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中月朔简年代考释
一前言 本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A.Stein )在甘肃西部发掘汉简约千枚,林梅村、李均明编《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下简称《疏简》)〔1〕中著录951枚(包括夏鼐1944年发掘的48枚。该书另附黄文弼1930年在罗布淖尔发掘的71枚)。80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批珍贵的简牍进行了研究,其中有30多枚缺失年号的历谱简年代已得到考释〔2〕。 由于原简流落他国,研究论文亦散见各处,后人对于考释的方法和根据很难一睹全貌。事实上,早期的考证存在错误, 例如法国汉学家沙畹 (E.Chavannes)和罗振玉将298号(《疏简》顺序号,下同)考为永兴元年(153年),当为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而王国维、张凤将697号考为建安十年(205年),当为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 均是忽略了一年各月朔干支序列可能在31×7=217年中重现的周期性问题〔3〕。 因此,有必要对《疏简》中的历简年代作一次重新的考释。 汉代简牍中不少具有年、闰、月、朔、日、干支、八节、伏腊、反支、建除等记载。在一枚简中,当然不会有这些记录的全部,可以是其中一项或几项的组合,它来源于当时的历法,并对确定该简年代有关。在敦煌汉简中,纪年简、历谱简首先引人注意,已有研究;但还有一类,仅记载有月份和该月朔干支,或其朔干支可推算出来,本文统称之为“月朔简”。它们的年号有的原简未书,有的以后残失。随着对汉代历法中朔闰干支周期性的进一步了解,我们认为,“月朔简”大部分年代可以唯一确定,少数可提出两、三个年代供选择、判断。本文将举出《疏简》一书中的16例,来讨论有关的方法及其根据,并请感兴趣的学者对考释的结果作出自己的取舍。 二问题的提出与考释方法概述 171号简正、背面记载“八月丁亥小”,书有从丁亥至乙卯共29 个干支,别无其他。它的信息量等价于“八月丁亥朔小”,其余干支均可依序排出,书与不书相同,按照我们的分类,它应属于“月朔简”。沙畹据此考定该简为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 于是产生一个问题:与171号信息量大体相同的“月朔简”为什么不可以列入年代考释的范围呢? 事实上,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同月同朔干支按一定周期出现,从数学和汉代历法可以证明(此略),至少在26、31、36年后重现。 由于26和36年重现的机会很少,这一周期规律可以记作31n(±5)年。 对于判定出土文物年代,31n年跨度较大, 提供了在一定条件下(例如依出土层次、伴出纪年信息等)作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这个周期定理是本文的理论依据。 纪年简对判定简牍年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疏简》951枚中, 纪年简有80枚,而非《疏简》前言纪年简表中所录的63枚。为了查阅之便,今将全部纪年简的年代(公元前用“-”号,公元年用“+”号)及简号(列入括号中)依序排出,新添的17枚加*号。 -98(672),-96(413),-94(386),-92(433*),-68 (270*),-65(70),-61(186,534*),-60(63,170),-59(208,227),-58(28*,35*,253,293,562),-57(30,60, 66,69,92,104,139*,164,177,188,190,240),-56(150*,333),-53(515*,577*),-52(617*),-48(374),-45(375),-41(868*),-39(20,22,841),-23(303),-21(888),+1(322),+3(18),+4(415*),+5(340),+8(292),+9(357),+12(650),+13(845*),+14(389,489),+ 17(347,348),+14~+19(368),+9~+19(358*),+20(317),+35(763*),+43(467),+46(456),+47(681),+50(759,760),+53(767),+55(479,484),+61(761),+62(919),+64(684*,931),+67(446,685),+68(558),+69(942),+75(813,786*),+77(557),+87(425),+112(921),+137(443)。 应说明的几点:1.在这个统计中,每枚简只录一个年号,应是最接近或恰为书简的年代。 如果简上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号(如28、 35、164、293号简),靠前的必为追述往事,应只录后者,因此,在《疏简》前言纪年表中164号出现两次,归为公元前58年者当删, 而保留公元前57年。同理,297号归为公元前59年者当删,而移入公元前58 年。2.该表归为公元前57年的191号印刷错误,应为190号。3.第358 号简文中有“始建国天天伏”字样,不能确认“天伏”即“天凤”,故该简归于从“始建国”始到“始建国天凤”终的公元9年至19年。同理368号“始建国天凤”归于公元14年到19年。4.第620 号“□露二年十一月丙戌朔庚寅食时□”属于年号缺字简,须经考释才能断定为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未列入本表。 由上表可知:疏勒纪年简上下时限为公元前98年至公元137年。 对于非纪年简,它的年代与伴出纪年简的上下时限直接相关,这就必须考察出它的出土地点甚至小的探方。但是,该简年代也未必一定出现在出土地上下时限之内,所以须划出一个较宽的时间检索区间。适当放宽到什么程度?须根据历史知识作出判断,这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会有大的出入。例如,太初年间,汉武帝发动进攻大宛的战争,疏勒地区遂出现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疏简》考察区间上限即定为公元前104年;至137年汉顺帝在位,该地仍有戍边活动, 故区间的下限应划在顺帝逊位的144年。一般说来,951枚简虽大部分无年号,应在此范围之内。 考释历简年代必然与应用历法相关,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下简称陈《表》)〔4〕、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5〕等虽主要综合前人成果依历术推出,但也据史实作了某些修正,仍然是考释的基本工具。《居延汉简甲乙编》〔6〕、《居延新简--甲渠候官》〔7〕等大量带有月朔干支的纪年简可以证明其正确性;偶有不合,尚须论证,并不妨碍使用它,特别是在汉简集中的时限之内。 两汉(包括新莽)426年中蝉联大月皆按一定规律周期出现, 而蝉联小月只有两处:一是公元前105年十二月与翌年正月,二是公元84 年十一、十二月。《疏简》纪年简除了3枚外,均在此两年之间。 假定某一枚简上,例如171号,写有“八月丁亥朔小”, 那么我们确知八月的前后两月必为大月,于是可导出共4 个月的连续的朔干支序列:七月(或闰七月)丁巳朔大,八月丁亥朔小,九月(或闰八月)丙辰朔大,十月(或当有闰八月时的九月)丙戌朔。利用这一性质,我们将该简信息量扩大,相当于得到了所属年代历谱的三分之一,对于确认该简年代是十分必要的。沙畹考释171号简的过程不得而知,下文108、168 简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说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