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项翔/宋发清/王加 参加讨论

当我们结束对西欧中世纪主要问题研究的综述时,还有必要提一下两本书。一本是朱寰等的《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出版),另一本是马克尧主编的《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出版)。它们在所涉及范围内,大体上代表了我国的西欧或欧洲中世纪史研究及比较研究的水平。
    四、世界近现代史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
    1.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自从我国的世界史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以来,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就被看成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分期问题主要包括近现代史的上、下限;近现代史时期内的具体划段这样两个内容。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讨论。
    我国学者通常把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 把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线。但随着近二十年讨论的深入,一些学者对世界近现代史的上下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有人主张以尼德兰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近代史的上限前推到1500年,把1900年或20世纪初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和现代史的开端。
    由于我国一直把“近代”与“现代”作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因此对近代史和现代史又有多种分段。近代史的分段大致有四种意见,其中最典型的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尼德兰革命到美国独立战争前夕,是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阶段;美国独立战争到巴黎公社前夕,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确立的阶段;从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是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和扩张时期。也有人主张将世界近代史分为两大时期,即1640-1871年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1871-1917年为资本主义衰落时期。
    关于现代史的分段,国内史学界曾借鉴苏联史学界的观点以1917年-1939年为第一个时期,以第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为第二个时期。另外也有以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为界把现代史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内分别存在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等不同的划分法,比如,有人将第一大时期分为三个阶段:1917-1923年十月革命后的革命高涨阶段;1924-1929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阶段;1929-1939年世界经济危机和战争危险增长阶段;第二大时期以194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随着历史的进展,一些学者对战后历史划分提出不同见解,有人主张以60年代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也有人主张以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为界划分为三阶段。此外,还有其他的分期主张,在此不一一列举。
    世界近现代史分期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主要源于对分期持不同的理论依据。多数同志主张以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为它最能反映世界的规律性和统一性。也有人认为应以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作为分期的依据,以主要矛盾引起的重大事件作为分期的路标。还有人认为应以世界较多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作为分期依据,在坚持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理论前提下,又要照顾到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特殊性。比如,把世界近代史上限划在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涉及某个具体国家的分期时,可以灵活一些;可把英国近代史上限定在17世纪中叶,法国近代史开端定在18世纪中叶,日本近代史从明治维新算起,中国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算起,等等。
    2.世纪近现代史革命与改革的研究
    我国史学界对近现代史上革命运动的研究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四大类型:
    一是农民革命运动。如17、18世纪俄国的农民战争、朝鲜甲午农民起义,等等。
    二是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我国学者关注最多,取得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从尼德兰革命到英国革命,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拉美的独立运动,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法国七月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德国、意大利的统一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关于明治维新性质,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本文采用“革命与改革”两阶段之说),俄国1905年革命,墨西哥1910-1917年革命(墨西哥1910-1917年革命的性质,还有“农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之说),等等,都进行过广泛探讨。学者们的研究不仅涉及革命的爆发原因、进程、特点、性质、历史地位、人民群众的作用等问题,还涉及革命中的人物及派别的思想与活动、革命中的土地问题、革命的激进程度问题、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发展等各个方面。
    三是无产阶级革命。史学界长期以来对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1919年匈牙利革命等几次大的革命运动从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十月革命是这一研究的重点课题。学者们的研究涉及这次革命的前提、特点、性质、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旅俄华工对革命的贡献、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以及革命的历史经验等各方面。如柳植的《十月革命与历史的选择性》(《历史研究》1988年第5 期)一文对十月革命的发生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齐世荣《论有关十月革命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96年第2 期)一文对十月革命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和历史地位进行了研究;孙成木、李显荣、康春林所着《十月革命史》一书是这一课题研究有代表性的着作。
    四是民族解放运动。这方面研究涉及近现代史上所有的反殖民主义的革命,如拉美各国的独立运动,东南亚各国人民近现代史上历次反殖斗争,19世纪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印度、伊朗、土耳其、朝鲜等国的民族民主运动,本世纪50年代末阿拉伯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非洲各民族的独立斗争等等。
    在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中,对改革运动的探讨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课题有: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墨西哥的胡亚雷斯改革,暹罗曼谷王朝拉玛王世改革,20世纪初越南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阿富汗的青年阿富汗派的改革,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伊朗李查汗改革,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罗斯福新政,美国肯尼迪、约翰逊的社会改革,前苏联和东欧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等等。
    我国史学界很长一段时间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缺乏具体分析。近二十年来,研究才真正深入。比如,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50、60年代我国学者主要批判其“反动”实质。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新政的内政外交有了全面探讨,一些学者对新政有了新的评价,肯定其进步性和对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力的作用(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对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作用》,《历史教学》1981年第1期, 等)。对其他改革问题的研究,也有类似情况。
    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近年来,有关对革命的反思、对革命与改革关系的认识、不同革命与改革运动之间的对比、从文化角度研究革命和改革等各有少量论着出现,相信这样的成果会更丰富。
    3.资本主义问题研究
    解放前,在我国现实政治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抉择中,对资本主义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优于封建的社会制度来认识。但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后,尤其是苏维埃革命的传播使得中国在资本主义根本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政治和伦理等层面的批判,进而在政治斗争中作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在此期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却没有真正展开。新中国建立以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世界史研究中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相当片面,并对其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出了并非实事求是的判断。“文革”结束后才开始对资本主义历史和现实作真正学术意义的研究。
    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其对象无疑主要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常把19世纪末20世纪前的时期划为一阶段(自由竞争阶段)。其后为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或帝国主义阶段),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尽管仍处在这一阶段,但研究中习惯将之称为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起源后的发展,所面临第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资产阶级大革命或改良。通过这些政治运动在欧洲和北美大陆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巩固了资本主义的一整套的社会经济制度。无论是革命抑或改良都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好道路。革命或改良后的政治活动将继续用暴力或非暴力的形式推进国内重大制度建设的进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然英法美德意俄各国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表现的各自发展特性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大肆扩张,具有强烈的传导性,使一些亚非拉地区忙于应战。它们开始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本国或是防卫、或是引介、甚至大规模改革以一定程度采纳这一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其中的典型。毫无疑问,这种改革的彻底性是有限的,并且是走向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前奏。而那些没有进行日本式大规模改革的国家,至少也引起了从意识形态、民众心智到社会经济生活较强烈的震动和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际,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行将结束时,纷纷进入了垄断阶段,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阶段。由此,学界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分为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四阶段。中间两阶段大致处于19世纪末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般认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传统的银行因为金融资本的作用从普通的中介人转变为万能的垄断者。对私人的垄断不加以调控将激化资本主义的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社会混乱和政局的动荡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1929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潮流以摆脱和解决大危机。美国式的“新政”和德意日式的法西斯主义。这两者的研究力度在世界近现代史中属上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并没有如有的预言所宣称的帝国主义正在衰亡,反而在新科技革命为中心的战后生产力大发展中展示了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提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再认识。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切入:所有制结构中私人垄断所有制、中小资本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共存,导致了生产的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社会化;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构成了经济调控体系,其中国家干预的消长成了国家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命运;经济产业的格局随着科技的进展而大规模的变化;经济管理领域的日益社会化、民主化和文化化;多层次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社会的阶级与阶层构成出现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在理论上有争议、统计上有歧义、观察上有意义的“中产阶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跨国公司作为垄断国际化的表现其规模形态、性质和影响都成为研究热点;当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民主社会主义和左翼政党在欧洲发展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