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元代的医疗习俗(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陈高华 参加讨论

在元代杂剧中亦有不少中医看病的描写。如杂剧《萨真人夜断碧桃花》中,太医“把脉”后说:“这寸关尺三指脉微沉细,常是寒热往来”,“我下服建中汤,减了附子,加上官桂,就着他疾病痊可也”(注:作者佚名,《元曲选》第1692页。)。另一出杂剧《降桑椹蔡顺奉母》中,两个骗人的庸医,为病人诊治,“双双把脉”,一把左手,一把右手,诊断完全相反(注:刘唐卿作,《元曲选外编》第430页。)。杂剧《同乐院燕青博鱼》中,梁山好汉燕青因被罚气坏了眼睛,“会神针法灸”的燕二,用“金针”为燕青“下针”,配以口服药,便使他的眼睛“复旧如初”(注:李文蔚作:《元曲选》第233页。)。
    元代除了中医以外,还有回回医师。元代大批回回人(中亚和西南亚信仰伊斯兰教诸民族的成员)来中国定居,他们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其中就有伊斯兰医学。元朝政府专门设立了广惠司,管理回回药物。当时大都(今北京)有“回回医官”为人治病,很可能就是在广惠司任职的(注:《辍耕录》卷二二《西域奇术》。)。还有“西域贾胡”“久客江南”卖药,能“痼疾跛癃”(注:王沂:《贾胡歌》,《伊滨集》卷六。)。所谓“贾胡”,指的显然是回回人。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回回药方》这样的著作,系统介绍了伊斯兰医学的各种治疗方法。回回医师在治疗时主要使用“胡药”,以丸散膏丹为主。这些都和使用中药、以汤剂为主的中医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在外科手术上也很有特色(注:《回回药方》原本三十六卷,现存残本四卷,关于它的成书年代有元代、元明之际、明初诸说,但其主要内容,应是元代传入的,则无异义,参看《伊斯兰与中国文化》第六章第六节(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伊斯兰医学的传播是元代医疗方式不同于前代的一大变化。
    十三世纪初的蒙古人,没有专门的医生,人们患病时,不是听其自然,就是求助于上天或巫觋。但是长期的游牧和战斗生活的磨炼,使他们积累了某些特殊的医治方法,比较突出的是医治因外伤流血过多的方法。成吉思汗时期,将领布智儿身中数箭,血流遍体,昏迷不醒,成吉思汗“命取一牛,剖其腹,纳布智儿于牛腹,浸热血中,移时遂苏”(注:《元史》卷一二三《布智儿传》。)。成吉思汗之子斡(窝)阔台在一次战斗中中箭流血,有人将“凝住的血咂去”。成吉思汗又“用火将斡阔台箭疮烙了”(注:《蒙古秘史》卷六,第173节。)。咂血和用火烙便是蒙古人治箭(枪)伤的传统方法。在和王罕的战斗中,将领畏答儿受伤,“脑中流矢,疮甚”,成吉思汗“亲傅以善药”(注:《元史》卷一二一《畏答儿传》。)。可见已有医治疮伤的药物。当然,这些治疗方法和药物都是很有限的。随着不断向外扩展,蒙古人逐渐接触到其他民族的医学,开始请其他民族的医生看病。成吉思汗信用的契丹人耶律楚材,“博极群书”,兼通医、卜之术,“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注:《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这是蒙古人引进中医的较早的例子。而在窝阔台汗时期,宫廷中已经有汉人医生(注:姚燧:《郑龙冈先生挽诗序》,《牧庵集》卷三。)。大批蒙古人移居中原以后,每遇疾病仍求助于上天、巫觋,但请中医、回回医看病日趋普遍。
    在元代,汉族和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如契丹、女真族等)中,中医学知识传播较广。元代流行的日用百科全书型的民间类书《事林广记》便有“医学类”,详记各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的用药方法,各种药物的用途与加工方法,以及“药性反忌”、“解救药毒”等,目的显然是普及医疗知识,便于自行诊治(注:《事林广记》(后至元刻本)戊集下。按《事林广记》(日本元禄翻刻元泰定本)辛集亦有类似内容。以上两本均见《事林广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事林广记》(元至顺刻本,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无此项内容。)。当时医生数量有限,看病要收费,再加交通不便,有病请医生诊治并非易事。一般常见的病症,患者及其家属常采取自行购药服用的办法。罗天益的《卫生宝鉴》中便记录了不少这样的例子,如齐大哥“因感寒邪、头项强、身体痛”,先服用灵砂丹,后服通灵散;高郎中弟妇“产未满月,食冷酪、苦苣及新李数枚,渐觉腹中疼”,家人便以槟榔丸服之;等等(注:《卫生宝鉴》卷一《汗多亡阳》;卷三《妄投药戒》。)。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引起事故,导致病情的恶化,罗天益是不赞成的。
    以上讲的是医生治病和自行诊断吃药的一些情况。治病的另一种方式是向上天和神祇许愿祈祷。例如:“王荐,福宁人,性孝而好义。父尝疾甚,荐夜祷于天,愿减己年益父寿。父绝而复苏……疾遂愈。”“杨暤,扶风人。……[母]朱氏尝病剧,暤叩天求代,遂痊,如是者再。”“张旺舅,安丰霍丘人。……母病,伏枕数月,旺舅无赀命医,惟日夜痛哭,礼天求代,未几遂愈”(注:《元史》卷一九七《孝友传一》。)。以上是祈天的例子。在祈祷神祇方面,比较常见的是东岳神、城隍神、关羽等。
    向上天或神祇治病祈祷祛病消灾,通常都和许愿联系在一起的。从上面一些例子可以看出,许愿的主要内容是减寿或以身相代,此外,也有表示在自己或某人病愈以后贡献物品。元代杂剧中对此亦有描写。《降桑椹蔡顺奉母》一剧中,因母亲患病不起,蔡顺“对天祷告,愿将己身之寿,减一半与母亲”。果然他的行为“感动天地神灵”,在寒冬天气降生桑椹,其母食用后病愈(注:《元曲选外编》第416-447页。)。杂剧《小张屠焚儿救母》中,因母亲得病,张屠向东岳神许愿,以五岁孩儿作祭品,来救母亲一命(注:《元曲选外编》第716-724页。)。这种荒谬、野蛮的举动并非文学家的虚构,而是当时的实事(注:《元曲章》卷五七《刑部十九·杂禁·禁投醮舍身烧死赛愿》。)。
    祈天或祈神治病,常与“神水”有关。“王思聪,延安安塞人。……父尝病剧,思聪忧甚,拜祈于天,额膝皆成疮。得神泉饮之,愈”。“杨暤母朱氏”失明,暤登太白山取神泉洗之,复如故。“赵荣、扶风人,母强氏有疾,荣……负母登太白山,祷于神,得圣水饮之,乃痊”(注:《元史》卷一九七《孝友传一》。)。“神泉(水)”治病,在民间流传已久,元代仍然流行。某些泉水因传说与天、神有关,因而便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被认为有治病的特殊功能。
    治病还有一种方式是请巫觋施行巫术或道士施行法术。患病是由于鬼怪作祟的结果,施行巫术或法术。驱除作祟的鬼怪,可使病人恢复健康,这是当时各族群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关于道士施行法术治病,主要流行于汉族中间。元代道教中有不同派别,有的宗教强调个人修炼,有的宗教则擅长法术,施行符咒,自称能驱使鬼神、祈雨治疾。例如湖州道士莫月鼎,有疾患求治者,“或以蟹中黄篆符与之,或摘草木叶嘘气授之,无不立愈者”(注: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九《元莫月鼎传碑》。)。杂剧《萨真人夜断碧桃花》中,状元张道南及第后任潮阳知县,“染病在身,医药无效”,他的父亲认为“必有邪魔外道迷着”,便请萨真人救度。萨真人设一坛场,施行法术,驱使神将押到女鬼。张道南因此得愈(注:作者佚名,《元曲选》第1684-170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