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纵观中国50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工农业两极对峙的二元发展格局。在后发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优先、城市优先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虽然,城市化是以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就业中的份额连续下降,工业及其他产业份额不断上升,城市人口份额持续上升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变过程,是所有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后发展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国际环境不同于发达国家,后发展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往往呈现出一种二元模式及与之对应的二元体制”(注: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9页。)。这一特征在中国最为突出。 二元模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展经济学大师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特点是二元的,传统农业的剩余应向现代工业转移,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二元经济模型(dual economy model)在此后得到不断的补充、完善和扩展,大体上符合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因此成为被普遍认可和使用为分析后发展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过程的理论框架(注:高波:《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用这一理论观点去考察中国50年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的二元体制集中表现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而二元模式则以1978年为界,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中国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制等14种具体的制度”(注:郭书田等:《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长期以来,这种体制沿袭因循,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驱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一体制有所松动,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城市仍然集中了社会中的大部分福利,城市的就业、住房、医疗、福利、教育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仍与城市户籍密切相连,城乡居民在身份、地位上仍有较多的差别。城市仍然是经济、政治发展、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的中心。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这一体制的弊端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提出了愈来愈多的质疑。 这一体制之所以长期存在并且不可能很快改变,说明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或符合国情之处。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启动和推进的特殊条件和环境,要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只能选择这种体制。50年来,这一体制在动员、组织、集聚巨额资金以保证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提高中国现代化整体水平及将农村的人才和资源通过一定渠道转移到城市和工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50年来能够独立自主和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与这一体制的确立及其长期存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这一体制并非像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某个或某些领导人头脑发热、主观决策的产物,而是中国特殊条件和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这种二元体制最终是要被取消的。因为它确实损害着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利益,并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和城乡利益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制约着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从本质上看,它越来越成为中国现代化继续发展的障碍之一。但要填平城乡之间的这条鸿沟,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做到。在找到一条能使城乡、工农双赢,能够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新发展道路之前,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未超出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中心环节的发展阶段之前,要彻底取消这一体制,就过于理想化了。 中国城市化的二元模式,在1978年以前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城乡分割偏重城市的城市保护政策;严格限制乡村人口迁移使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过度约束。这些特征的出现与同时期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急于求成的工业发展速度密切相关。但这一时期,从中国工业体系和城市体系的形成来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就还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产生和积淀了一系列难以消除的矛盾:其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若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表城市化水平,中国1980年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7%,远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72%和欠发达国家30%的水平,这在实际上是不利于现代化整体进程的。其二,在城市结构上,大中小城市发展失衡,在大中城市扩张的同时,小城市小城镇日渐衰落。城市化发展偏重于生产功能和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极弱,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很低。其三,城乡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脱节,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提高。到1978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高达0.6(即其收入的60%用于食品消费),而农民的相应数字为0.68,其他消费支出比重很小(注: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页。)。这种低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很难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尤其是农民的需求结构,基本游离于工业化之外。 1979年至今的中国城市化二元模式,体现为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农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由双重工业化引发的双重城市化的新格局。在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格局之外,还有正在高速运行中的以农村为中心的发展格局,这些都成为中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动力。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经过几次重大突破,对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和不断完善的结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显著的结构性变化。第一,农村工业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整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齐头并进的局面,展现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鲜明特征。第二,随着工业化向外向型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趋于开放化。对外开放已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渐次推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化开放格局,使城市化的发展逐步具有了世界性,从中正产生着一批国际化的都市。第三,中小城市迅速发展,大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城市的功能逐步健全,服务性产业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城市现代化的辐射功能增强,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第四,“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大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城市化已进入中期发展阶段”(注: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