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想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1.义和团运动期间,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驻外公使们作为清政府的驻外代表,除了向驻在国转达清政府的旨意,向国内传达驻在国政府的意见外,还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直接影响到清政府的决策。在这一方面,以驻俄公使杨儒和驻日公使李盛铎最为突出。 2.作为统治阶级中具有近代世界观念和掌握近代国际法知识的新型知识群体,他们主张对义和团进行镇压,保护在华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曾对清政府的宣战上谕抗旨不遵,对载漪等“肇祸诸臣”主张严惩不贷,对八国联军的入侵则一味乞和;但他们远不是卖国者,他们也曾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作过抗争,特别是驻美公使伍廷芳,其宣传活动对美国社会各界了解事件的真相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当时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3.作为洋务运动的产物,驻外公使们与洋务派大员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关系非同一般,或者说是东南督抚思想主张的忠实执行者。其中李盛铎与刘坤一、张之洞关系密切,并曾直接影响到刘、张二人对中俄协定的态度;其他人则与李鸿章关系密切,特别是驻俄公使杨儒,几乎是李鸿章亲俄政策的执行者。直到了解俄国对东三省的真实意图后,其态度才发生了根本变化。 4.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各驻外公使的思想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驻在国的利益。而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他们身上也有所体现。正因如此,杨儒患病后,清政府调驻英公使罗丰禄任驻俄公使,却遭到俄国外交部的拒绝,理由是“虑其暱英”。[1](p172)后虽经杨儒再三婉商,亦未得到俄国外交部的同意。 【参考文献】 [1]杨儒庚辛存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0. [2]近代史资料[J],1982,(4)(总50辑)。 [3]义和团档案史料[M].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5]义和团[M].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澳]骆惠敏编,刘桂梁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7]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