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9]《晋书》卷57《马隆传》,第1555页。 [6]《资治通鉴》卷80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第2559页。 [10]《晋书》卷26《食货志》,第791页。 [11][13][14][15][16][17][18][40][57]《晋书》卷108页《慕容廆载记》,第2804页,第2805页。 [12]《资治通鉴》卷81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第2590页。 [19][39]《资治通鉴》卷87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第2773页;第2773页。 [20]《晋书》卷101《刘元海载记》,第2647页。 [21]关于张轨是否抱着割据的想法往凉州去,请参考拙文《西晋末期王浚集团、张轨集团兴衰之比较》。 [22][23][25][26][27][28][29][30][31][32][33][34][35]《晋书》卷86《张轨传》,第2221、2222页,第2224页。 [24]《资治通鉴》卷86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页),第2708页。 [36]《资治通鉴》卷89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第2826页。 [37][46][47][48]《晋书》卷86《张寔传》,第2227页,第2229页,第2229-2230页,第2230页。 [38]《十六国春秋辑补》卷23《前燕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年版,第177页。 [41]《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附裴嶷传,第2811页。 [42][43][44][45]《资治通鉴》卷88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第2797页,第2798页。 [49]《晋书》卷86《张茂传》,第2232-2233页。 [50][51][52]《晋书》卷86《张骏传》,第2236页,第2237页。 [53][54]《资治通鉴》卷99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第3137页。 [55]当时汉族士人的“思晋”表现为:“朝野”的代表人物征虏将军鲁昌和处士高诩所说的“琅邪王承制江东,为四海所系属。明公虽雄据一方,而诸部犹阻兵未服者,盖以官非王命故也。谓宜通使琅邪,劝承大统,然后奉诏令以伐有罪,谁取不从!……霸王之资,非义不济。今晋室虽微,人心犹附之,宜遣使江东,示有所尊,然后仗大义以征诸部,不患无辞矣”。(《资治通鉴》卷90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第2845页。) [56]《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附高瞻传,第2813页。 [58]《资治通鉴》卷94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第2980页。 [59]《晋书》卷109《慕容皝载记》,第2817页。 [60][61][62]《资治通鉴》卷96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第3042页,第3042-3043页,第3043-3044页。 [63]《晋书》卷110《慕容隽载记》,第2834页。 [64]《资治通鉴》卷99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第3131页。 [65]《资治通鉴》卷84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第2653页。 [66][67][70]《资治通鉴》卷106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第3343页,第3342页。 [68]《晋书》卷106《姚苌载记》,第2968页。 [69]《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第3142页。 [71]《晋书》卷126《秃发利鹿孤载记》,第314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