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汪怡。汪氏迁杭支谱[M].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2]同治安吉县志[M].同治十三年刊本。 [3]民国海宁州志稿[M].中国方志丛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4]民国杭州府志[M].中国方志丛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5]民国新登县志[M].中国方志丛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6]嘉庆余杭县志[M].中国方志丛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7]光绪乌程县志[M].光绪七年刊本。 [8]民国德清县新志[M].中国方志丛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9]光绪富阳县志[M].中国方志丛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10]光绪归安县志[M].中国方志丛刊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1]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 [12]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 - 1911, 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13]Hilary. J. Battie,Land and LineageinChina: A Study of T'ung-cheng Country,AnHwei, in the MingandCh'ing Dynast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14]嘉庆德清县续志[M].民国元年石印本。 [15]程晋芳。勉行堂文集[M].嘉庆二十五年刊本。 [16]光绪菱湖镇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本。 上海:上海书店,1992. [17]蒋学坚,等。(海宁)蒋氏支谱[M].同治间刊本。 [18]高德续修。海宁岩门高氏家谱[M].咸丰三年报本堂刊本。 [19](杭州)陈氏总谱[M].清代百种稿本丛书·史部36[Z].台北:文海出版社。 [20]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21]康熙德清县志[M]中国方志丛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22]民国南浔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本。 上海:上海书店,1992. [23]范金民。清末苏州义庄的兴起[J].中国史研究。1995,(3)。 [24]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5]嘉庆于潜县志[M].嘉庆十七年刊本。 [26]光绪于潜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浙江府县志专辑本。上海:上海书店,1993. [27]冯尔康。清代宗族制的特点[J].社会科学战线。1990,( 3)。 [28]清水盛光(宋念慈译)。中国族产制度考[M]. 台北:台湾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 [29]冯尔康。清代地主阶级述论[A]. 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0]洪焕椿。明清时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优势和特点[ A].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1]康熙仁和县志[M]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专辑本。上海:上海书店,1993. [32]陈婴婴。职业结构和流动[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3]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