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之一)(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当代中国史研究》 牛军 参加讨论

中国出兵决策并不是根源于盟国苏联的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 7月上旬起中苏之间已经考虑过在朝鲜作战的军事合作问题。[5](P, 367-371)从8月下旬, 中国决策层开始认真考虑向北朝鲜提供直接的军事支持,并且确实在积极加强必要时与美军作战的准备。实际上斯大林在发出建议中国出兵的电报之前,已经获悉周恩来将发表的国庆讲话的内容。[14]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6]罗申后来给斯大林的报告也谈到,过去中国领导人表示过可以出兵。[5] ( P,380-381)所以存在这种可能性,即中国领导人的态度影响了斯大林的有关考虑。不过也无庸讳言,斯大林在关键时刻建议中国直接出兵,并要求金日成转向中国请求帮助,的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P,376-379、386-389)此后中国决策层有关出兵与否的决定,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与苏联的关系。
    中国领导人与苏联协调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中国是否出兵和中国出兵后苏联承担何种义务。第一个问题同中国决策层中的不同意见交织在一起。斯大林显然是主张中国出兵的,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国领导人施加影响。根据当时中苏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相对地位,可以肯定苏联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毛泽东在几乎是同时接到金日成和斯大林的建议后,立刻作出了出兵的决定。他在10月2 日起草的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详尽地阐述了对战争前景的估计和中国面临的困难。[13](P,106-108)由于毛泽东的决定未能得到多数同事的赞同,毛泽东并没有将电报发出。他于第二天向苏联驻华大使说明了决策层的反对意见,包括担心“美国与中国直接冲突”会破坏中国的和平建设计划,以及国内各方面可能的不满。[5](P,380-381)
    在可能是10月5日发出的给毛泽东的电报中, 斯大林声称美国并没有作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如果美国将战争扩大到中国,苏联就会与中国并肩作战。他专门指出,如果中国出兵就会迫使美国让步,“并被迫放弃台湾”;反之中国如不介入,“它甚至连台湾也得不到”。[5](P,386-388)大致与斯大林发出上述电报的同时, 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也作出了出兵的决定。[17]此时毛泽东等是否收到斯大林的电报尚不清楚,不过毛泽东显然感到仍然有同苏联协调政策的必要,所以他告诉斯大林中国“是过一些时候再派(兵)”,并将派代表前往莫斯科“详细商谈”。[5](P,387)
    中国决定出兵以后,苏联应承担何种义务便成为中苏协调政策的主要内容,它包括苏联是否根据中国的要求提供援助,以及如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要求,在苏联承担何种义务的条件下,中国仍然可以出兵。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认为中苏必须协调行动,苏联有必要向中国提供帮助。[13](P,107)10月8日,就在中央军委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的同一天,周恩来和林彪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周恩来与斯大林的讨论集中在中国是否出兵和如中国出兵苏联如何提供援助等问题上。在10月11日的会谈中,斯大林强调,如果美国占领北朝鲜,将对中国的安全形成长期、严重的威胁并危及东北的经济发展。他甚至提出如果北朝鲜失陷,中国东北应成为金日成流亡政府的庇护所。关于苏联出动空军掩护志愿军作战问题,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需要时间作准备,不可能立即出动。[14]
    斯大林的决定无疑给中国出兵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不过中国领导人仍然决定立即出兵。毛泽东随后打电报给周恩来,指示他进一步争取苏联作出坚定明确的承诺,包括用租借的方式提供军事装备和苏联空军在两个月内参战。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设想,志愿军最初将主要是进行战略防御和南朝鲜军作战,在苏联空军参战和获得新的军事装备后,再展开对美军的进攻。[18]斯大林最终表示不能在空军掩护问题上满足中国的要求。[17](P,12)10月18日,中国领导人根据周恩来介绍的苏联方面的情况,又一次讨论了出兵决策问题并作出最后的决定。第二天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没有空军掩护和新装备的条件下,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本节分析表明,美国在朝鲜的军事干涉与中国出兵朝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过从中美都是在本国境外诉诸战争的角度看,可以说双方决策层都没有将冲突视为仅仅是朝鲜半岛内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定北朝鲜的进攻是苏联“征服”亚洲的第一步,必须予以全面反击,所以它迅速决定进行全面军事干涉。中国则断定,美国的军事干涉从一开始就超出朝鲜半岛,表明美国蓄意在东亚进行针对中国的全面扩张和侵略,中美冲突在所难免,不坚决予以反击便不能维护国家的基本安全。从双方的决策过程看,中国显然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麻烦。中美双方的国力相差悬殊,而且中国不像美国那样是其所属国际阵营的领袖,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的盟国对中国决策的影响远远超过美国的盟国对美国的影响,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决策的难度,中国必须作出更多的努力与盟国协调政策,有时甚至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过这种努力所获得战略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它使美国在朝鲜战场不得不面对两个密切合作的大国。
    二、越过三八线决策
    1950年9月27日,美国政府授权麦克阿瑟指挥美军越过三八线, 以武力占领全朝鲜,结果终于导致中国决心出兵参战。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此次战役目标是在三八线和三七线之间歼灭敌军主力,为迫使美军撤出朝鲜半岛奠定基础。战役结束时,中朝军队打过三八线并进抵三七线。比较双方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考虑有关因素和决策的含义,对于研究大国间的局部战争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从中可以看出,阶段性军事胜利多么容易使决策者改变已经作出的战略决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