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民思想。有些论著中,极力赞扬“清官”的“爱民如子”精神,把它视为“清官”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爱民如子”--暂且不论能否真正做到--实际上是安民思想支配下的行为。“爱民”是为了“安民”,即为了“安抚民心。”而安抚民心又是为了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其终极目的仍是忠君。安民思想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举起要者,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关心民瘼,发展生产。战国时,魏国西门豹曾与李悝、吴起协助魏文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任邺令时,能深入民间,约见当地父老,了解民间疾苦,戳穿了地方酷吏、豪绅以及巫祝借“河伯娶妇”残害人民的骗局,打击了地方上的邪恶势力,为邺地人民除了大害。此后,他又积极兴修水利,主治漳水,开渠十二条,引漳灌邺,使受益农田提高产量四倍多。关于此,《史记·滑稽列传》中有生动的记述。另据《汉书》的《儿宽传》和《沟洫志》记载:汉武帝时,左内史儿宽,平素生活清俭,“衣若僮仆”、“食若庸夫。”在自己辖区内,“劝农业,缓刑罚,卑体上下”,他还兴修水利,组织百姓穿凿六辅渠,“开沟渎畜陂泽”,使境内农业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后汉书·循吏传》中还记载有东汉张掖太守第五访的事迹:遇“岁饥,粟石数千,访乃开仓赈给以救其弊。吏惧谴,争欲上言。访曰:‘若上须报,是弃民也。太守乐以一身救百姓!’遂出谷赋。”“由是一郡得全。”隋文帝时,道州刺史公孙景曾用自己的全部俸禄购买牛犊、鸡、猪等,分别送给孤寡力薄之人,进行抚恤。唐代经安史之乱以后,人不堪命,社会危者加深,理财家刘晏任户部侍郎,充领诸使时,他谨察州县灾害,蠲除赈救,不使百姓流死离亡。宋代包拯为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向朝廷提出了“薄赋役,宽力役,救荒馑,三者不失”(28)的主张。皇祜二年(1050年),他向皇帝上奏《请罢天下科率》,免除常赋以外的一切临时加派;又四次上疏朝廷,请求免去江淮、两浙百姓特别是“其第三等已下”和客户的支科和折变。据《元史·良吏传》记载:元朝卫辉路总管刘秉直“平徭役,兴教化,敦四民之业,崇五土之利,养鳏寡,恤孤独。”“岁大饥,人相食,死者过半,秉直出俸米,倡富民分粟,馁者食之,病者与药,死者与棺以葬。”明代海瑞曾说:“举凡天下之人,见天下之有饥寒疾苦者必哀之;见天下有冤抑沉郁不得其平者,必忿之。哀之忿之,情不能己,仕之所由来也。”(29)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任应天巡抚后,针对江南严重的水灾和粮荒等民生问题,积极展开紧张的治水和救灾工作,采取以工贷赈的办法疏吴淞江、治白茆河。明宣德年间,张宗琏“谪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军籍,檄宗琏自随。立受黠军词,多逮平民实伍,宗琏数争之。立怒,宗琏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免诛累甚众。”(30)清顺治年间,白登明授河南柘城知县,“悯遣黎荒残,多方招抚,停止增派河夫,设条以劝耕读。”以后“擢江南太仓知州。厘赋税,除耗羡,雪诸冤狱,访察利弊,所谪发辄中。”(31)上述诸例,说明“清官”比较面对现实,为了安定民心,在一定程度上关心和解决民间某些疾苦,注意发展生产,减免赋役。这是他们赢得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刚正不阿,搏击豪强。东汉董宣任洛阳令时,勇于同有权势的湖阳公主进行斗争,《后汉书·酷吏传》中说他“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该《酷吏传》中还记载有光武帝时李章任阳平令的情况:“时赵、魏豪强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李章用计设宴剑斩赵纲,由是“吏人遂安”。梁武帝时,几经起落的廉吏何远,在其仕途中始终保持刚正不阿的廉洁之风,他“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32)包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在《乞不用赃吏》疏中说:“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力主“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以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他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如他任监御史时,对江西路转运使王逵的巧立名目,刮剥广大百姓的不法行为进行了斗争。包拯七次上奏朝廷,参劾王逵,终于罢了他的官。包拯还与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进行了斗争。包拯认为张可久身居要职,以权谋私,贩卖国家禁运的私盐,这是巧图财利,冒犯禁宪的不法行为,应当从严处理,把他发配到远方监管,以观后效。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33)他对皇亲贵戚不徇私情,表现了刚正不阿的气概。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作恶多端,还想夺取执掌全国财政赋税大权的三司使这一要职。包拯不畏权贵,坚决反对,多次上疏弹劾张尧佐,甚至顶撞宋仁宗,争得面红耳赤、音吐愤激,唾溅帝面,终于使张尧佐的图谋未能得逞。所以有人评价包拯“任刚肆直、虽鼎镬在前,植若自守。”(34)海瑞在《兴革条例》中说:“弱不为扶,强不为抑,安在其为民父母哉!”(35)他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时,“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宋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36)清代张沐授直隶内黄知县时,“县苦赋役不均,沐令田主自首,不丈而清。”(37)清代施世纶,“当官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吏胥。所至有惠政,民号曰‘青天’。在江宁以忧归,民乞留者逾万。既不得请,人出一钱建两亭府署前,号一文亭。”(38)上述诸例,说明“清官”既有刚正不阿,搏击豪强的一面,这是他们赢得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有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秩序,维护建封王法的一面,这是他们取信于君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力主公道,平反冤狱。“清官”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案件中,比较认真负责,进行调查研究,尽可能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从而使疑案明断,冤狱昭雪,扶正除奸,为民申张正义。汉文帝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惊动文帝“乘舆马惊”案件中,与文帝意见相悖。释之坚持“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39)这段话,包含了反对以权代法,力主公道,取信于民的深刻含意。北齐时曾任南清河太守等职的苏琼,审理案件时“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捡,事多申雪。”(40)“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苏琼字)。’”(41)由于苏琼办案,注重调查和证据,使不少冤案、错案得到昭雪。隋大业末,韦仁寿为蜀郡司法书佐,“断狱平恕,其得罪者皆曰:‘韦君所断,死而无恨。’”(42)元朝观音奴,任归德知府时,“廉明刚断,发{K1B401.jpg}如神。民有衔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43)海瑞任淳安知县应天巡抚期间,审理案件十分慎重。他在审理淳安胡胜祖、桐庐徐继、建德吴吉祥、遂安吴万四大疑案中,分析案情细致周密,对法医验尸技术也颇为了解。在复审中,对原案的判决,发现不实之处,该翻案的就翻案;对百姓的生命甚为关切,总是“以罪疑惟轻之义推之,……缘事于人命,卑职识见卑浅,未敢擅便。”(44)故能做到不妄下决断,不擅杀无辜。由此可见,“清官”那种重视调查研究,弄清是非曲直,比较实事求是的断案作风,在一定程度上既赢得了民心,又维护了封建法纪。上述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致反映了“清官”安民思想的实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