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贾晓慧 参加讨论

    然而,国民党当局不但不停止剿共内战,还与日本妥协,签了“城下之盟塘沽协定”,之后却将国人所倡武力收复失地之说,改为以国力收复失地。面对这种情况,《大公报》在社评中说:“其言实予吾人以无穷之感喟,不禁欲发一问曰,是谁戕贼国力?”社评指责国民党“尚虚浮,领袖缺乏常识,在下者俯仰趋时”,吏治废弛,政府对经济建设,从无一定方针,实际上只知筹款,剥削榨取,惟恐国民经济力有生机或有余存。“戕贼此可贵的国力更不谋为之养成者,非他,即自居领导负责统治之党政机关本身是也!”而当局“迄无谢罪之辞,反而以国力不充实,为军事外交重大失败之掩饰”。(注:《是谁戕贼国力?》,1933年6月6日《大公报》,“社评”。)塘沽协定之后,《大公报》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力言必须首先改革政治,然后才能进行经济建设。
        “九一八”事变以来,一般国民都痛感国力不足,主张积极建设,由于缺乏资金,就倾向于引进外资。1933年南京政府派宋子文等人去美英等国参加经济会议,宋子文于6月底在美国签订了5000万美元的棉麦借款协定。在伦敦的经济会议上,中国代表颜惠庆发表广播讲话,称中国是一个大的资本投资市场,需要大宗机械,希望外商来华投资。《大公报》对当局的这些举动洞若观火。1933年蒋介石第四次“围剿”红军,军费开支很大,财政十分困难。《大公报》得知宋子文签订借款协定后,立即指出这是当局从政治上输入外资,非为经济建设,“吾人对政府之借款政策殊难轻表其信任”(注:《从政治上论输入外资》,1933年6月9日《大公报》,“社评”。)。当局所说的“建设云云,不过为新军阀、新官僚创造新荷包耳”(注:《以建设求统一》,1933年6月21日《大公报》,“社评”。)。中国这时输入外资,使人想起民国以来的两次重大苦痛经验,一是癸丑善后大借款,一是1917、1918年的西原借款。“题目皆称建设,结果一事无成,徒半供军费,半归中饱,制造若干富官,增加不少战祸,覆辙俱在,可为痛心。”(注:《希望国际投资之前提》,1933年7月1日《大公报》,“社评”。)《大公报》用历史上的事例暗指国民党当局是要用这笔钱进行剿共内战。
        宋子文回国后,在南京发表讲话,主张厉行统制经济,一时统制经济呼声甚高。《大公报》警示国人,国民党腐败的政治是不能进行经济建设的,政府要“先讲如何节用冗费,除中饱绝贪污。以大略计之,苟能雷厉风行,澄清行政,则军政各费,一年至少节省数千万,然而国营事业,至少多收入数千万,有此决心,有此成绩,然后可以谈建设。”(注:《从政治上输入外资》,1933年6月9日《大公报》,“社评”。)
        福建事变被南京政府平定后,《大公报》再提政治统一与经济建设问题。其1934年1月11日社评这样写道:“国家一切忧患之源,在于内政无成绩,外交无方针。何以无成绩?自党的干部起,即不能协同努力故。何以无方针?自党的干部起,即无解决大计之智识,且不求智识故。”国民党南京方面和广东方面都是如此。南京方面本来无成绩,而广东方面的牵制使之更不能有成绩。南京方面对外无方针,广东方面也不能有好方针。不能定出好方针的原因,“由于党内自裂,盖不能共同负责,而彼此相责,公心勇气,二者俱无”,只有坐看国事败坏,同归于尽。“吾人第一请求国民党向国民宣布,究竟能否自决党讧,究竟曰京曰粤,是否一党,能否合作?其能合作也,须公布今后必然实行之内政外交方针,其终不能合作也,则宜各布其有诚意有计划之政见,使国民听取之。”社评要求国民党“速自行恢复行政统一,一面开放党禁,允许全国智识分子对于建国救亡之大问题,公开讨论,除武力暴动者所必禁之外,任何主张,皆有发表自由”。(注:《闽变告一段落后之政局》,1934年1月11日《大公报》,“社评”。)
        10天后,国民党召开四届四中全会,汪精卫的演讲引起中外注意,他说今后外交方针,是修明内政,只有内政奋发有为,才能摆脱外交上的困境。《大公报》对此深有同感,发表社评说:“中国今后原则上应以致力生产建设为惟一目标。”如无“军政及一般行政彻底之节约与刷新,则生产建设,断不能发挥显著之成绩”。舆论界过去提出过,但政府不采纳,“在过去不能生效,因政府无力之故”,譬如裁兵,政府统治力不能遍及各军,而且常有内乱,任何整理计划,难以实现。“今则不然,盖民国以来,以最近情况,为最适于着手改革庶政之时机,因大局已定,政府已巩固”。“中国今后除外患之外,已不至因内乱而有土崩瓦解之虞”。社评认为这时的国民党政府假如善尽职责,可成为民国以来最有力的政府。出于对国民党政府这样的估计,社评提出国家今后的工作,就是“加紧地节约,加紧地建设”,裁兵减政,澄清吏治,提倡简单而有效率的行政组织。(注:《生产建设之前途》,1934年1月22日《大公报》,“社评”。)
        几天后,君达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批评中国的进步太少,建设不多,含蓄地指责南京政府领导经济建设不力,并呼吁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君达:《中国的进步》,1934年1月28日《大公报》。)接着,《大公报》要求政府赶快进行黄河下游的水利善后工程,认为这是四中全会救亡图存宣言应该做的“最低义”,如果“民众成鱼,广土变水,国家其将何以所托?”(注:《救灾治黄不容再缓》,1934年1月29日《大公报》,“社评”。)这段时间,《大公报》连续发表十多篇文章,制造舆论,推动经济建设。
        《大公报》对蒋介石亲自发动的新生活运动不以为然,认为它不适合“中国社会积弊太深”的国情。第一,它不适合老百姓,因为“乡民所最需者,应为求生运动”。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对象是“所谓中上流社会”,一般人民于礼义廉耻,亦少缺陷,最缺陷者是中上流社会。第二,该运动应从官吏做起,尤其是高级官吏。“欲人民易俗,必须先使官吏移风”。如果非作为运动,对官吏,尤其是高级官吏须具强迫性,原则上不应强迫一般人。第三,这个运动没有注重经济意义,中国的亟务是提高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对于面向中上流社会的新生活运动,应让这个阶层的人注重节约及使用国货。(注:《新生活运动成功之前提》,1934年3月10日《大公报》,“社评”。)
        1934年4月1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召开剿共会议,翌日《大公报》便发表社评《建设时机不可再失》,再次与蒋介石唱反调。《大公报》还看到1934年中国经济形势“异常衰落,商品入口急增,出口大跌,此阳历年关,各省市商工业,几乎无一不赔,商业闭门,动以千计”(注:《建设时机不可再失》,1934年4月2日《大公报》,“社评”。)。内地各县金融紧张,“尤为过去未闻”。中美的棉麦借款由5000万减为3000万,经济委员会建设经费减少,人们对于建设寄予的希望要成泡影,加之《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民气消沉,为有史以来所少见,揆诸甲午庚子两役以后之情形,殊不可同日而语”,国人有一种“由失望而至绝望,竟束手以待坐毙”的情绪。(注:《读蒋汪宣言》,1934年2月13日《大公报》,“社评”。)因此,它呼吁勿使建设的目标与进程中断。为激励受众,推动当局,它甚至说政府只要进行两种建设(即建立农业金融银行,维护农业;振兴全国交通事业,开发交通),就可使局面改观。“两事收功,百废自随之而举,无须强勉学苏俄五年计划,仿美国之复兴运动。”(注:《建设时机不可再失》,1934年4月2日《大公报》,“社评”。)这些呼吁促成了宋子文等国民党要员的西北之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