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流民问题初探(2)
然而,饱受天灾煎熬的百姓,复经封建政府的残暴统治和官吏侵夺,豪强兼并等人祸的不断摧残,其境遇更是雪上加霜。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苛吏暴政和负担沉重,农民逼迫流亡。汉武帝在位时正值西汉鼎盛,然其拓疆广境、屡兴征伐,常年对匈奴用兵,“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加之沉重的徭役和“漕运转输”之苦,使百姓不堪重负。而不法官吏则征求不已,出现“下吏妄赋,百姓流亡”的惨景。大批百姓流亡之后,其赋税则转嫁于未流亡者,不法官吏又“刻急细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录民数创于恶吏,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注:(西汉)桓宽。盐铁论·未通〔M〕。),从而形成一个流亡不断加重的循环圈。 二是豪强兼并。两汉社会,地主豪强势力迅速扩大,“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泽,擅官市”,“不耻为利者满朝市,列田畜者弥郡国”(注:(西汉)桓宽。盐铁论·剌权、救匮〔M〕。)。西汉元、成之时,豪强林立,不择手段兼并土地,“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张闾里”(注:后汉书·酷吏列传,卷107〔M〕。)。张禹一次买田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贾”(注:汉书·张禹传,卷81〔M〕。)。关东富人则“多规良田,役使贫民”(注:汉书·陈汤传,卷70〔M〕。)。于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东汉后期,宦官侯览前后夺人田宅381所,田118顷。朝廷官吏更是“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注:(东汉)王充。论衡·程材篇,卷12〔M〕。)。因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后汉书·仲长统传,卷79〔M〕。)。豪强地主、皇亲国戚、不法官吏、富商大贾以及宦官等大肆兼并土地,侵夺百姓,失去土地无依无靠的农民,不是沦为奴婢,便成流民而散。 三是为避战乱。西汉政府与边族之间的侵扰攻伐以及战乱,常常迫使当地百姓沦为流民。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匈奴发兵寇边,“于是边民流入内郡”(注:汉书·王莽传,卷99〔M〕。);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匈奴入河东,“民或流散”;明帝永平年间,凉州羌反,“西州流民扰动”。东汉安帝时,羌人在陇右起义,为避战乱,东汉政府令陇西、安定、北地三郡内迁,百姓“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注:后汉书·西羌传,卷117〔M〕。)。“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注:晋书·地理志,卷14〔M〕。)。袁绍子袁谭为青州都督,使妻弟“虏掠田野”,又让部下募兵,“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于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邑有万户者,著藉不盈数百,收赋纳税参分不入一”(注: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卷6〔M〕。)。战乱兵争不仅造成当地流民问题的发生,也引起社会的动荡和连锁反应。 四是局部社会经济优越之地对百姓的吸引。避乱求生、流移就谷往往是流民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选择,局部社会安定或经济状况良好之地,自然就成为流民涌入之地。如两汉之际,“河西民俗质朴,而(窦)融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注:后汉书·窦融传,卷53〔M〕。)。灵帝时,幽州牧刘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殖,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万余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董卓之乱,州郡起兵,惟“徐州百姓殷盛,谷米丰赡,流民多归之”(注:三国志·魏志·陶谦传,卷8〔M〕。)。 二、两汉的流民安置政策与流民去向 在整个两汉时期,除了统治末期局面失控之外,一旦有流民问题出现,政府都曾采取措施解决和安置流民,但因社会背景、时间、地域及程度的不同,其政策也多有变化,效果也不尽一致。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限制、镇压和遣返。汉武帝元狩年间,关东流民四散不止,乃作“流民法”,以禁止流民离散,并限制官吏的“重赋”(注:汉书·万石君奋传附子庆传,卷46〔M〕。),但收效不大,以致各地流民相聚起义。遂又遣使者“衣锈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然犹不能禁。于是又作“沉命法”,以督责官吏严禁流民出现和相聚反抗。结果事与愿违,“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注:汉书·酷吏列传·咸宣传,卷90〔M〕。)。再如王莽天凤元年“禁吏民敢挟边民者弃市”。两汉政府严格限制或镇压流民,其意在于迫其不要离开故土或重新返回故土,因而,对流民回归家乡则积极鼓励支持。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下诏:“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注:汉书·宣帝纪,卷8〔M〕。)。东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诏流民“又欲就贱还归者,复一岁田租、更赋”。从而达到防止农民从国家户籍中流失,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 第二,控制、安抚。当限制、镇压和遣返等措施难以奏效时,统治者往往默许或鼓励地方官员组织、参与和领导流徙活动,借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元鼎二年政府便允许山东“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并“遣使冠盖相属于道护之”(注:史记·平准书,卷30[M].)。鸿嘉四年关东流民入关,成帝下诏:“所之郡国,谨遇以理,务有以全活之”(注:汉书·成帝纪,卷10[M].)。两汉对于流民的安抚形式多样。一是迁徙。二是允许流民入籍新地。三是赐民爵位,吸引招抚流民回乡入籍。四是赈济,措施包括赈贷、赐钱散谷、医治疾病、设厂施粥等方面,虽为临时举措,但对缓解燃眉之急,使流民及时得到救济是有作用的。五是减免租税、划拨土地。这不仅便于安抚流民,而且对恢复生产,扩大开发,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都有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