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之一)(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当代中国史研究》 牛军 参加讨论

第三次战役的目标是突破三八线和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军。从战役结果看,达到了突破三八线的政治目标,占领了三七线以北地区并控制汉城,但是没有达到大量杀伤敌军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决策层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在第三次战役设计中已经反映出来的速胜情绪,在志愿军打过三八线的激励下迅速发酵。国内舆论高唱“把不肯撤出朝鲜的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10](P,67)盟国也不断施加压力。金日成反对部队休整时间过长,斯大林也要求允许朝鲜人民军继续向南进攻。[21](P,465)
    彭德怀坚决反对继续进攻,不同意北朝鲜方面关于美军会很快退出朝鲜的判断,认为志愿军当前的状况已经无法迅速发动新的攻势。他甚至在1月15日致电周恩来, 表示不赞成立即拒绝联合国“朝鲜停火三人小组”的停战方案。他建议提出有限期停战,以便争取两个月的休整时间。[21](P,467)由此可见他对于志愿军的困难估计得相当严重。
    毛泽东的反应是相当复杂的。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坚决支持彭德怀停止进攻、休整军队。他于1月15日亲自打电报给斯大林, 详细说明志愿军的计划和面临的困难。他甚至提醒斯大林如不充分准备,“就会重犯朝鲜军队1950年6月到9月所犯过的错误”。[23]一天前毛泽东刚刚向斯大林要求军事贷款,由此也可看出他支持彭德怀的决心。另一方面他也在迁就盟友的要求。当北朝鲜强烈反对彭德怀的军事计划时,他指示彭德怀让朝鲜人民军向南进攻并自行指挥,志愿军则担任仁川、汉城和三八线以北之守备并进行休整。[21](P,466) 以毛泽东性格之鲜明仍须如此妥协,可见他承受的压力之大。
    不过毛泽东同时也决定拒绝“朝鲜停火三人小组”的建议。这部分地是因为在盟国的巨大压力下,连停止进攻都如此困难,更何况“停战”了。实际上苏联1月11日,也就是周恩来声明发出的前六天, 已经在联大发言反对“朝鲜停火三人小组”的建议案,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多少选择余地。[2](P,369-370)
    毛泽东拒绝三人小组停战建议也是因为他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不是在此之前),明确提出“解放全朝鲜”的作战目标。[24]需要指出的是,他不赞成持续攻击和追击既是接受彭德怀的建议,也反映了他对作战方针的考虑。毛泽东具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对彭德怀的指挥才能非常信任,加之朝鲜人民军以往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些都使毛泽东力图将他的目标尽可能与战场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他的选择是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打运动歼灭战大量消灭美军,迫使其撤出朝鲜半岛,而不是采取长远距离的追击作战和攻坚战。所以他在第三次战役后希望志愿军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休整,以便发动更强大的攻势。[13](P,249-253)这种考虑使毛泽东没能充分理解彭德怀提出的困难,不愿因接受停火而束缚未来作战和降低对美军的威慑。这是他放弃一次取得外交主动和分化敌方联盟的机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的分析表明,美军越过三八线的决策是美国根本改变干涉初期的目标、企图用武力统一朝鲜的结果。而在改变战略目标时对中国参战这样的战略因素判断失误,必然导致军事上的惨败。志愿军越过三八线有一定的随机性,毛泽东调整战略目标是越过三八线的结果,而不是起因。不过双方的决策过程均表明,在一场有限战争中,阶段性、战术性胜利很容易导致战争目标的扩大,引起难以预期的后果。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境外战争中,最高决策与战地指挥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全局性的影响。美国这一阶段的决策表明,高层决策与战地指挥间古怪的关系给美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反之,中国高层决策与战地指挥保持较协调的关系是志愿军能够在有利时取得较大胜利、在困难时刻减少损失的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