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维新派近代民权学说的历史演进(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黄汉青 参加讨论

按着这个观点,维新派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民”的剖析。“深察祖国之大患,莫痛于有部民资格,而无国民资格。”(注:《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53-404页。)“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民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注:《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53-404页。)我民之能力,“尚不及条顿民族之一二”,比如“中国虽无他种民权,而教育之权,未尝不如人也,”但近两年来,私立学校屈指可数,“凌乱萎靡,而几乎不能成立也。”由此“可见我国民之自治力之甚弱,而非可徒以政府压制为解免明矣。”(注:《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53-404页。)中国目前正处在“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府以代之”的“政治上之过渡时代”,(注:《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53-404页。)“今中国民智未开,不能骤立议院”,(注:《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557页。)中国之民众,甚至“匪惟不能自治其国而已,乃实不能自治其乡,自治其家,自治其身。”(注:徐勤:《〈新大陆游记〉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所以,“我中国今日所最缺点而最急需者,在有机之统一与有力之秩序,而自由平等直其次耳。”何也?“必先铸部民使成国民,然后国民之幸福乃可得言也。”(注:《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53-404页。)民的进化,是个自然过程,倘若现在就“举立法、行政、司法诸大权而一旦授诸我国民,我国民遂能受之而运用自如耶?”所以“吾辈今勿徒艳羡民权,而必当预备其可以享受民权之资格。”(注:《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53-404页。)如果民没有这一资格而“欲强而予之,未有不两受其弊者也。”(注:《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53-404页。)最后,他们终于得出结论:“是故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地球各国既行之而有效,而按中国历古之风与今日之时势,又采之而无弊者也。”(注:《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53-404页。)
    维新派的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刻遭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批判。孙中山斥梁启超是保皇立宪,“欲率中国四万万人永为满洲之奴隶”,罪不容赦。(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0页。)中国民众有四千年之文明尚不能掌民权,而满州“以东北一游牧之野番贱,亦可享有皇帝之权”;康、梁之意,革命是假,保皇是真。(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2页。)孙中山的主张,无疑是对的,在当时,清政府的存在已成为一切社会矛盾的焦点,推翻清政府无疑是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中国近代思想界,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和中西文化间的冲突,处于一种急剧动荡的状态之中,今日你的思想处在时代的巅峰,明日,却可能已跌进谷底。孙中山在1896年也曾认为,因“中国百姓不灵,时尚未至,故不宜设议院、变政治。”(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页。)陈天华至1905年还曾认为“当今之弊,在于废弛,不在于专制。”(注:《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9页。)欲救中国,必兴民权;欲兴民权,“则先之以开明专制。”(注:《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但他们最后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成了革命的领袖和功臣。
    与1898年以前维新派“君民合治”、“君民共主”的模糊概念相比,维新派对“君主立宪”的理解,已是明确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概念。君主立宪政体尽管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但它毕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历史意义。即使在当时的中国,这张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君主立宪政体所描绘的政治蓝图,与封建专制相比,也有其理论上的先进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