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驻外公使与清末新政的发端 对于清末新政,学术界已有较多论述,但对驻外公使与此次改革的关系却鲜有涉及。事实上,清末新政从发端到展开,都与当时的驻外公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1900年9月14日,即清廷宣布变法3个月前,驻日公使李盛铎就在致张之洞的电报中指出:“屡晤外部,皆言傅相奉旨在洋兵入城之前,现须另降一议和之旨,并派庆邸、公与荣相、岘帅会办。旨内须有引过词意,当可开议。并未有回銮方开议之说。如何引过?却未明言。以意度之,但言明臣工有蒙蔽袒匪之人,迟疑不剿,致猖撅招衅即可。俄德言严办主谋,亦指大臣。若仅黜遣,恐不足谢各国。第懿亲不加刑,亦各国通例。此外,款虽未详,大约偿兵费、改新政及都城酌驻兵等款势所必有。……以上各节,或外部面谈,或密探彼意。”[2](p54-55)21日,李盛铎正式向刘、张二人转达了日本政府的意思,即“中国须将旧政府大臣更换,另选大臣,立一新政府,各国方能议和”。[2](p56)10月1日,李盛铎再次致电张之洞,一方面通报日本政坛变动情况,同时指出:“然有此大转机,总当较易。但内政外交相表里,如能请降懿旨,采用西政西律:诏求通达中外人材,以待破格录用;酌改学校教育章程,人心内靖,则强敌外屈,为益尤大。”[2](p57)稍后,他在致行在军机处的电奏中更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说:“五洲为一大战国,不能闭关自守,势难全用旧法。西人因我政治不同,非笑厌薄,召侮之由。拟请明降谕旨,采用泰西政治,饬各督抚条奏,以备施行。诏举通达中外时势人才,不论下僚、布衣、废员,均许保荐,以待破格录用。宣谕中外臣民,勿存满汉新旧之见,但能心存爱国,才足匡时,均可备朝廷任使,宜去畛域,共挽时艰,人心团结,外侮自却。”他还指出:“借才异地,古人所称。日本聘用西人为顾问,官多至数十,有议事权,无行政权,并无流弊。拟请先就美国聘用官数人,曰外部、曰警部、曰学部,为讨论交涉、保甲、学校之用,以待次第举行。此节不独联美,且示无排斥外人之意,彼族自当感动。”[7](p778-779)这是清廷宣布变法之前驻外公使提出的最完整的变法主张。 1901年1月29日,清廷正式发布变法上谕。2月9日,盛宣怀将清廷变法谕旨(即蒸旨)摘录电达吕海寰、裕庚、罗丰禄、伍廷芳等人,随后又寄送了谕旨全文。6月26日,行在政务处经盛宣怀转电裕庚和业已赴德就医的杨儒,指出:“本处更定政要,择善而从。查西洋各国,变通政治,日异月新,允宜采资考镜,应请贵大臣将该国现在政治、学校、财政、军政、商务、工艺诸大政章程条例,分别择要译录,迅速咨送本处,以备采择。”[1](p199)7月29日,杨儒上奏《变法条议》(注:书中所载上奏时间有误,应为1901年7月26日,以下凡引自本文者不再注明。)[1](p205-217)。在该条议中,他提出了固封圉、求贤才、裕财用、整内治、重使务、集众长六项变法主张。 所谓固封圉,主要包括:(一)建陪都。鉴于京师已在外人掌握之中,应在荆襄地区设置陪都,以备不虞。(二)设江防。即在长江下游江流狭处,两岸设置重炮,节节严防,辅以快船鱼雷,以护卫新都。(三)练陆军。各省分练精兵,并派遣武备学堂诸生学有成效者赴德、日等国,入其教习出身之学堂肄业。(四)满蒙特简重臣。鉴于西伯利亚铁路克日告成,陆路通商,强邻逼处,满蒙情形将从此一变,所以应派夙有重望、熟悉交涉之明干大员为满蒙陆路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及商务治税治军等事。(五)陇桂添练劲旅。甘肃回匪孔多,广西寇盗充斥,加之俄人里海铁路已通新疆,法人越南铁路已达龙州,旦夕路成,恐彼伺隙蹈暇。陇桂如能添练劲旅,既可搜罗亡命,又可备新疆之急,辅云南之防。(六)卫藏早筹办法。俄逼新疆甘肃,英踞印度缅甸,均有窥伺卫藏之意。达赖喇嘛近常遣人私聘于俄,英则屡遣人入藏探路,两国用意可知。与其吞并成为事实再与其理论,何如乘其未发先事预防,或改全境为行省,或造铁路通滇蜀,或与英俄订约准其辟道通商。 所谓求贤才包括养之有道和取之有方。养之有道包括:(一)聘请西国名宿教导亲藩宗室宜讲求时务、通习政事。凡学有进益者,由皇上亲加考试出洋游学,以备他日之用。(二)凡民间自办学堂,如中西教习果系通才,学规课程果具条理,学生在百名外者,应准地方大吏上闻,其总理学堂之人,或赏授虚衔,或传旨嘉奖。各生学期届满,准呈送学政衙门,扃试中西学业,择优录取,作为生员,但取成材,不拘额数。(三)凡中华子弟曾在外洋大书院学成,领有凭照者,准其就近投各出使大臣,呈验凭照,面试所学,分别等级,随时奏请钦赐贡生、举人、进士名目,作为正途出身。(四)变通科举考试制度,但取明通,不尚词藻;另设实学之科,凡通晓各国语言文学、史学舆地、公法武备、算学格致、天文地理、制造驾驶等学,准其分门投考。 取之有方包括:(一)重选举。选举之法:一政绩,二幕府,三上书。如有著作等身,名满天下者,亦准督抚访求荐举。(二)借才异国。此后除聘用洋员、洋匠、洋教习外,内自军机处、总理衙门及各部大臣,外自督抚将军以及监司大员,均准其访聘外国通才,延为幕客,有事可备询谋,收集思广益之效,无事相与谈论,为周咨博访之资,不但赞益公事,且可借习外情化其成见。(三)取用老成。即于休废之中,择瑕不掩瑜、才堪大用者,录而用之。 所谓裕财用主要包括:(一)出产。即将各项物产博采西法,逐事讲求,聘专门之家,成专门之业。(二)造货。不仅轮船枪炮宜逐渐精求,弗恃外购,即民间日用所需亦应仿造,工值既轻,运资又省,非但抵制洋货,亦可养工养商利。(三)学艺。先创工艺学堂,聘西匠以传其术,再遣工艺游学,分专门以尽其长。同时讲求机器之学。倘许以虚衔,或允以专利,天下之大,必有起而应者。(四)劝商。即订商务之律,设商务之局,遍询商家之疾苦不便,而善谋补救,博访商务之盈虚利弊,而力为主持。陈内地之产纵洋人观览,而谋所以畅销;购外洋之物资华人揣摩,而谋所以学制。海外富商派之为领事,可免病商。招商轮船推广至外洋以资运货,庶商利渐为我夺,商务不让人先。(五)保权。亦即保本有之权,并“改订律法,重定约章”,援日本成例,收回治外法权。(六)折漕。令各省将折漕之银与应发水脚一并解部,官俸兵粮折银发给,复招商运东南之米以实京师,免其纳税。(七)禁烟。由朝廷饬令出使英国大臣与英国政府协商,敦请其赞成中国禁烟,然后钦派专员赴印度与英总督妥筹办法,再赴英商订禁烟条约,逐年减少鸦片进口数量。同时详立禁种禁食章程,特简大员会同总税务司设局办理。务期于五十年内完全禁绝。 所谓整内治包括:(一)专职司。各部大臣应擢自司员,各曹政事应责成长吏。延长京外大员的任期,开去部臣的兼职,假以事权,专其责成,去其牵掣,凡各部各省一切改弦更张之政,兴利除弊之图,期以三年粗具规模,七年大著成效,严泄沓苟且之罚,收群策群力之功。(二)删则例。各部则例宗旨,本以杜弊,而适便吏胥之弊,本以防欺,而转导仕宦之欺。刑律亦然。应饬下部臣分别删改,一归简明,限以字数,每部则例不得过若干卷,以后非新例不准援,无例可援,则随时请旨酌夺办理,庶内外无不习例之官,不致假手胥吏,而后胥吏可裁,弊端可绝,办事可速。(三)除积弊。为防止官员胥吏舞奸遂巧,应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公开财务。(四)筹荒政。即在秦、晋、齐、豫等省预造铁路,与他省肥饶之地四通八达,气脉一贯,以便丰年商贾往来,歉岁转输便捷。移民之法,宜于丰稔之区,略兴工筑,如开河造路之类,以工代赈,一举两得。(五)驭教民。即特简大员至各国专商教务,明订条约以示慎重。应商之事,大致不出《辛丑条约》谈判开始后杨儒给奕劻、李鸿章电报中提出的四条建议的范围。 所谓重使务主要包括:(一)储才。即招聪颖子弟,于中西文字均已通晓、年在20内外者,作为学办交涉人员,在总署中专习各国公法条约洋文原书,及各国交涉成案,若干年后或补章京或先随使,内则由章京而总办,由总办而堂官,外则由随员而参赞,由参赞而公使,节次擢升。总署出使人员均作实缺,只准内外升调,而终身不出此一途,历练愈深办事愈熟,庶几章京参随无不习西文而通外务,堂官公使均能联与国而辑邦交。(二)修订出使章程。取英法德俄日本诸国出使章程,翻译全部,去其重复,并将历年内外诸臣所上出使条陈,一并饬下总理衙门核议,博采兼收,删繁就简,化除积习,修订新章。(三)汇刻中西文成案。中国与外国定约互换中西文约稿各一分,遇有辩论每以西文为准,以后各使馆及其衙门与外人办事往来文件,咨呈总署均应配送洋文。总理衙门每年岁终将本衙门及各使馆所办紧要公犊,中西文并列汇编档案,并将旧案一律补刊,发给本衙门办事人员及各使馆各督抚衙门,以备参考。(四)遣武随员。中国武备学堂及游学各肄业生中,如有品学兼优之人,应派赴各使馆充武随员,于外洋水陆兵备,既可参考讲求,与彼中武员及他国武随员亦资观摩联络。 所谓集众长主要包括读外国之书,但又不能驱通国之人皆习西文,更不能强中年以上尽弃其学,所以只有多译书。译书包括官译、私译、译日本书和译报四项内容。 杨儒此折在当时既不是最早,也不是最全,之所以要介绍其内容是因为,这是驻外公使当时提出的内容最丰富、论述最完整的变法主张;更重要的是,虽如杨儒自己所言,“非敢谓治理仅此数端,亦非敢谓所言尽属可采”,但其中的大部分主张,如编练陆军、鼓励民间办学,变通科举、仿造洋货、严禁鸦片、改订法律等后来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均得以实现。一些主张如早筹卫藏、重订约章以保自主之权等在当时虽未能实现,但仍具有积极意义。换一句话说,在清末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驻外公使亦曾做出过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