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陈济棠治粤与广东的近代化建设(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 周兴樑 参加讨论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各国资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四处寻找出路,竟相低价出售各种机器设备与原材料。这为陈济棠实施其建设近代化广东的计划,提供了极好机遇和便利条件。他抓住这一时机,一面以廉价低息和分期付款等优惠条件,从欧美购入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某些工业原料,一面又果断地实行引进、培训、重用与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从而解决了建设所需机械、人才与技术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他的政府因时因地制宜地按三年施政计划进行各项建设事业,努力振兴广东地方经济,在几年间就取得了可观成效。
    由上可知,陈济棠是30年代广东近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治粤期间主持制定与实施的三年施政计划,描绘出了当时广东近代化建设的蓝图,并成为那时省府动员组织官民从事建设实践的张本。尽管陈建设广东主要是为了稳固个人及其军阀集团的“南天霸业”,但他能抓住有利的历史机遇努力地进行地方建设,无论如何还是做了一件造福桑梓的好事。
    三、陈济棠政府建设近代化广东的成就
    陈济棠治粤当政期间,广东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他建设新广东的建树与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东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些建设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近代民族工业建设的成绩显著陈济棠当政时一面注重发展与建设国营企业,同时也鼓励民营企业的改善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新建省营近代企业20多个,总资本从5万元发展到7000万元;全省民营企业从几百家发展到2000余家,总资产从1929年的650万元,发展到1936年的1500万元左右”。(注:沙东迅:《陈济棠与广东建设》,《广州日报》1989年9月18日。)省营企业办得最有成效的,首先是1933年8月~1936年1月先后建成投产的省营市头、新造、顺德、揭阳和军垦惠阳、东莞6家“新式蔗糖工厂,每日榨蔗能力共7000公吨,每日产糖能力700公吨、酒精1500多公升。这是中国第一批现代化的甘蔗糖厂。这批糖厂从筹建到生产的三年间成为陈济棠集团的‘摇钱树’。”(注:冼子恩:《办糖厂经过及其真象》,《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第245页。)其次是1931年6月投产的西村水泥厂,该厂到1936年陈下台前后,3套转窑机日产水泥“660公吨……蔚为南中国最具规模的工厂”,获利甚丰。(注:陈丕扬:《我所知道的西村士敏土厂》,《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第243、224页。)当时还有一批民用工厂也办得不错。除工厂外,采矿业这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省办的矿业有多处煤矿、钨矿及铁矿;民营公司呈请开矿者200多起,已准立案勘察者40多处。全省的各类矿产量由1930年的71.1万担,增长到1931年的105.6万担,一年的增幅为48.5%。(注:转见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总之,陈济棠兴办的这批近代地方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清末以来广东工业一直停步不前的状况,对广东近代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市政建设的成就十分突出陈济棠主粤期间始终将广州的市政建设作为全省建设的榜样来抓。他陆续投入巨资,先后完成了七八项标志性的大型市政建筑工程,诸如中山纪念堂、海珠铁桥、石牌中山大学校舍、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府合署办公大楼、爱群大厦及中华戏剧院等。同时,他又花大力气完成了多项市政建设项目:(1)整治市区的道路沟渠以改观市容。广州市这期间共筑市内市郊马路30多条,计长10多公里,约占清末以来所筑马路总长的73%,并改造拓宽街道约660条,疏通市内沟渠约13500米。(注:广州工务局:《广州市工务报告》,1933年5月广州印行,第17、27、29~30页)(2)整治珠江的市区段。省市府几年间耗资230多万元修建了洲头咀内港码头,并整修与其配套的珠江堤岸2400多米,又炸毁10.7万立方码的海珠礁石,修筑珠江两岸新堤1150多米,由此而辟出新的建设用地580多亩。(注:广州工务局:《广州市工务报告》,1933年5月广州印行,第46~47、173页。)(3)多方增加改善广州市民的生活设施。如增加市内外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扩充市内的自动电话用户;开通广州市广播电台按时播放新闻与娱乐节目;增加电容量至2.4万千瓦以保证全市电力供应;自来水厂增装新机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用水;集资在市内兴建酒家、商店等娱乐休闲场所;建筑平民住宅10余万户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应该说,陈济棠在广州市近代化的发展史上是位功不可没的人物,在他治粤的短短数年间,广州的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市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文化教育事业大有发展陈济棠时期广东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1)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省府所拨之教育经费由1930年的213万元,增加到1935年的503万元,5年增长了136.2%,教育经费在省预算中的比例也由4.3%增加到10.8%;此间各县市还投入地方性教育经费1551万元。(2)各类学校增多,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陈执政的几年间,小学由18964所增加到23884所,增长了25.9%,小学生由1098965人增加到1559406人,增长了41.9%;中学由205所增加到299所,增长了46%,中学生由45000多人增加到61423人,增长了36.5%;各类职业学校由23间增加到41间,增长78%,学生由3761人增加到6549人,增长74%多;男女师范学校的在读人数由8479人增加到9849人,增长了16%;大专院校也由原来的七八间增加到十多间,大学生由40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增长了25%。(3)社会教育大有进展。这几年间全省设有民众教育馆67处,图书馆124间,另还设有夜校、问字处、阅书报处、演讲所等各种机构近1700处;当时仅在364间夜校读书者就达4万多人。(注:参见钟卓安:《陈济棠》,第182~183页;《陈济棠研究史料》,第294~29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