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1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贾晓慧 参加讨论

    第三,提倡发展并改进中国的国货工业。
        1936年秋,《大公报》迭接各地报告:农产品喜获丰收。由于当年世界经济好转,特别是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后,中国的贸易出超大为改变,全国物价停止下跌,农村粮价坚挺,农民的收入增加,“内地购买力比较以往为优”(注:《改造国货工业之新途径》,1936年9月17日《大公报》,“社评”。),加之交通的改善,“使五六年来挣扎于不景气氛围中之民族工业,至今稍见活泼之生产”(注:《资本市场之创造问题》,1936年12月3日《大公报》,“社评”。)。这是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极好时机。1936年9月至11月,《大公报》连续发表社评提倡国货,并提出改进国货工业的方法。
        《大公报》指出中国的国货工业有几大问题:一是货品质地窳劣,或前后不一,或式样陈旧,尺寸参差;二是商品运输捐税过高,设备技术陈旧,以致成本加高,不易销售;三是缺乏信用,往往在营业旺盛时期,只用成品,不多配品种花色,不充分准备货源,不能准期交货,致使供求不平衡。要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金融界应多提供贷款,使企业有资金改进技术。制造业要减少制造成本,价廉物美,提高品质。各工业研究实验所尽量为国货工业服务,在技术上给以指导。为了使国货获得信誉,促进发展,还要使货品标准化,制定出各项标准,保证质量和周期。《大公报》的这些宣传和主张也促进了官方对国货工业的政策制定。一是1936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了实业部呈拟公务机关购买使用国货办法案。其内容为:嗣后各机关购办公用物品,如有国货而仍购外货时,其支出款项,审计部不予核销。二是由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牵头建立全国国货公司,由政府、银行、中华国货产销联合会三方投资,资本额约200万元。三方合作的国货公司,把金融资本、政府与产业组合在一起,在资金上有了保障,获得政府的支持,帮助国货的内外推销,目的是与外货进行竞争。三是1937年1月30日国货运动联合会呈请南京政府厘订国货等级标准,主要是授权政府、专家与同业工会合作,制订国货的等级标准,予以鉴定与检查,使国货出品不仅为国人需用,而且更有效地推销海外。《大公报》认为这是“国货事业努力以求改进之时代”。《大公报》还根据国情提出“使工业农村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国货工业新方向。(注:《国货工业散布农村之新倾向》,1936年10月16日《大公报》,“社评”。)在《大公报》看来,“中国今日工业之程度,尚滞居于轻工业时代,幼稚情形,无可讳言”(注:《改进国货工业之新途径》,1936年9月17日《大公报》,“社评”。)。国货工业大都群集于都市,城市生活水平较高,工资特贵。特别是在非常时期,都市工厂易为日本注目,安全不及内地农村。以目前中国生产力水平,国货工业大多还需用手工业,如能利用农隙,以低廉工资,雇佣工人,农村工业是可以发展的,而且农村也有这样的条件,“我国各地经济上大宗之收入,无过于当地特产,即无过于当地农村副业、手工业。如南通土布,年有2500万元,广东顺德考绸,年有2000万元,当地农民生计之所赖在此。”(注:《金融网与产业网》,1936年11月28日《大公报》,“社评”。)城市工业技术与农村的这些副业、土特产品结合,“可以补助农村经济”(注:《从省际贸易说到沟通机制品与土产品》,1936年10月2日《大公报》,“社评”。)。由于中国农村的土特产品,大都品质粗笨,未经技术上的改良,加之组织散漫,无运销集中的能力,所以数十年来内地与都市贸易常居入超地位,都市运输机制品,只吸收内地金钱,而内地生产者,无法抗衡,以致农村贫瘠,每况愈下。如果“国货工业转移昔日之目光,使所营事业,渐渐移入农村,同时注意于手工业之利用,俾工厂与农村接近,使农村经济有更生之望”(注:《国货工业散布农村之新倾向》,1936年10月16日《大公报》,“社评”。)。
        《大公报》认为,这种经济的合作与互补,首先“是沟通机制品与土产品”,调整都市与内地贸易。“应集政府、金融界、运输业、工商界合作社为一体,同舟风雨,共济艰难,并设置中心枢纽,控制一切,庶方针一贯,调整土产品与机制品产销,以冀物物交换达于内外贸易平衡之目的。”(注:《从省际贸易说到沟通机制品与土产品》,1936年10月2日《大公报》,“社评”。)由国货公司与各地合作社为周转货物之枢机。凡机制品之内运,与手工业品土产品之外销,均以此为惟一之机构。(注:《金融网与产业网》,1936年11月28日《大公报》,“社评”。)这实际上是解决了国货工业的原料与销路问题。
        第四,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出谋划策。
        1936年是迄止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一年。1935年10月,物价指数是94.1,1936年一年中物价的指数总在107左右;生活费指数从109.2升到115.3;工业生产指数也增高1/5以上。“内地各省多数是庆着丰年。中国往年的农产收入是200亿元,1936年有340亿元,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购买力增加,工业制品的出路自然旺盛。加上近来国人民族思想的发达,喜用国货的人逐渐的普遍,故1936年的工业都有一种供不应求的气象,营业额的增加大率在三分之一以上,最多的要达到二分之一。”(注:《一年来工业的回顾与展望》,1937年1月12日《大公报》,“社评”。)中国民族工业这种可喜的现象令《大公报》十分振奋,向政府建议,早日实施工业奖励与工业保息等项政策,增强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的竞争能力。(注:《工业奖励与工业保息》,1937年4月19日《大公报》,“社评”。)
        随着经济建设的展开,各省都在制定生产建设计划,如江苏省把1937年定为农业建设年,四川省商定三年生产计划,江西省制定农业合作与全省合作金库计划,山西省与广东省制定工业设施计划,湖南省制定工农设施计划,湖北省制定改进棉业计划,安徽省制定改进稻麦计划等。金融界纷纷派员到内地实地调查,与建设当局商量贷款办法。在《大公报》看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官民一致合作之下”进行的生产建设事业。它向政府建议,现在应对经济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进入更具体的制订细目阶段,而不仅是一般号召了。它说:“现阶段之中国,建国救国,经纬万端,一切的一切已不是应否办理的问题,而是如何办理的问题。易言之,时代要求已超过原则论,而应为细目的决定,已不仅抽象论,而需要具体的办法。”(注:《今后政治经济的新动向》,1937年2月2日《大公报》,“社评”。)
        《大公报》的观点是:从大的方面说,就是政治经济统一,如政治不良无从论经济;从小的方面说,如修一铁路,须调查沿线产业,发展沿线经济,否则该路不能获利。经济建设从纵的方面看,要把组织、人才、经济三者统筹地计划安排,这是“骨干”,即经线;从横的方面看,建设当局要有统盘筹划的眼光,各种机制设施同时并举,这是纬线。比如关于工业与农业并重,就应在五个方面做好安排:(1)应先设置工业与农业试验机关,开发产品和开展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逐渐推进。(2)设置生产检定机关,进行产品标准的制订与质量的检验,以保证各地农工产品外销的信誉。(3)设置产品中转仓库与合作金库,使产品中转与资金周转有丰盈的储备,防止中间商人囤积居奇,确保农工受惠,发挥调节作用。(4)实施产品统制,即要官方统一调拨产品的销路,不要让贩卖商削价竞争,扰乱市场物价,使国民生路日窄。(5)改善交通条件,解决各地产品的运输问题,使货运畅通、敏捷,运价低廉。《大公报》的生产计划构思,颇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纵横关系是线性关系,各生产要素与生产部门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出发,《大公报》对当时全国整体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划。它反映了(1)全国各地生产建设应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筹划中,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发展生产事业,虽各以环境之歧异,有因地因时之不同,顾其设施之方策,决非枝节的与各各独立的,而为整个的与互相联系的”。(2)“各生产部门是整体经济建设链中各个环节”,每一环节中的积极措施都与各生产要素产生正相关作用。如组织有力,措施得当,在同等条件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强调了在生产建设中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区域、各个部门的协调,即局部之间的互动作用。“盖一事业之建设决非片段之经营,更非一隅一时间之设施,在与全盘机构有牵动,与整个部分发生联系”。在整个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当统筹全局,用整个力量,予以实施”。(注:《今后政治经济的新动向》,1937年2月2日《大公报》,“社评”。)
        从上述事例可看出,《大公报》时刻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为国家复兴殚精竭虑。自1934年始,《大公报》总在年末或岁首,进行世界经济动向的预测与分析,为国人决定全年对内对外经济方案提供信息。1936年以后,有关经济建设的报道、论述、通讯常被安排在要闻版第3或第4版上。(注:《大公报》第1版是报头与广告,第2版是社评与广告,第3、4版是要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