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项翔/宋发清/王加 参加讨论

近些年来一些几乎贯穿资本主义整体历史的,诸如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党制度、文官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人权的意识和保障制度等问题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的具体要求与表现。
    4.国际共运史研究
    国际共运史是我国近现代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国以前,就有人对国际共运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介绍,还有人从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出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但都属于粗浅的研究。我国史学界对国际共运史的真正研究是在建国以后,尤其是1978年后。学者们对国际共运史的研究涉及广泛,大致有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2)共产主义者同盟;(3)第一、 第二国际和共产国际;(4)德国社会民主党;(5)1848年革命、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和十月革命;(6)法共、希共、意共缴枪问题; (7)苏共二十大;(8)匈牙利事件;(9 )第三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10)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11)欧洲共产主义与社会民主党;(12)国际共运史人物研究;(13)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14)战后国际共运面临的挑战。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方面,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前提、理论渊源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许多论着,其中萧锡有、赵邨方等人所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史学界还重视对国际共运史上一些组织机构的关注,如许多学者就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第二国际和共产国际的产生、性质、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历史地位、内部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与第二国际等方面都有出色研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研究是国际共运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工人贵族理论、恩格斯晚年思想为重点。对列宁思想的研究则集中在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干部制度、阶级斗争理论、政治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斯大林的军事、外交政策等问题。
    在重大事件方面,学术界探讨了匈牙利事件的国际国内原因及性质、影响等。关于法共、希共、意共的缴枪问题,过去我国学者一直对此持否定态度,78年后讨论进一步深化,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另外,80年代后,我国史学界开始对苏共二十大的历史作用进行重新评价。许多学者认为苏共二十大及“秘密报告”尽管有错误,但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当基本肯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高敬增在《重评苏共二十大》(《国际共运》1986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 苏共二十大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转折点,它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摆脱教条主义束缚的起点,是各社会主义国家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体制改革的起点,也是国际共运大动荡大分化的起点,还是赫鲁晓夫推行新的个人崇拜和大党主义的起点。
    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近年来国内共运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主要探讨的问题有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匈牙利的改革等。围绕这些问题,学者们从改革的原因、内容和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有关共运史的其他问题,如德国社会民主党,欧洲共产主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战后国际共运面临的挑战等,史学界均有大量成果问世,限于篇幅,不一一述及。
    5.世界近现代史中的战争与国际格局研究
    世界历史总是伴随着战争的血雨腥风。在人类日益跨入一个世界体系之时,战争也逐渐从民族间、国内不同势力间、邻邦间的发展成而具有了世界意义。在这里所关注的主要是国际领域的战争与和平,其中还涉及国际关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民族国家内部的冲突与战争不在此例。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重要标志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历时五个世纪的殖民战争。这种战争对较为先进的殖民国家来说并不是其国际战争的全部,而对被殖民的落后国家来说反抗侵略的战争是其获得民族独立以前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殖民战争的同时,前资本主义的封建王朝之间的战争依旧存在,只不过在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得较强的地方这种战争又表现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国际冲突。当然在19世纪以前更多的呈现为王国间利益的争夺。这可以从西欧各国在美洲和南亚、东南亚的殖民地中清楚地看到。19世纪以来,列强纷纷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世界落后地区进行最后的瓜分。但是诸如德日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瓜分狂潮中因先前殖民浪潮中的缺席,而要求进行国际格局的新安排,从而导致国际冲突则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典型体现。
    在法国大革命的国际形势中,反法联盟的武装干涉和拿破仑战争体现了那个时代战争的特性。对革命的国际剿杀,欧洲大陆国家是不希望在自己身旁出现一个不同政治制度的法国,就英国来说重点则是乘机打击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而拿破仑战争的多重性评价标准一直为学术界所采用,即其侵略性、自卫性和对法国革命资本主义原则与精神的传播的作用。拿破仑战争之后重新安排欧洲格局的维也纳体系虽然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结盟抵御革命,但其根据欧洲均势的传统原则所重新安排的国际格局则是近代国际关系领域重要的里程碑。
    德意志和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这种有着较强地区性的战争所实现的国家统一和随之而来的改良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其国际意义同样不可小视。由此诞生了两个影响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格局和安全的资本主义强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在这一格局中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而更为突出,在20世纪初形成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并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是20世纪特有的历史现象。现实感和责任心都促使我国史学界一直十分重视两次世界大战的研究。二战史的研究走得尤为前列,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这一研究达到了高潮。从世界历史总进程的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学者认为判断世界大战不单纯以战争的规模、范围和卷入国家的多少为标准,而只在世界性经济、政治的矛盾发展的背景下,为解决世界性矛盾,当时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国卷入进而牵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战争,才能称之为世界大战。我国学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研究主要集中于战争的缘起和责任、一战中的美国、一战与革命、中国参战和巴黎和会、一战参战国的数目以及一战的影响和地位等问题。但总的说来空白点还很多,研究水平和规模都远不能与二战史研究相提并论,在世界史领域处于某种程度的滞后状态。我国的二战史研究主要从二战的起点与性质、法西斯主义与二战、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1939-1941年苏联的外交、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二战的战略、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各国的抵抗运动、战争经济、战时国际关系、以及二战的结局和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后果是多方面的。就战争本身来说,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战争进入到无限化总体战争阶段,并在二战期间把这种无限化推向了能够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极限。此后,人类战争开始日益受到制约和控制而走向有限战争的新阶段。对国际格局和体制来说,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冷战”格局和“联合国”,它们在国际事务和世界格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对此的研究也较为广泛和深入。而且随着各国档案的逐渐解密和当事人的去世,特别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对“雅尔塔体制”和“冷战”的研究方兴未艾。
    与战争相始终的和平运动在近些年来开始受到关注。主要是对和平运动的起源与传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事与愿违的和平运动,核战争阴影下的和平运动以及和平研究的历史回顾,以图对和平运动的起因、作用、规律、性质以及和平问题本身有进一步的认识。但总的说来这一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
    国际组织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二战行将结束时诞生了联合国。联合国历经五十多年的坎坷发展成为所有国际组织的中心,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世界需要联合国,联合国需要世界的支持”已深入人心。对联合国的研究在八十年代以后逐渐走向深入。从世界史的角度着重研究了联合国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加速世界非殖民化进程、对世界经济与社会问题以及人权问题的促进等方面,并对联合国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
    与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相类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这一潮流中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经济组织尤其受到关注。而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日显其重要性的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历史学的视野。
    6.世界近现代史与现代化问题研究
    “现代化”一词,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常性地见诸我国报刊,并成为广泛讨论研究的大课题。但国难连连,这一课题沉寂了数十年。六十年代周恩来以国策的形式提出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屡屡在政治报告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化成了国家建设的目标。现实的形势需要使得我国蓄势待发的社会科学界共同关注现代化这一大课题。而现代化问题进入我国世界史学界的视野颇具戏剧性。六十年代,当我国学者获悉在日本箱根召开的日本现代化问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时,曾在当时的背景下就赖肖尔等人的“日本现代化论”进行过批判,认为那是对抗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资产阶级史学观点。二十年后,现代化研究却成了中国史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而史学界也是现代化问题研究的主力军。该主题研究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领域。在这里主要回顾的是世界近现代史学界的现代化研究和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的一些方面。
    除了译介国外现代化理论的一些着作外,我国史学界的现代化研究首先是从历史观着手的。在研究吸收西方现代化理论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基础上,罗荣渠提出了“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重新考察生产力在历史大变革中的作用,从迄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三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中发现,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其发展道路可以多模式,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样的。对根据以生产力标准划分的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演进四阶段的总结分析,打破了世界史的传统框架。
    在“一元多线”历史观的基础上需要对现代化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就现代化变迁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出解释。由于现代化研究覆盖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范畴,没有确切的公认定义。具体在我国世界史学界,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涵盖对现代化自身理论的探讨、对先进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作出解释和总结、为后发现代化国家选择发展战略这样三个层次。经过从时间问题的哲学探讨,“相对现代化论”和“资本主义现代化论”的分析以及语义学和词源演变上的考察,使学术界逐渐把“近代化”和“现代化”混用的局面统一到“现代化”。
    我国世界史学者根据现代化理论对世界近现代史作出新解释的首先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就现代化不只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历史进程,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发展趋势;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和动力,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变迁;现代化是从15世纪前后滥觞,西欧早期工业化为发轫的延续至今的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这些问题达成了共识。
    关于西欧原初现代化启动问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浪推式前进进程、各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界长期以来的难点和热点。我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长期以来的一大重点是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发展史,在现代化研究的影响下,重新对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研究,从而使对它们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拉美、东亚和西北亚,这也是第三世界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由于八九十年代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我国对东亚现代化的经验和模式尤为关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就东亚现代化中的文化因素作了并不拘泥于韦伯理论的新探索。
    现代化研究为世界史学界引进了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宗教世俗化、城市化、家庭核心化、教育普及化、社会心理个性化、全球一体化等历史潮流,都需引进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生态学、未来学等学科进行系统研究。这些跨学科研究极大丰富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认识和阐释体系。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上述的每一潮流都展开了具体研究,进一步打破了旧有的研究格局,还原了历史的丰富多彩,从而直接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问题的科学化决策提供参考,并使历史学研究在内容上更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这在人文学科社会境遇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
    现代化问题研究在我国世界近现代史领域中,已经从专业论文和前沿课题渗透到了大学课程,但它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不可低估。现代化的范畴在研究中时常没有经过严格的限定,而使研究范围过于宽泛;从方法论上来说,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立的两分法显得过于机械,比较史学研究则刚刚起步;当前世界形势中,广大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赶上发达国家,反而有加深鸿沟的趋势,现代化理论对此亟待作出回答;伴随现代化而来的威胁人类和整个地球命运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现代化理论作进一步研究;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世界,现代化需要在其研究视野中作出前瞻;等等。也正因为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而使现代化研究具有可开创性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