:依令,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中祀散斋三日,致斋二日,小礼散斋二日,致斋一日。散斋之日,斋官昼理事如故,夜宿于家正寝;不宿正寝者一宿笞五十,一宿加一等。其无正寝者,于当家之内馀斋房内宿者,亦无罪。皆不得习秽恶之事。故《礼》云:“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致斋者两宿宿本司,一宿宿祀所;无本司及本司在皇城外者,皆于郊社太庙宿。斋若不宿者,一宿杖九十,一宿加一等。通上“散斋”,故云“各加一等”。“中小祀”者,谓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诸星、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从大祀以下,犯者中祀减大祀二等,小祀减中祀二等,故云“各递减二等”。 蒙按:“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语出小戴辑《礼记·郊特牲》。据说是孔子的话,后头还有一句是:“二日伐鼓,何居?”郑注:“伐犹击也。齐者止乐,而二日击鼓,则是成一日斋也。”孔疏:“祭前宜齐而专一,不得伐鼓也。……于时祭者在致齐三日之中而二日伐鼓,使祭者情散意逸以违礼,故讥而问之。”长孙无忌等人此处所作疏议,引《礼》文嫌突兀,颇费解,我们不得已而加以说明如上。要之,诚如《礼记》孔疏所说:“祭前宜齐而专一”。斋而不专一,习秽恶之事,则于天地祖宗神明为不敬,莫如不祭。致斋,散斋,祭祀前为集中思想、专一心志而独居一室的仪式中最重要的两种。《礼记·祭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又云:“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孔疏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者,谓四时应祭之前未旬时也,方将接神,先宜齐整身心,故齐也。”又云:“‘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者,外谓君之路寝,内谓夫人正寝,是致齐并皆于正寝,其实散齐亦然。”看来唐人所作《礼记》之疏与《律疏》说法一致。李唐君臣忠实地继承了古代祭祀礼制与观念,重视祭前斋戒之仪,所以唐律明令规定祭前散斋致斋必须居宿何处,违律犯令者必酌情处罚之。 又按:上文已指出唐人《礼记》之疏与《律疏》关于祭前斋戒之义与行斋处所所持说法的一致。我们还注意到,《律疏》对中小祀所作解释与《旧唐书》《新唐书》所记开元礼的规定也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