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贾晓慧 参加讨论

    4.合理布局,在内地建设工商教育中心
        在淞沪战事发生两周后,《大公报》就告诫国民:“由此一役,应觉悟到偏重海口忽视内地之错误。”它说,近代以来,中国的一切公私现代化建设,都偏重海口,“上海尤为其最”。这虽然通商便利,但也缺乏远见。假使以前工业在内地有所建设,其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当不致与今日相同。从国防考虑,国防之中,海防最难。中国的海防“太无基础,而建设需时,费用亦特大”。从经济考虑,“为全国平均发达计,亦必然应以开发内地为要点”。中国的工业、教育、金融、商业等在沿海城市,“本非立国之健全现象”,内地空虚,海口繁荣,对“政治上经济上文化风俗上,皆为害极大”。特别是国营的重要事业,更应选择好建设地点。而且,“政府必须极力改良内地之行政,厉行法治,保护投资,维持秩序,便利交通”。企事业家应往内地开拓,必须改变集中于海口的错误思想,“而于内地各处,多造工商教育之中心”。(注:《沪难之教训》,1932年2月12日《大公报》,“社评”。)
        在《大公报》的现代化观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廉洁有能政府。保证这样的政府出现与存在,中国的工业化才有希望与可能。因此,《大公报》在舆论上一直拥护国民党政府,同时,因国民党政府不是一个廉洁有能的实行现代化建设的政府,《大公报》又不断地提出批评,指责其种种弊端。这一现象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以此为主线就能揭示《大公报》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以及该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
        《大公报》不压制任何意见。它说:“夫报纸者,表现舆论之工具,其本身不得为舆论。”《大公报》的目的是要“集全国最高智识之权威,而辩论,而研究之,最后而成之结晶体,始为舆论”。为此,它提供论坛,让知识界就中国现代化之路深入探讨,贡献方案,使国家获得此等舆论,“可永免内乱,可不受障碍而迈进”。(注:《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1931年5月22日《大公报》。)依此等舆论进行的政治及社会事业,方能不误轻重缓急,不入迷途。
        参与这场讨论的人士共提出了五种中国现代化方案。
        第一种,复兴农村,以引发工业。这是20世纪30年代非常活跃的农村建设实验派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问题都在农村,所以建设必须从农村开头,最后仍须归本农村。晏阳初说:“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农村运动是针对这个问题应运而生的,“因为中国的民族,人数有四万万,在农村生活要占80%,以量的关系来说,民族再造的对象,当然要特别在农村;又因为中国民族的坏处与弱点,差不多全在‘都市人’身上,至少可以说都市人的坏处,要比‘乡下佬’来得多些重些。”所以就质的关系来说,民族再造的对象,当然也要特别注意农村。农村建设是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注:晏阳初:《农村运动的使命及其实现的方法与步骤》,1934年10月9日《大公报》。)
        公竹川认为,中国科学落后,粮食生产水平低,不能征服自然界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发展农业才能养活人,中国又恰恰是一个农业国家,惟有发展农业,中国的产业才有可能”。把农业改造过来,农村复兴,中华民族才会有元气,中国的建设才会有安定的地盘,巩固的根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忙办这样,忙办那样’,结果怎样,没有把根本问题认清,瞎忙了几十年,又来了一个‘九一八’的大祸,依然是坐以待毙”。(注:公竹川:《为“以建设求统一”进一解》,1933年7月22日《大公报》。)所以要先抓住国家的命根,培养它的元气,不在缓急快慢上计较,由振兴农村以引发工业。
        第二种,双轨建设。所谓双轨建设,即“一方面能改良农业,一方面又能发展工业”。这是蒋廷黻提出的观点。他说:“我们的出路,在对内对外两方面,均不能不求之于建设。所谓建设就是物质的和制度的创造与改造,就是全面民族生活的更换,就是国家的现代化。”
        蒋廷黻认为,国家民族危机,经济落后,不能全归罪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历代都靠单轨的农业过生活,而这农业,因为科学不发达,久已没有技术的进步”。在传统的家族和家庭观念下,人口不断增加,可农业生产上不去,只有听其自然,任凭天灾或人祸来解决民生问题。“现在我们得着科学和机械”时代,我们的民生问题“初次能有积极的解决”。解决的方法是,“我们一方面能发展农业,一方面又能发展工业,把单轨的经济变为双轨的”。(注:蒋廷黻:《建设的前途不可堵塞了》,1934年3月11日《大公报》。)蒋廷黻不反对农村实验建设派复兴农村的观点,他说:“等到我们的工业发展到尽头的时候,农业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事业。所以国内从事农村改革的人可说真是在治本上做工夫,值得全国的赞助。”但他更赞赏平教会的做法,认为“平教会的实在贡献是把科学和农村结合起来”。(注:蒋廷黻:《平教会的实在贡献》,1934年5月12日《大公报》。)因此他特别强调运用科学和机械,把农业搞上去,工业和农业并进。
        第三种,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这是陈公博和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景超等人的观点。陈公博在国府纪念周发表演说时指出:“我国目前农村破产,救济农村,系当务之急,但却不能以农立国为中国国策,更不能以这是中国惟一出路。”(注:《经济建设的出路》,1935年6月28日《大公报》,“社评”。)他的矛头直指乡村建设实验派的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