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陈济棠治粤与广东的近代化建设(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 周兴樑 参加讨论

4.立体交通与通讯网络初步形成1934年8月省长林云陔在谈到公路建设时说:“本省的公路,分为省道、县道、乡道数种……总计全省公路的里数共有35759里,现时已完成的达26410里,通车者计有16278里,其余经计划定而未修筑者只有9340里,亦已分别督筑,希望予最短时间把全省的公路完成。”(注:广东省档案史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291页。)当时广东的公路总长与密度皆居全国第一位。全省94个县除南澳外都通了公路,各县市的公路网四通八达。在铁路建设方面,省府除于1936年完成了粤汉铁路南段之建筑外,又拟筹建广汕、江钦、粤黔等线路,并加强了对广九、广三、新宁各路的督理,以保持其良好的运营效益。为整顿发展内河航运业,省府于1932年设立了广东港务管理局,着手订定航政法规及筹设航海讲习所,使原本发达的水上运输又有新的起色:1935年各江河航线长约3150公里,同年进出广州港的商船为25973艘,计载重1643.8万吨,比1932年分别增加8695艘和200多万吨。(注:转见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为开创广东的航空事业,省府于1932年冬集资100万元,与广西合资在广州成立了西南航空公司。该公司拥有8架客机,国内的航班可达梧州、桂林、南宁、龙州、柳州、海口,国际航班可达越南河内。在通讯建设方面,省府建有广州无线电话总台及汕头无线电话分台,且于1933年底设立广东长途电话管理处,统一管理通讯事宜,先后扩充、开通了广韶线、广惠线及西江线、南路线,使电话通讯普及到90个县;到1934年夏省内长途电话的里程已达16500公里以上。经过几年努力,广东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路运输为次、铁路与航空运输为辅的立体交通网,通讯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5.农林渔副业全面发展,“粮荒”问题基本缓解广东长期严重缺粮,二三十年代时每年外米输入“竟达1000余万担,价值在一万万元以上”(注:广东省档案史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292页。)。陈济棠认定中国以农立国,特别致力于发展农林渔副各业。为实现“粮食生产之增加,最低限度须达到足以自给”(注:广东省档案史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141~142页。)这一目标,他的政府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保障与改善农民生活的举措,如取消270多种苛厘税捐、设立全省合作事业委员会指导各县组织合作社277处、鼓励各县设立农村借贷银行、有步骤地推行地方自治、计划改善佃耕制和实行二五减租等,(注:广东省档案史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289、233、345、285页。)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省府又拨出专款500万元,用于大力救济与扶持农林渔副业的发展。省府发展农业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开垦荒地49.6万亩,扩大了耕地面积;二是变水灾为水利,先后在东莞、博罗、新兴、高要、高明等县修筑水闸、基围10多处,并设立东江水源林区与防沙区,扩大农田灌溉面积55万余亩,做到抗旱防涝保丰收;三是推广良种,指导各县农民广种东莞白、中山一号及竹粘等良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四是指导农民使用新式农具、科学施肥和防治作物病虫害及禽畜瘟疫,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增产增收。在发展林业方面,政府先后在潮安、南华、罗浮、鼎湖、汕头各处设立模范林场以资提倡,并分别颁订强制造林、林业促进、造林奖励种种法规,劝勉人民从事林业;1931~1934年间,24个省县属林场共造林5.3万余亩,各县人民自发造林49.6万多亩,全省扩大绿化面积近55万亩。(注: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在振兴渔业方面,政府以“保护、扶助、奖励、改良四项”作为建设沿海13个渔区的准则,先后开展了“筹筑渔业港,设立渔市场、渔业制造所、渔业合作社、渔民低利借贷所”等项工作,(注:广东省档案史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293页。)从而促进了广东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在扶持副业方面,省府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家庭与淡水养殖业,奖掖农民种植蚕桑、甘蔗、果树及蔬菜等经济作物,并为他们提供优良的鱼苗、果苗、禽种与菜仔。由于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助,当时广东的农林渔副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仅农副业的年产值即可增加18.34亿多元。(注:陈元瑛:《广东两年来建设事业之回顾》(19326-1934.7),转引自钟卓安:《陈济棠》,第184页。)在本省粮食等增产丰收的同时,省府又实行适度进口米食与统制粮食价格的政策,从而使广州的批发米价指数自1932年后一直下跌,这表明“粮荒”这一社会顽症得到了初步的治理。(注:如以1926年广州的批发米价指数为100,则1932~1935年广州的批发米价指数分别为90.4,87.4,72.2,77.95。转引自《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6.内外商贸繁荣,物价平稳,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陈济棠认为商业“在现世经济关系中,其重要似与农工同等”,“研究现代商业知识来发展一切贸易”,“急图扶植商务之方……是诚发展国内经济、救济百业之要着”。(注:广东省档案史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180、250页。)因此他极重视发展广东的商贸。当时全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广州一时成为内外商旅之集散地,惠爱路、上下九路、西豪口一带商业网点与酒肆茶馆遍布。1933年,广州的商业银号达498家,每日开设早中晚三次银市,其交易的规模与繁荣景象超过了香港;全市有旅馆酒店291家,为商客的往来提供了便利。这期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1932年的出口货值、入口贷值、进出口货值总额与192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5.3%、636.5%、470.8%;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1.8%、212%、157%。(注: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185页。)经济与商贸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兴旺、物价平稳,人民从中受惠不少。1929~1935年间广州的物价平均每年下降2.53%;1934~1935年广州的物价指数平均每年比1926年下降22.7%多,而银元购买力则平均每年比1926年上升了12.12%。(注:秦庆钧:《广东的财经情况》,《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第286~287页。)老一辈的广东人回忆说:“陈济棠统治时期,地方宁静,得以安居乐业,生产增加,市场兴旺”,“物价稳定……被誉为中华民国38年中广东的‘黄金时代’”。秦庆钧:《广东的财经情况》,《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第286、276页。)
    通过全文的论述可知,陈济棠是30年代广东近代化建设的总策划与总导演。他治粤期间高度重视广东的近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采取措施为全省赢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利进行建设,而且还因时因地制宜地确定了广东的发展战略与策略,并脚踏实地地实施了《广东三年施政计划》等建设规划,从而使全省的工业、农业、商业、文教、市政、交通等建设事业,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陈济棠作为当时广东建设的主要组织领导者,对推动广东社会经济迈向近代化是有过较大贡献的。与他同时代的广东人普遍承认:陈治粤的这几年是旧中国广东的黄金时期。不过也应看到,由于陈济棠建设广东主要是为稳固其“南天王”的地位,加上其军阀集团官员的贪婪敷衍和以权谋私,致使施政“中间矫饰的情弊不少”,“虽有良德美意,终不获取纲举目张,计日呈功”,“就成绩而言,则政府自省甚愧实效未彰,而尤于人民方面尚少普遍的实际利益”。(注:广东省档案史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345、350页。)陈济棠自己说的这种情形,严重地影响着当时广东建设的效益和前途,说明了军阀政府不可能完成广东近代化建设的任务。1936年7月陈济棠跨台后,广东刚有起色的近代化建设很快就被中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