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陈寿《三国志》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马植杰 参加讨论

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少受学于同郡史学家谯周,治《尚书》、《春秋三传》,对《史记》、《汉书》钻研尤深。史称他聪警敏识,文才富艳。仕蜀为东观秘书郎,时宦人黄皓操弄权柄,朝臣多顺旨阿附,寿独持正不屈,由是屡遭排挤。
    公元263年,蜀为魏所灭。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时寿年三十三。司空张华欣赏寿才,荐为佐著作郎,迁著作郎,领本郡中正。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奏使寿定蜀丞相诸葛亮故事。寿正编撰时,被外调为平阳侯相,公元274 年(晋武帝泰始十年),寿撰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上表呈给晋武帝。又回朝任著作郎,仍领本郡中正。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晋灭吴,中国复归统一,陈寿乃撰写三国史,书成,见者予以好评。时夏侯湛正撰《魏书》,见寿稿,乃毁己稿而罢。张华尤善寿作,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当时人对三国史事尚多熟悉,若非寿作确为佳构,安能为人倾倒如此。
    张华拟荐寿任中书郎,未成。寿被外放为长广太守,以母老辞官不就。杜预将出镇荆州,荐寿,武帝任寿为治书待御史,寿以母死去职。
    寿在蜀在晋,屡遭排挤,还两次受到所谓清议的压抑。第一次在蜀汉时,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①,第二次是:“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被贬议”②。因此,陈寿一生坎坷,“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③。
    公元297年(晋惠帝元康七年),寿病死,享年六十五。
    陈寿《三国志》系私人著作,书稿只让少数人看过,未曾奏呈朝廷。及寿死,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推荐寿书,朝廷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至寿家抄录,《三国志》乃得传于世,这也是寿不幸中之幸了。
    三国时,魏、吴都设官撰修国史,参加纂修《魏书》的有卫顗、缪袭、韦诞、应璩、王沈、阮籍、孙该、傅玄等,最后由王沈修成;纂修《吴书》的有丁孚、项峻、韦昭、薛莹、周昭、梁广、华覈等,最后由韦昭定稿。
    魏人鱼豢私撰《魏略》。《魏略》和《魏书》、《吴书》是陈寿撰《三国志》主要参考材料。蜀汉没有专门修史的官,所以陈寿撰《蜀书》没有什么可依据的史料。好在陈寿是蜀人,早已注意收集本国资料,所以他经过实地调查与精心思考撰成的《蜀书》,仍斐然可观,只是内容不免过于简略。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素以“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著称,但他“善叙事”的内容和程度究竟怎样?迄未见有人做过仔细介绍。陈寿写《蜀书》时,既无成书可资采录,所以我们如举《蜀书》为例,最能看出陈寿的“良史之才”。姑先从众所熟悉的《诸葛亮传》说起:
    1、《亮传》首先叙述诸葛亮早年“自比管乐”,他虽然自视很高, 但并不汲汲求仕,直到刘备三次访求,他才出而辅之。所以后人称自古出处之正,未有及诸葛亮者。说明陈寿是善于表述诸葛亮的高尚风格的。
    2、陈寿在叙述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时,把诸葛亮审时度势, 给刘备拟定的政治、外交方针和军事战略部署讲得要言不烦,层次井然。诸葛亮的英明预见能够得到很好传播,长期受着人们赞赏,是和陈寿的“善叙事”分不开的。
    3、《亮传》叙述刘备与诸葛亮共事后的情况说: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在陈寿的笔下,刘备仅说了如鱼得水一个比喻,就把两个赳赳武夫的傲气堵塞住。同时,也向读者宣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这是陈寿善于叙事的又一例证。
    4、由于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分鼎足局面的重要关键, 所以陈寿在《亮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诸葛亮说孙权共同抵抗曹操的经过。孙权之最终决计抗操,还赖有鲁肃、周瑜的劝说,不能全归功于亮,但说权抗操,实为刘备在荆州取得立足之地的重要转折。陈寿突出诸葛亮说权的成功,正是抓住了刘备从无到有、建立三分基业的契机所在。在陈寿笔下,亮以激将之法说权,以激其年少刚锐之气,以强弩之末喻曹操必败之形,以释权畏敌之心,都写得有声有色,楚楚动听,不愧为良史之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