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还有不少举措也表明了他扶持商业,鼓励通商的意念。 (1)为贫困潦倒的商人重出商海想办法解决资本问题。朱明承元之后,经济凋敝,闾阎萧条,有许多人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能自存。朱元璋下令邻里相邦,共渡难关。在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古者邻保相助,患难相救。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俟有余赡,然后偿还。”(《明太祖实录》卷七三)这里的“工商农业皆听其故”,即是指,里中家道殷实人户借贷钱物给同里贫不能自存的人,以之作为营生资本,原来做工的做工,事农的事农,经商的经商,恢复其故业。等有余资后,一并偿还。此项法令,虽非专为商人而定,但商人也自然从这项政策中受益,部分商人因此而获得了营商的资本。 (2)修建塌房,为至京经商的人提供贮存货物的场所。京师四方辐辏,人口稠密,军民所居房屋皆由官府拨给,“连廊栉比,无复隙地”。商人货物到京,或贮于城外民居,有的只能放在停泊江边的船上。牙人趁机为奸,操纵价格,商人不得不听其摆布,大受其害。朱元璋知道这种情况后,命工部在三山等门外濒水处,修建房屋数十间,名曰塌房。商人贩运货物到京,贮存于此,在缴纳商税后,听其自相贸易,牙人再难从中高下其手,商旅称便(《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一)。既为商人提供了贮货的方便,又免除了牙行对商人盘剥。 (3)保护在外病故商人的财产安全。商人在外营商,远离故士,辛苦万状,生病死亡是常有之事。为使其身故后财产不致遗失,朱元璋做了周密的制度安排。洪武二年令,“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在内赴兵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讫,逐日附写到店客商姓名、人数、起程日月,月终各赴所司查照。如有客商病死,所遗财物别无家人亲属者告官为见数,行移招父兄子弟或已故之人嫡妻识认给还。一年后,无识认者入官。”(《大明会典》卷三五)客商住店,店主须登记其姓名、人数及起程日期。如客商病故,身边又无家人亲属者,店主报告官府,其所遗财物由官府通知客商父兄子弟,或嫡妻前来认领。这条材料虽说明洪武时期对商人控制极严,但也反映朱元璋对商人财产是予以保护的。 (4)赋予商人建言之权。明初,朱元璋为治心切,广开言路,允许百姓上书言书,讨论军国大计,商人也不例外:“果有一切军民利病之事,许该当有司、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挡。”(《大明会典》卷七三)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商人在上书言事,上达下情方面,与地方官吏、在野贤人、有志壮士、农夫的同等权利,不许他人剥夺。可见,洪武时期的商人在政治上并未受什么歧视。 (5)注意提高商人的文化素养和普及商业知识。在建明前,朱元璋非常重视对公卿子弟的教育,注重其人格的培养,他说:“公卿贵人子弟虽读书,多不能通晓奥义,不若集古之忠良奸恶事实,以恒辞直解之,使观者易晓,他日纵学无成,亦知古人行事可以劝戒。”命儒士能鼎、朱梦炎等修“公子书”,纂集古代忠奸事实。同时,他也认为,“其民商工农贾子弟亦多不知读书”,“宜以其所当务者直辞解说,作务农技艺商贾书”,用通俗浅近的语言讲解从事农工商贾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使这些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些道理,为其将来从事的行业奠定一定的基础。1366年10月,在朱元璋尚征战犹醛之际,“公子书”及“务农技艺商贾书”修成了。朱元璋命立即刊刻发行。为奖励熊鼎、朱梦炎等儒士编书的功劳,特赐给他们白金五十两及衣帽靴等物品(《明太祖实录》卷二一)。王孝通先生在《中国商业史》中认为,纂修于14世纪后半叶的“务农技艺商贾书”“实我国实业教科书最初之本”,开我国实业教育之先河。 这些事实都说明,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商业政策中,“抑商”的成分固然存在,无法遽然加以否认。但“抑商”也概括不了朱元璋商业政策的全部内涵。如一味强调“抑商”,对上述朱元璋保护商人利益、支持商业发展的措施,是很难予以圆满解释的。事实上,朱元璋的“抑商”,从言论到措施,与前代相比,已是大打折扣。如秦代,把商人与罪犯同列,看作一类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明郡、南海,以谪遣戍。”(《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除了不许商人乘车、做官外,“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不能购买土地,“敢犯令,没入田僮”(《汉书·食货志》)。至隋唐,尚有“工商不得仕进”(《资治通鉴·隋纪二》)的规定。这些在朱元璋的政令中已是见不到的了。至于韩非将商贾视为“五蠹”之一,看作社会蛀虫的言论(《韩非子·五蠹》),更是闻所未闻。相反,他对汉代群主贱商感到甚为不解。他说:“昔汉制,商贾技艺毋得衣锦绣乘马,朕审之久矣,未审汉君之本意如何?《中庸》曰:‘来百工也’。又古者曰中而市,是皆不可无也,况商贾之士,皆人民也,而乃贱之,汉君之制意,朕所不知也。”(《皇明文征》卷二二)认为,商贾之士不可无,不能贱视之。那么,能不能说朱元璋实行的是重商政策呢?我们认为,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传统的本末观在朱元璋的观念中仍顽固地存在,他依旧把商业视为末业,并体现在其施政的某些方面。用既抑商,又通商来诠释朱元璋的商业政策似乎更具合理性。朱元璋的商业政策是抑商与通商的奇妙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