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元代的医疗习俗(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陈高华 参加讨论

一种是师徒相传。有志学医的青年往往跟随已经行医的医生学习,这种情况亦相当普遍。前面提到过的北方名医罗天益,便是“金元四大家”中李杲的学生。“金元四大家”中最后一位朱震亨,到处求师问学,最后得到罗太无的指点,成为一代名医,一些名医对于徒弟的选择是很严格的。李杲因年老,“欲道传后世,艰其人”。友人向他推荐罗天益,“君(李杲--引者)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注:砚坚:《东垣老人传》,见《东垣先生试效方》。)正因为罗天益表示愿为医学发扬光大而努力,而不是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李杲才收下了这个弟子。朱震亨闻罗太无之名,“遂往拜之,蒙叱咒者五、七次,趑趄三阅月,始得降接”(注:《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罗太无看到朱震亨专心求学,才将自己的学问倾囊传授。
    罗天益登师门时作有《上东垣先生启》,前面颂扬李杲医术神妙:“问病而证莫不识,投药而疾靡不瘳。”接着说自己“常切求师之志”,“欲敬服弟子之劳,亲灸先生之教。”并说:“今乃谨修薄礼,仰渎严颜”(注:《卫生宝鉴》卷首《自启》。)。可见投师要送上礼物,并呈上表示自己愿意学习医术的文字。罗天益入门以后,李杲对他十分照顾。“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注:砚坚:《东垣老人传》,见《东垣先生试效方》。)。师徒关系十分亲密,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老师还负担徒弟的家用。这种情况大概是比较特殊的,在多数情况下,徒弟都要向老师交纳学费。
    还有一种是通过医学培养。元朝政府对医疗事业颇为重视,在全国路府州县普遍建立医学,招收医户和“开张药铺行货药之家”的子弟入学,“若有良家子弟才性可以教训愿就学者听”(注:《元典章》卷三一《礼部五·医学·讲究医学》。)。医学分为十科,已见前述。医学学生要经过一定年限的学习,通过考试才能外出行医。但从现有一些记载看来,元代有名的医生似乎没有从医学培养出来的。说明这种培养方式效果不佳。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有司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注:《元史》卷七六《祭祀五·郡县三皇庙》。)。也就是在各地普遍建立三皇庙,蔡祀仪式与孔庙相同,由医师负责日常事务。这是以政府的名义,确认“三皇”为医生行业的神祇。各地设立的医学,都和三皇庙在一起,就像儒学与孔庙在一起一样。“三皇之祠于医学,自国朝始”(注:苏天爵:《前卫新建三皇庙记》,《滋溪文稿》卷二。)。凡是“行医之家”,“每遇朔望”,都要到三皇庙集会,“各说所行科业,治过病人,讲究受病根因,时月运气,用过药饵,是否合宜。仍令各人自写曾医愈何人病患,治法药方,具呈本路教授”(注:《元典章》卷三一《礼部五·医学·讲究医学》。)。三皇庙的设置和三皇崇拜的流行,行医之人在三皇庙定期集会探讨医术,都可以说是元代医疗活动的特色。
    元代的医学,就整体水平来说,比起前代来有明显的进步。“金元四大家”中的李杲、朱震亨,都活动于元代,他们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针灸技术亦有新的发展,代表人物是窦默。还有一些著名的医生。回回医术的传入,对中医产生了有益的作用。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出色的能够治病救人的“良医”是极少数,就是一般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医生亦不多,滥竽充数甚至假医为名骗人钱财的庸医、江湖医生却是到处可见的。医生治病效果总的来说是不高的。元代前期,罗天益著《卫生宝鉴》,其中记录了不少庸医杀人的例子。他特别反对请所谓“福医”看病的风气:“不精于医,不通于脉,不观诸经、本草,赖以命运通达而号福医,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岂不痛哉!”(注:《卫生宝鉴》卷三《福医治病》。)这类缺乏必要医学修养只凭运气为人治病的“福医”,正是“庸医”的典型,在当时比比皆是,所以罗天益才会大声疾呼,加以声讨。至元五年(1268年),提点太医院官员上奏说:“有不习医道诸色人等,不通医书,不知药性,欺诳俚俗,假为医名,规图财利,乱行针药,误人性命。又有一等妇人,专行堕胎药者,作弊多端。”请求取缔。忽必烈批准这一建议,“仰中书省遍行随路,严行禁约”(注:《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假医》。)。将近半年世纪以后,同样的问题又提了出来。至大四年(1311年),中书省刑部的一件呈文中说:“比年来,一等庸医不通《难》、《素》,不谙脉理,至如药物君臣佐使之分,丸散生熟炼之制,既无师傅,讵能自晓。或日录野方,风闻谬论,辄于市肆,大扁‘儒医’,以至闾阎细民,不幸遭疾。彼既寡知,谩往求谒。庸医之辈,惟利是图,诊侯中间,弗察虚实,不知樯本,妄投药剂,误插针灸。侥幸愈者,自以为能,谬误死者,皆委于命。……似此致伤人命,不可缕数”(注:《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禁治庸医》。)。呈文中提出,应加强对医生的管理,“若能明察脉理,深通修合者,方许行医看候。如有诊候不明,妄投药剂,误插针穴,致伤人命者,临事详其轻重追断”(注:《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禁治庸医》。)。皇庆元年(1312年),太医院上奏:“如今有一等不畏官法的人,每当街聚众施呈小技,诱说俚俗,货卖药饵。及有不通经书,不知药性,乱行医药针灸,贪图钱物,其间多有伤害人命。”元朝皇帝又一次下令禁止(注:《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十九·禁毒药·禁治沿街货药》。)。这里主要说的是一些江湖医生。庸医、江湖医生不懂医理,随意治病,伤害人命,屡禁不绝,已成为元代一大公害。
    在元代杂剧中,常有关于医生的描写,有趣的是,多数都是以庸医的面目出现的。例如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有一个赛卢医,自称“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不死了,”“小子太医出身,也不知医死多少人,何尝怕人告发”(注:关汉卿作,《元曲选》第1500、1504页。)。在《萨真人夜断碧桃花》杂剧中,也有一位赛卢医,上场时说:“我做太医手段高,《难经》、《脉诀》尽曾学。整整十年中间,医不得一个病人好,拼则兵马司中去坐牢”(注:作者佚名,《元曲选》第1692、1694页。)。“卢医”即古代名医扁鹊,以家在卢国,故又有此名,“赛卢医”是外号,即胜过扁鹊之意,但两剧中“赛卢医”都是医死人的庸医,外号和能力相比形成强烈的讽刺。还有一出《降桑椹蔡顺奉母》杂剧,蔡顺之母得病,请了两位医生,一个名叫胡突虫,一个是宋了人。两人治病,“指上不明,医经不能。”“活的较少,死者较多”。“他有一分病,俺说做十分病,有十分病,说做百分病。到那里胡乱针灸,与他服药吃。若是好了,俺两个多多的问他要东西钱钞,猛可里死了,背着药包,望外就跑”(注:刘唐卿作,《元曲选外编》,第428-429页。)。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决非偶然,无疑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庸医的写照。
    中医治病,需用各种药材。中药的发售,有专门的“药铺”。经营“药铺”者一般都懂医术,有的就是为人看病的医生。例如杭州蒋景,“故宦族,而君之先独弗仕,至君遂学为医,然不专以其技自用,恒蓄善药为丹剂汤饵以售于人。取稽叔夜《养生论》所引神农氏语,以‘养斋’扁其药室。其制药也自山泽来致其物者必以色味,参诸图经,非其地产及采暴之时弗苟取也。铢分之等,擣治灸,合和之宜,必本诸方书,小失其度,辄弃去弗苟用也。言医者冀得善药铺其术,教病家求药留药必养斋。自达官显士、闾巷小夫,至于旁州比县之人,无不知求药于养斋者,故其室无留药,日役数十人药犹不给。或持钱蹐其门,累日乃得药,不以为愠。杭之业于药者千百不啻,莫敢与之齿也。凡学于君者多良医,而食于君着皆良工云”(注:黄溍:《养斋蒋君墓志铭》,《金华先生文集》卷三八。)。杭州一地药铺“千百不啻”,可能有些夸大,但数量可观则是可以断言的。蒋景本人是个“良医”,他经营的药铺(“养斋”)对药材的收购和加工都很认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成为杭州药铺之冠。在他的药铺中从事药材加工的每日不下数十人,产品常常供不应求。这是大药铺的例子。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赛卢医为人看病,同时“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注:《元曲选》第1500页。)。“生药局”便是药铺的别名(注:此外又有“生药铺”之称,见《刘夫人苦痛哭存孝》,《元曲选外编》第43页。),这家药铺显然规模很小。药铺都有特定的幌子作为标志。高丽的汉语教科书记载,有人害疥,痒当不的,旁人便说:“你去更鼓楼北边王舍家里,买将一两疥药来搽一遍,便成疙滓都吊了。”此人问:“我不知道那家有什么慌字(幌子的谐音--引者)?”答:“那家门前兀子上,放着一个三只脚铁虾蟆儿便是”(注:《朴通事谚解》卷下,第272-274页。)。这三脚虾蟆便是药铺的幌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