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孙中山庚子惠州起义的性质和特点(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周兴梁 参加讨论

综观惠州起义前后孙中山的言行和其他各种记载,我们有理由肯定他领导的兴中会发动这次起义之目的,就是要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以民主共和思想为指导,起义者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战--正是惠州起义的最大特点与可贵之处。这说明它是中国正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次武装斗争。
    当然,我们也别忘记1900年10月下旬,孙中山曾写信给刘学询,应允刘“先立一暂时政府,以权理政务……主政一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弟决奉足下当之,称谓由足下裁决……兵政一人弟自当之”。(注: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本,第202页。)这是他出于救急策略考虑的权变之计,目的是为争取刘以财救济惠州起义的革命军。当时在台湾的孙中山不知惠州起义已败,一心想到义军急需饷械接济;而原指望的台湾军火援助全落空,委托日人中村弥六代菲律宾所购之械又是一堆废铁;无奈之下,他只有寄望刘学询“速代筹资百万……以便即行设法挽回大局,而再造中华”。(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3页。)关于这点,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已说得很清楚:孙“知道刘素抱帝王思想,故即以主政一席许之,而自揽兵政,其用意无非欲得其资助巨款而已”。(注: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本,第80页。)有人据此认为孙中山当时思想上对采取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政体,尚未作出最后的抉择。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发动惠州起义时,明确地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将爱国救亡与推倒清廷连在一起。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想和斗争水平,不仅高出农民阶级广大群众,而且也高出资产阶级保皇派。他们在20世纪到来之际高举共和革命的崭新旗帜,站在历史潮流前面指引着国民去进行新的救国斗争。
    
    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发动惠州起义之主要依靠力量,是会党和绿林。这是一次形式上会党起事气氛颇浓,而在性质上又完全别于旧式会党起事的新型武装起义。此乃惠州起义的第二个特点。
    孙中山本人及其创立的兴中会,同会党有着很深的渊源与交往。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不特民间大半拜会,即衙役勇丁亦多有入会”。(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6页。)会党出身的革命党人陶成章曾指出:当时南方的三合会“以广东最盛”。(注:肖一山编:《近代秘密社会史料》,1935年北京出版,附录第6页。)孙中山生长在三合会非常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创立兴中会始就注意联络会党的力量以为己用。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会党具有反清传统,“会中的口头语就是‘反清复明’”;(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页。)“会党常有与官吏冲突……犹不忘其与清政府居于反对之地位”。(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5、197页。)他们在反清的问题上与兴中会有着一致性,便于兴中会实行联络。其二,会党是一支有现成组织的冲击力量,有联络利用的价值。1898年,孙中山在同宫崎寅藏谈及此时指出:“这起义必须有三合会的支援,只要跟三合会取得联络,便可成立近乎完整的革命军”。(注: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其三,兴中会内有一批会党的骨干分子,具备联络会党的畅通渠道和便利条件。孙中山早在广州博济医校读书时就结识了“具反清复汉思想”的三合会首领郑士良,“引为知己”。(注: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本,第24页。)香港兴中会总会成立时,郑与其他一些会党成员加入了兴中会。他们成为日后兴中会联络会党的得力干部。
    惠州起义前,孙中山曾有粤、湘、鄂同时大举的起义计划,一度对广东的三合会和长江流域的哥老会都进行过联络工作。1899年冬,兴中会、湘鄂哥老会和广东三合会的首领曾在香港举行重要会议,议决成立兴汉会,公推孙中山为总会长。后来,长江流域的哥老会被康有为收买为自立军的主力,粤、湘、鄂同时大举之计划无由实现。孙发动惠州起义所依靠的主力军,就只有广东惠州与嘉应州一带的三合会,及新安县的绿林。兴中会将起义地点选在惠州三洲田,固然有该地与香港的新界接壤,便于兴中总会的人员联络与物资接济方面的考虑,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会党方面的原因:(一)该地及其东南毗连的海丰,“皆系会党出没之处”,(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2页。)且新安县的绿林首领黄耀庭等部已接受兴中会的领导;(二)起义的总指挥郑士良既是惠州的客家人,又是本地三合会的首领,在当地的三合会员和客家人中有号召力;(三)该地在两县交界、地处偏别和山深林密的地势,有利于会党隐蔽与聚集力量。
    为保证分散的三合会员能组织起来统一行动,郑士良在起义前特地把“三合会领袖中最得人望”的好友黄福,从南洋婆罗洲请了回来;“说也奇怪,他一回来,各处党号的草鞋都会围集拢来,只要黄福发一个命令,真是如响斯应,无不唯唯照办的”。(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7页。)由于起义的头领和群众大多是三合会员,所以联络发动的办法也是采用会党传统用的手法。两广总督德寿在起义后向清廷奏称:“奴才伏查逆首孙汶以漏网余凶……乃敢潜回香港,勾结惠州会匪,潜谋不轨”,“旗帜伪书大秦国及日月等悖逆字样。各匪头缠红巾,身穿白布镶红号褂”。(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2-243页。)这表明参加惠州起义的不少会党首领及会众的认识水平,尚与孙中山所设定的奋斗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这次由革命党组织发动的起义还保留有颇浓的会党气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