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陈寿《三国志》(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马植杰 参加讨论

曹植给明帝上疏陈审举之义说:
    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20)。
    由上可知:陈寿通过别人的上疏以曲折地表述曹魏统治者猜忌亲族,是司马氏势力得以坐大和曹魏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寿于《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还记载了孙权给诸葛瑾的书信,信中批评魏明帝说:
    任陈长文、曹子丹辈(寿在此未敢提司马仲达)。或文人诸生,或宗室戚臣……夫威柄不专,则其事乖错,……自还相贼,乃事理使然也。又长文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今睿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政柄,而不离刺转相蹄齧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
    裴松之对孙权以上的议论很赞同,认为陈寿载此寓有深意。松之在注中说:
    魏明帝一时明主,政自己出。孙权此论,竟为无征,而史载之者,将以主幼国疑,威柄不一,乱亡之形,有如权言,宜其存录,以为鉴戒。或当以虽失之于明帝,而事著于齐王,齐王之世,可不谓之验乎!不敢显斥,抑足表之微辞。
    松之的见解极为中肯,可谓善于体会陈寿的微辞奥意。明帝令“凡品庸人”(21)曹爽与一世枭雄的司马懿共事,是造成曹魏政权向司马氏转移的主要原因。
    根据《汉晋春秋》(22)、《世语》(23)与《通鉴》(24)诸书的记载,魏明帝临终任用辅政大臣的真相是:明帝先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令他与曹肇、秦朗等共辅政;久典机要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怕自己不能继续保持权势,乃劝明帝用曹爽,且言:“宜召司马懿与相参”,明帝终于听从了放、资的话,免燕王宇等官,而以爽、懿辅政。正因如此,刘放、孙资有大功于司马氏、寿为晋臣,对此不敢秉笔直书。他在《明帝纪》只简单记述:“以燕王宇为大将军,甲申免。以武卫将军曹爽代之”。不过,对此,陈寿在《刘放传》作了较详记述:1、寿将刘放、孙资劝明帝免燕王宇,改写为放、资赞同明帝免燕王宇。这有一定程度的曲笔,但也表明寿并不掩盖放、资排斥燕王宇的事;2、寿明言放、资向明帝“深陈宜速召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这是寿的直笔。3、寿言正始“七年,放、资各年老逊位”,接着又述“曹爽诛后,复以资为侍中,领中书令。”这是揭示放、资为司马氏之党。寿于《放传》末叙述“放、资著勋前朝”。即系指放、资推举曹爽与司马懿辅政的事。其结果招致了司马氏篡魏之祸,这是什么“著勋于前朝”呢?还不是让读者知道二人倾害了曹魏吗?可见陈寿有时虽在正面不敢直书,但他毕竟在其他地方给以弥补和表白。寿在《三国志》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评说:
    魏世王公,既徒有国上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以上是陈寿对曹魏猜忌亲属、招致灭亡,自食恶果的又一次正面发言。
    至于司马懿发动政变并诬告曹爽谋反事,陈寿在《三少帝纪》中,只述说“司马懿奏免大将军曹爽等”,并未提曹爽有何阴谋逆图。寿在《爽传》也只说: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乃以晏、飏、谧为尚书,晏典选举,轨司隶校尉,胜河南尹。诸事希复由宣王,宣王遂称疾避爽。
    可知曹爽原来对司马懿是极尊重的。交给司马懿的权也不轻。后来曹爽一行使其首辅的职权,司马懿便借口暗中布置,动刀动枪。由上看来,陈寿虽慑于统治者的淫威,有些地方不敢直书,有所曲笔,但他还是作了某些弥补和暗示。所以我们对陈寿的处境和难处,还应予以谅解。陈寿《三国志》中经常惋惜暗于防患者,因羁旅托国而常怀畏惧者,即寓有感伤身世之意。他本蜀臣,羁旅仕晋,本人既“再致废辱,做的又是容易惹祸招谤的修史之事,怎能不有所戒惧呢?当然,因为戒惧,叙事有过分隐讳之处,也是寿之缺点,不必为其讳避。”
    古人论史,注重文辞优劣。四史之所以优于其他正史,人们亦往往从表达技巧上着眼。至于寿书在四史中之地位若何?论者颇有异同。寿书思路清楚,言简意赅。文字流畅、自然、质朴、通俗、精炼,不堆砌材料而生动有致,不铺张演述而娓娓动听。叙事既极得体,论人亦甚公允。岂徒有补于当世,抑亦有良好影响于后代。人们之所以喜爱和熟悉三国史实及人们,与寿书有以上各优点和肇始传播之功,诱致感染之力,决非没有关系:《汉书》文字比较艰深,《后汉书》过分注意彫琢为文,都不及寿书通俗自然。《史记》依仗太史公之特殊文才,颇多精采描绘,然亦涉铺张演义之嫌,所以我觉得寿书在四史中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诚如众所公认,寿书的最大缺点是过分简略,不仅没有表、志,且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各方面记述都大有漏失。故看寿书,不能不读裴松之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