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元代的医疗习俗(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陈高华 参加讨论

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巫术、道教的法术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医术逐渐从巫术和法术中分离开来,但仍有巫术、法术的痕迹。元代中医分为十科,其中之一是祝由书禁科。所谓“祝由”是有病者对天告祝其由之意,“书禁”就是以符咒治病。符是符箓,在纸或木板、布帛上写含有神秘意义的文字或图案,将纸烧成灰吞服,或将木板、布帛悬挂、携带,据说便可产生治病的效果。咒是咒语,含有神秘意义的语言,据说诵读可以祛除病痛。唐、宋中医学中均有书禁科,元代继续存在。祝由书禁,实际上就是巫术和法术的变种。祝由书禁,在元代仍是普遍认可的一种医疗手段。元代大医学家朱震亨有一段议论:“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门,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定式,昭然可考。然符水惟膈上热痰,一呷凉水,胃热得之,岂不清快,亦可取安。若内伤而虚,与冬严寒,符水下咽,必冰胃而致害”(注:《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以邪祟论》。“移精变气”指祝由科治病而言。)。显然,他对符咒治病是抱怀疑态度,但也说明这种医疗手段在当时是颇为流行的。
    总起来说,在元代多数人心目中,以上几种治疗方法是并行不悖的。疾病患者往往在求医的同时,祈祷上天、神祇援救,或求助于巫觋、道士,也有先用一种方法治疗,无效时再改用其他方法的。例如,上述《降桑椹蔡顺奉母》中,蔡顺母亲得病,他一面向上天祈祷,愿减己寿与母,另一面又请医生前来治病。甲寅年(1254),忽必烈的斡耳朵(营帐)中,有一个名叫丑厮兀闽的人,“发狂乱弃衣而走”。先由“巫师祷之,不愈而反剧”,忽必烈便命罗天益治之,用中医医术治愈(注:《卫生宝鉴》卷六《泻热门·发狂辨》。)。朱震亨则记述了一个相反的病例:有一“金氏妇”得病,“言语失伦”,朱震亨认为:“此非邪,乃病也,但与补脾清热导痰,数日当自安。”但“其家不信,邀数巫者喷水而咒之,旬余乃死”(注:《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以邪祟论》。“移精变气”指祝由科治病而言。)。
    二、医生和医药
    元代为人看病的医生,有“医人”、“医工”“医士”、“太医”等称呼。一般称医生为“医人”、“医师”、“医工”或“医士”(注:见《通制条格》卷二一《医药·医学·试验太医》;《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学校二·禁治庸医》;杂剧《降桑椹蔡顺奉母》。)。“太医”原是官设医疗机构中的一种职位,前代有太医院(局),在其中任职的医生有“太医”的头衔。元代断承前代制度,亦设太医院,选择名医为太医,为宫廷及贵族、官僚服务。民间于是便把“太医”当作对医生的尊称(注:《降桑椹蔡顺奉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
    从宋代起,出现了“儒医”一名。“儒医”既指身为儒生而致力于医学,为人治病;又指身为医师而有较好的儒学修养。在宋代以前,儒、医是不同的行业,两者可以说没有多大联系。“儒医”名称的出现,表示“医”与“儒”合流,医生的身份有所提高。这是中国历史上医生身份的一大改变(注:陈元明:《宋代的儒医》,《新史学》(台北)第6卷第1期。)。到了元代,“儒医”一名更为普遍。名医罗天益说,他有一个治咳嗽的方子,是“从军过邓州,儒医高仲宽传此”(注:《卫生宝鉴》卷一二《咳嗽门》。)。罗天益“从军”是13世纪中期宋蒙交战时,邓州(今河南省邓县)当时在蒙古控制下。这是一个不大的偏僻的城市,已有“儒医”之称。14世纪前期,元朝政府的一件文书中说:“比年以来,一等庸医,不通《难》、《素》,不谙脉理,……辄于市肆,大扁‘儒医’”(注:《元典章》卷三二《礼部五·医学·禁治庸医》。)。“庸医”也以“儒医”自相标榜,可见“儒医”已成为医道高明的代名词。事实上,在元代医生中,可以看到上述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为医生而以读儒书自诩,例如江西“为医十有一世”的萧与宾,家有“读书堂”,其祖父萧震甫说:“医道由儒书而出……舍儒而言医,世俗之医耳”(注:欧阳玄:《读书堂记》,《圭斋文集》卷六。)。世代为医的医生也以讲读诗书为荣,这是由“医”向“儒医”发展。“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是浙东理学家许谦的弟子,后因母久病不愈,到处求师问学,终于成为一代名医,这是由“儒”而成为“儒医”。当然,当时还有许多医生,实际上既不精于医生,儒学也不通,纯粹是欺世盗名而己。元代以后,号称“儒医”的医生就更多了。
    就出身而言,元代的中医医生,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家学。“医非三世,不服其药,圣人著之《礼经》,以示后世”(注:苏天爵:《元故尚医窦君墓碣铭》,《滋溪文稿》卷一九。)。医学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古人强调家学,形成一种传统。元代这种传统的影响仍是很突出的。例如,“真定窦氏以医术名著百余年矣”,在忽必烈时代,窦行冲被任命为尚医,为宫廷服务(注:苏天爵:《元故尚医窦君墓碣铭》,《滋溪文稿》卷一九。)。河间名医王彦泽,“家河间数世矣,皆以医业相传”(注:苏天爵:《医学教授王府君墓表》,《滋溪文稿》卷一九。)。江西庐陵萧尚宾为医十有一世,已见前述,这是见于记载历时最久的从医家族。平江(今江苏苏州)葛应雷,父葛从豫“业儒而于九流百家靡所不通,尤工行医”。应雷继承家学,又有刻苦钻研。“其必方剂施砭率与他医异,以此名动一时(注:黄溍:《葛公墓志铭》,《金华先生文集》卷三八。)。元见政府推行医户制度,行医之家凡在户籍上登记为医户者,必须世代以医为业,不能随便改易。这就从制度上加强了医学家传的传统。需要说明的是,元代户籍制度比较混乱,不少以医为业者不在医户户籍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