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及其思想的历史考察(2)
(二)忠君思想。忠君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核心。历来由于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儒学宣扬忠君思想,并在礼制规范、封建律令等方面强化君臣尊卑、上下、等级关系,因此,忠君思想反映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是根深蒂固的,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容置疑。所有臣僚必须服从皇帝个人意志,这是臣僚的本分和天职。忠君思想,实际上是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君臣关系强有力的纽带,是保证和加强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思想工具之一。不仅要求所有臣僚忠于皇上,同时也要求普天之下的庶民百姓听命于皇上。否则,就是“乱臣”、“贼子”、“寇盗”,当在问斩、抄家、灭族之列。 忠君思想,在廉吏、“清官”们的思想上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以“致君尧舜”为己任,并以此作为正己律人的表率。忠君思想大致有三种不同表现形式:一是效命。即个人把封建的忠与孝看得高于一切。楚昭王时有个令尹,名叫石奢,个性刚强廉直。他到属县巡行途中,发现有人杀人,他前往追捕,原来凶手就是他父亲。他即不忍治父之罪,但又要忠于王法。他为了谋求忠孝两全,先放了他的父亲,后又投案自刎。死前他说:“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22)包拯的门生张田评论包拯时说:“公上裨帝阙,下疗民病,中塞国蠹,……具心亦无他,止知忠于君而为得也。”(23)文天祥在青年时代任职于瑞州、宁国府,关心民间疾苦,为民排忧解难,以后成为名相和忠义节烈之士。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在抗元斗争中,他的忠君保社稷思想十分突出。他奋起勤王,说:“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尤可保也。”当他被俘后,严词拒绝元世祖的劝降。他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他从容就义后,其妻欧阳氏收领尸体时,发现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从中可以看出孔孟仁义之道与封建忠君思想渊源关系。同时,又可以看出当国家、民族处于存亡之秋,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忠君在客观上就成为抵御外侮、保卫社稷的旗帜;勤王往往成为号召举国上下,发动广大群众保卫故国家园,进行浴血奋战的重要手段,这种反抗一方面出于对旧朝故主的忠诚,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却与祖国和民族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忠君效命思想在文天祥身上表现得甚为典型。二是谏诤。在封建王朝内部,有些朝臣,为了王朝的长治永安,希望皇帝能改变某些不利于巩固统治的举措,消除某些腐败现象,不顾个人安危,向皇上犯颜直谏,这是“清官”忠君思想的又一表现。唐代前期的统治者,由于吸取了隋亡的教训,比较注意纳谏,因而谏臣辈出。著名的如魏征、姚崇、宋璟等人。尤以魏征为著,他任唐太宗宰相,匡辅李唐王朝,前后曾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他直言谏诤,有时甚至触忤龙颜,引起太宗的盛怒,但他仍能神色镇定,从容陈辞。特别是有关“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一类的谏言,为比较开明的封建君主唐太宗所接受。魏征竭诚效忠,深受唐太宗的器重。魏征死后,唐太宗从魏征家中得到一表文。文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24)唐太宗阅后,十分赞赏,特命侍臣将此段短文写在笏板上要求大臣们学习魏征的谏诤精神。北宋范仲淹在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屡向朝廷直言进谏,由于触犯了刘太后和奸相吕夷简等人,仕途艰危,几起几落,甚至险些贬死于岭南。他的诗友梅尧臣为了他的安危,寄《灵乌赋》一首相劝。范仲淹的回答却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种谏诤不止的精神,也正是他忠于赵宋王朝的体现。明代海瑞感到嘉靖皇帝“一意修真”,朝政腐败。他提出了切中时弊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表达了他衷心匡明室,冒死进谏的忠君思想。事先,他买好棺材,诀别妻子,准奋触忤当死。上疏后,果然触怒了嘉靖皇帝,被捕下狱。但他在狱中,得知嘉靖帝崩的消息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25)透过上述谏诤事迹,可以看出“清官”忠君思想的实质。三是招降和镇压农民起义。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两个根本对立阶级的存在,农民为了求生存所进行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清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办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但是,作为封建官吏,他们必然地受其阶级属性的局限,受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制约,受各种社会关系的掣肘,受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哲学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不“上顺公法”。“清官”也是“官”!作为整个封建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部件”,只要还在这部机器上就不能不配合整个机器运转,并且,越是“清官”,他们的配合作用越积极,越有力。因此,每当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或发动武装起义要打碎封建国家机器时,那些“清官”就会尽心竭力维护封建王朝,效忠皇上。他们或向朝廷献计献策,或率官军亲自镇压。例如,东汉末年一部分反对宦官而较为清廉的官吏,为了消弭人民的反抗,就向朝廷献计,主张采取“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颁宣法令,情在爱惠者”(26)的办法,亦即主张用更选官吏、安抚民众的手段来消弭人民的反抗。其中所说的“颁宣法令”实际就是强令人民的行动必须纳入封建王法的轨道。名士、侍御史张纲任广陵太守后,就招降了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婴。包拯虽被誊为包青天,但他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他上奏:“江淮、两浙、京东、河北累年以来,旱涝相继物价涌贵,民食艰阻,两浙路灾役尤甚,……凡盗贼若不即时诛灭,万一无赖之辈相应而起,胡可止焉,……应有盗贼,不以多少远近,并需捕捉净尽,免成后害,或少涉驰慢,并乞重行朝典。”(27)在奏议中所指的“无赖”、“盗贼”多指求生无路,被逼而反的饥民。对这些饥民,他要坚决镇压,捕捉罄尽。而对那些剿捕饥民“少涉驰慢”,行动不力的官吏,他还请示皇帝,重行朝典、严加惩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奉朝廷之命,也曾采取经济封锁、招安诱降和局部分化等软硬兼施的手段,镇压了杨么领导下的湖湘起义军。据《清史稿·循吏一》记载,清顺治年间,循吏白登明,授河南柘城知县,他认为时值“大兵之后,所在萑苻啸聚”,要求“擒诸盗魁按以法”。所谓“萑苻啸聚,则往往是人民抗暴聚众的地方。同时期的另一循吏汤家相,平时被誉为“洁己爱民”,以后“起授湖北漳县。县居万山中,寇盗窟穴,时出肆掠,戕官”。他就用计“擒其魁党马成、孙信辈,斩首数百级。”处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交的林则徐,被誉为林青天。一方面他在鸦片战争中有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在他的晚年再度受命为钦差大臣后,驰赴广西督理军务,镇压拜上帝会。虽病死途中,但其尊奉君命,镇压农民起义的决心和态度却昭之于天下。以上数例,说明“清官”把维护封建王法,巩固封建统治,看得高于一切。对于农民起义丝毫也不宽容,他们或拿起屠刀,或设下圈套,务将“犯上作乱”者斩尽捕绝。以此来表示对皇上的忠心。这就是“清官”忠君思想的又一种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