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的发展(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瞿林东 参加讨论

民族论和民族关系论,也是这个时期极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历史理论问题。西晋江统著《徙戎论》,强调“《春秋》之义”,即所谓“内诸夏而外夷狄”,对战国、秦汉、三国以来民族关系的发展作消极的评价,主张对于内迁各族,“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31)当时人“服其深识”,而“徙戎”之论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唐太宗时,在对待东突厥的安置上,引起一场争论:一种主张是“含育之道”,“请于河南处之”;一种主张是强调华夷之辨、族类之别,重申江统“徙戎”之论。唐太宗采纳了前一种意见。(32)《徙戎论》的作者,是从对现实的民族关系的认识,提出了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看法,并力图从这种看法来影响现实的民族关系的政策。但是,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民族斗争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密切,不仅“徙戎”的主张在现实中行不通,就是华夷之辨的看法也逐渐遭到人们的否定。这在史家思想和史书编著上都有明显的反映。隋唐之际,李大师已不满于“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的修史情况,主张“编年以备南北”。(33)这是表明,在历史撰述上要恰当处理南北朝关系,其中自然包含着民族关系。唐高祖“修六代史诏”说:“自有晋南徙,魏乘机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宗祊。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至于发迹开基,受终告代,嘉谋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绩,无乏于时。”(34)诏书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周皇朝,不仅承认它们的历史地位,而且毫无贬词。唐修《晋书》,对《徙戎论》的主张并不采取附和态度,指出:“‘徙戎’之论,实乃经国远图。然运距中衰,陵替有渐,假其言见用,恐速祸招怨,无救于将颠也。”(35)这实际上是不同意把西晋之亡归咎于“戎狄”的说法。《晋书·载记》记十六国事,对各族仍不免有微词,但也并非一概骂倒,有的甚至给予很高的评价。《隋书·经籍志》史部以“霸史”列于正史、古史、杂史之后,居于“起居注”类之前,并对其所记政权的成就给以相当的肯定。刘知几《史通·称谓》篇指出:“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批评晋人“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是“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这些,都是反映了力图从历史事实上严肃地看待各民族历史的态度和思想,具有进步的意义。在这方面,杜佑《通典·边防》序所论,具有更高一层的理论价值。他指出:
    覆载之内,日月所临,华夏居土中,生物受气正。其人性和而才惠,其地产厚而类繁,所以诞生圣贤,继施法教,随时拯弊,因物利用。三五以降,代有其人。君臣长幼之序立,五常十伦之教备,孝慈生焉,恩爱笃焉。主威张而下安,权不分而法一。生人大赍,实在于斯。……缅惟古之中华,多类今之夷狄。有居处巢穴焉,有葬无封树焉,有手团食焉,有祭立尸焉,聊陈一二,不能遍举。其地偏,其地梗,不生圣哲,莫革旧风,诰训之所不可,礼义之所不及,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来则御之,去则备之,前代达识之士亦已言之详矣。
    这一段话,是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华夏跟夷狄的关系。一是华夏、夷狄本无根本的差别,夷狄的“鄙风弊俗”,华夏原先也是有的。二是华夏、夷狄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前者“随时拯弊”,后者“莫革旧风”,才出现了发展程度上的种种差别。这两点,反映出来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以及在当时所达到的最为正确的民族理论。杜佑仅仅从地理环境来解释华夏、夷狄在发展上造成的差别,显然是不全面的。但他的这个理论上的认识,对于《徙戎论》所散布的戎狄“性气贪婪,凶悍不仁”的种种偏见,是有力的批驳,是历史思想上的重大进步。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史学在历史思想上的进步,不限于以上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只是更多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客观历史发展跟史学家思想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些有成就的史家那里和有影响的史书当中,都会有不同方面的、突出的反映。
    注释:
    ①《隋书·经籍志二》“正史”篇后序。
    ②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③见《资治通鉴》卷194,唐纪10,太宗贞观七年;同书卷198,唐纪14,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④《旧唐书·儒学传》序。
    ⑤《唐语林》卷2《文学》。《新唐书·艺文志二》“起居注类”著录“《开元起居注》三千六百八十二卷”似有误,不取。
    ⑥据清人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统计:实在著录803部,附亡书64部,合计867部。其所著录四部书存亡合计4757种,49467卷;此数不包括道经、佛经之数。
    ⑦《唐会要》卷36“修撰”条载:开元九年(721年),元行冲上《群书四部录》200卷,其所著录2655部,48169卷。此数与《新唐志》所说有出入。
    ⑧参见《史通·杂述》。
    ⑨《隋书·经籍志》史部后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