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晋灭亡之后,遣使而接受东晋的册封 西晋灭亡后,“勤王”旗帜本身有所变化,而变化为从利用“勤王”旗帜图谋局部的霸王地位到接受东晋的封爵而发展成为东晋王朝在该地区的代理者。 西晋灭亡后不久,南阳王司马保谋求称“尊号”,想代替西晋。这时破羌都尉张诜劝张寔崇奉晋王司马睿。其原因在于“晋王明德昵藩,先帝凭属”[44]。张寔接纳后,“驰檄天下,推崇晋王为天子”[45],既而派遣牙门蔡忠上表于建康而“劝即帝位”[46]。 张茂虽然在任职其间屈服于刘汉而“称藩”,但在临终时,特意向寔说道:“今虽华夏大乱,皇舆播迁,汝当谨守人臣之节,无或失坠……上欲不负晋室,下俗保完百姓。然官非王命,位由私议,苟以集事,岂荣之哉!”[47]。张寔继承了这种思想,遣使于大成而劝向东晋“称藩”,自己还放弃了刘汉所授的官职,开始重新接受东晋的官职。公元330年,张骏凭借刘汉灭亡重新获得河南地区,开始与后赵分境。后赵对张骏进行册封,张骏感到侮辱,因此扣留了后赵使臣。公元332年,凉州僚属劝张骏称为凉王,但张骏的态度是作为人臣不应该说这种话,不让再提出这种意见。 公元333年,张骏向东晋上表,派遣治中从事张淳到大成而“称藩”,希望大成主李雄开个路。张淳到成而向东晋上表的原因,在于“经陛下义声远播,必能愍寡君勤王之志……诚以陛下义矜剹力之臣,能成人之美节故也”[48]。当李雄问张淳:“贵主……何不称帝自娱一方?”[49],张淳回答说道:“寡君以乃祖乃父世济忠良,未能雪天人之大耻,解众庶之倒悬,日昃忘食,枕戈待旦。以琅邪中兴江东,故万里翼戴,将成桓文之事,何言自娱邪?”[50]。从张骏向东晋上表的原因以及张淳的回答里,我们基本上可了解前凉“勤王”旗帜的进程。中原已被异民族占领,无法前往,不得已让李雄开个路。这对凉州地区的汉族士人来说,无疑是很悲伤、很愤怒的事情了。 公元354年,张祚自称为凉王之后,不仅“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而且“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礼乐”[51]。这时,尚书马岌因劝谏被免官。不久郎中丁琪又劝谏道:“彼士民所以用命,四远所以归向者,以吾能奉晋室故也。今而自尊,则中外离心,安能以一隅之地拒天下之强敌乎!”[52]。凉州张氏虽然早已建立了割据政权,确保了一定的势力,但这次将放弃东晋的册封而自立独行时,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劝谏。可见张祚的这种革新措施在前凉没有余地可行。 西晋时期,慕容廆打起“勤王”旗帜并像西晋的地方官吏一样对侵扰西晋疆域的鲜卑诸部进行讨伐,当西晋被刘汉灭亡时,他对“勤王”的政策自然而然地酝酿着一种怀疑。这表现为:在江南建立西晋流寓政权的晋王司马睿给慕容廆册封时,慕容廆不接受官爵。但是,在一些汉族士人的劝说下,慕容廆认识到汉族士人的“思晋”[53],就派遣长史王济并劝进司马睿即帝位。 崔焘、高瞻、韩恒、石琮归附于慕容廆时,他是用“客礼”来对待他们的。但高瞻不肯出仕,因此慕容廆同他这样说:如今天子迁移到江南去了,四海人民的心都很徘徊,无法安定。因此我想和诸君一起平定乱世,并复兴帝室。这就是“孤之心”、“孤之愿”[54]。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华、夷”之分,而是“志略”为如何。慕容廆是为挽回高瞻的心意才这样说的,他仍然想凭借东晋的册封,表面上复兴帝室,实际上扩充自己的势力。 公元320年,裴嶷从建康回国后,东晋遣使拜慕容廆为监平州诸军事、安北将军、平州刺史。不久,加封官爵“使持节、都督幽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进封辽东郡公,邑一万户,常侍、单于并如故”。不仅送了“丹书铁券”[55],而且在东北地区依据“承制”来设置官署,之后设置了平州的地方官吏。 公元331年,慕容廆的僚属宋该等这样说道:廆因“位卑任重,等差无别”[56],不能镇抚一些“华、夷”。应该上表升廆的官爵。但慕容廆终于没有赢得东晋的册封而死。于是慕容皝继承父业。 公元337年,镇军右长史封弈等认为慕容廆处于“任重位轻”[57]的状态,因此劝慕容皝称燕王,既而慕容皝即燕王位。皝虽自称为燕王,但没有赢得东晋的朝命。因此公元339年,派遣长史刘翔(别称为刘祥)、参军鞠运,不仅报告后赵的大捷以及不得已自称燕王的理由,而且主张大举发兵而恢复中原。公元341年,刘翔一行到达建康,并最终得到了对慕容皝的大将军、燕王的承认。当时刘翔曾说道:在北方,刘、石氏构乱时,没有听说过“中华公卿之胄”[58]能与他们对抗。“独慕容镇军父子竭力,心存本朝,以寡击众,屡殄强敌……慕容镇军枕戈待旦,志殄凶逆”[59];现在没有一个部落不归附于石虎,但“惟慕容镇军翼戴天子,精贯白日……今朝廷乃矜惜虚名,沮抑忠顺,岂社稷之长计乎!”[60]。在一些包括刘翔在内的归附于慕容部的汉族士人的眼中,“中华公卿之胄”中的确没有一个能像慕容廆父子那样“翼戴天子”,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慕容部的确抓住了“勤王”旗帜,凭借汉族士人的统治方略来使其势力发展到了河北地区。 公元345年,慕容皝认为过去诸侯即位时,各个都称元年。因此从此起,不再使用东晋的年号,而自称十二年了。到公元352年,慕容皝对已来到前燕的东晋使臣说道:“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61]。慕容隽乘后赵内乱占有河北,并打倒冉闵势力后,不但不需要“勤王”旗帜以及东晋的册封,而且在把实力继续扩大时,引起与东晋的冲突,他就决定自称皇帝了。值得一提的是,从“燕群僚共上尊号于燕王隽,隽许之”[62]来看,慕容隽称帝是不可避免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