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贾晓慧 参加讨论

    吴景超则从三方面进一步指出发展都市的意义,呼吁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在他看来,发展都市的第一种事业,便是兴办工业。中国的新式工业,据实业部调查,共有98种,其中在天津只有38种,在汉口才20种,而美国1927年全国工业共有335种,纽约就可以找到305种,芝加哥可找到275种。因此中国都市可发展的工业还很多,假如天津能多添39种工业,河北农民便可添许多出路。他认为中国农村人口太多,是农村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农业已经无路可走了,只有希望全国的都市,从发展工业上努力,使一部分农民迁入都市,在乡下的农民因争食者减少,生活也可略为舒适一点;发展都市的第二种事业,便是发展交通。都市交通发达,就是市场。在城市里应开设铁路、公路、航路以及空路,且在各处的乡村与城市都有交通上的联络。乡村中农民的货物都注入都市中,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好的价钱,农民的购买力增加,也使都市中的制造品多一条销路。所以交通的发达,对都市与农村是两便的事;发展都市的第三种事业,便是扩充金融机关。中国城市中的金融机关建立了一些,但其事业范围仅限于城市,不能充分尽职。应合理组织起来,把总行设于都市,把支行或代理处分布于内地各处,这样一方面可以吸收内地的现金,来做生产事业,一方面又可放款于内地,使农民减轻利息上的负担。假如设立支行于农村,高利贷者便无计可施,这对农民是一福音。(注:吴景超:《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1934年9月9日《大公报》。)
        吴进一步指出:“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应当是经济建设这个大问题的一部分。不能单独解决,它只能与工业、矿业、运输业、交通业、商业等问题一同解决……我们只能靠政治的力量,集中全国的人才,集中全国的力量,定下一个经济建设的远大计划来,然后大家朝这个方面去努力,中国各界的生计问题,才可得一个根本的解决,到那个时候,农民的生计问题,自然也连带地解决了。”农村运动不能解决中国的出路,“理由是很简单的,中国的农民,占全国人口80%左右,农村运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农民,在全国农民中,不过九牛一毛,即使这些农民得救,对于大局还是无补。最重要的,造成农民贫穷的诸多原因,如兵匪问题,地权问题,交通问题,苛捐杂税问题等等,从事农村运动的人,对着这些有什么办法?”(注:吴景超:《农民生计与农村运动》,1935年2月10日《大公报》。)
        第四种,发展乡村工业以实现中国工业化。这是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廉、方显廷、陈振汉等为代表的观点。他们在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种种矛盾方面后指出,中国经济的出路和产业的现代化,“应以增进全国人数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经济能力为主题,须从建设全国面积百分之九十的内地农村社会去努力”。(注:何廉:《我国经济之矛盾与出路》,1935年3月3日《大公报》。)中国素来缺乏铁、铜、煤油等主要矿产。家庭制度对于个人企业的束缚,交通闭塞,货运昂贵,使地方经济色彩愈益浓厚,加之不安定的政治情形等等原因,使“大工业的发展在中国很有问题,而乡村小规模工业的发展前途则是很光明的”。中国“所应当发展的不是重工业,而是轻工业--日用品工业”。(注:方显廷、陈振汉:《中国工业发展的前途》,1933年11月8日《大公报》。)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维持已有规模的轻工业,如棉纺工业、缫丝工业、面粉工业、火柴工业等;另一方面提倡奖励乡村工业,像采矿、制砖、织布、针织、编织、花边、榨油、酿酒、磨粉、锡箔、制伞、制扇、瓷器、罐头食品、鸡蛋等多为农民世代相传的手工业和主要的副业,应鼓励农民继续发展。(注:何廉:《我国今日之经济地位》,1935年1月16日《大公报》。)
        方显廷阐述了发展乡村工业的理由:(1)乡村的制造工业在中国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代表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棉纺业,在1920年消费的棉纱,其机织与手织的比例为1:4。“中国之工业生产品,来自乡村家庭或乡村工场者当在四分之三以上”。可见中国的工业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乡村。(2)乡村工业是用地方富源或副产物,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乡村工业十之八九均利用地方商场及农暇的劳工,诸如采矿业、制砖业、榨油业、面粉业、酿酒业、羊毛织造业,以及农业副产品中的芦苇、草帽等等,都是如此。中国那么多人是农民,而且农业又是季节性的,一年中农闲时间从100天到300天不等,发展乡村的制造工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3)发展这些乡村工业,不需要巨额的资本和大批的人才。(4)乡村工业普遍都是小规模的。因为规模小,无论在用人上还是经营上,伸缩性较大,普通乡村工业雇佣工人很少,除了农家的家人之外,只需雇佣几个职工或徒工,劳工问题不易发生。乡村工业普遍都是辅助农家的副业,假使有一种工业不振,危险是由全体乡农所平均负担,况且他们又都可以以农业为主要职业,没有失业问题。(5)乡村工业可以阻止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可以解决现代化工业制度中出现的劳动力过剩问题。(注:方显廷:《中国工业化与乡村工业》,1936年5月20日《大公报》。)
        第五种,中国的工业化应发展基础工业或重工业。这是南开大学化学教授张洪元与国民党高级将领徐庭瑶的观点。他们所说的基础工业是指钢铁、冶金、炼胶、机器、电气、化学、交通器材等国家最基本的工业。
        张洪元认为,从国家经济利益着想,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工业,“近年来中国各种制造工业,已在萌芽。普通应用品,多可自制……解决我国整个工业问题,除移植外国工业以合乎中国环境外,对于中国旧有工业,尤须给以努力研究,以求其科学化而发展之,广播之。若此我国工业方可由倚仗外人时期,更入于自办仿造时期,更进而达于创造自立时期。”(注:张洪元:《科学与救国》,1934年4月27日《大公报》。)
        徐庭瑶认为,“现在立国须有重工业始可言国防,故重工业即系国防工业,乃现代立国骨干”。“先有重工业,然后始可从事交通发展,及一切工业之发展,国防力量之充实”。发展重工业,目的在求经济上自给,不是为与先进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而是面对国内市场,“实与设备锅灶相等”。“如对锅灶不设置,每饭必向馆店购买,非惟经济损失,且一旦馆店突然停业,即须挨饿”。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发展重工业,可以借人民之力办理。就发展规模来说,“我国现在工业之需要,佥与吃饭相等”。最先不必开大厂,“须先办小厂,由小厂养成良好之厂规,然后逐渐扩充大厂,管理自得”。因此国家不仅要办厂,还应该用法令、金融等措施保护和提倡民营工业。(注:徐庭瑶:《建设中国工业》,1935年5月1日《大公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