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1940年美英“驱逐舰换基地”协定的历史考察(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徐蓝 参加讨论

8月1日,"怀特委员会"的几名代表在白宫向罗斯福说明了他们关于驱逐舰换基地的想法:罗斯福可以用提供驱逐舰来交换英国的一项保证,即一旦德国入侵英伦成功,英国舰队将开往美国海域,或者以"马上取得英国在西半球属地上的海、空军基地"为交换条件。他们还促请罗斯福付诸行动而不必取得国会的认可(注:这些人又称"世纪派",他们主张直接进行干涉。参见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上册,353-354页;Robert A. Divine, RooseveltandW. W.Ⅱ, p.33。)。
    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在8月2日的内阁会议上正式同意与英国进行驱逐舰换基地的交易。但他明确指出,美国的驱逐舰将换取的是英国的两项保证:一是英国保证一旦德国打败英国,英国将把它的舰队开到新世界;二是保证美国能够用驱逐舰换取在一些英国的大西洋和加勒比岛屿上修建基地的权利。为了获得国会的同意,罗斯福通过怀特去争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的支持(注:HaroldL. Ickes, The Secret Diary of Harold L.Ickes,Vol.3,pp.292-293.)。 尽管威尔基拒绝做工作以要求国会中的共和党的支持,但同意不把驱逐舰的交易作为一个竞选问题(注:参见Robert A.Divine,Roosevelt and W.W.Ⅱ,pp.34-35。)。于是,美英之间关于驱逐舰换基地的谈判得以正式开始。
    根据美国要求英国做出的两项保证,整个谈判过程也循着这两个问题展开。
    从8月初到8月中旬,双方主要就英国舰队的归趋保证问题进行交涉,并确定驱逐舰换基地的原则。
    鉴于美国国会的反对态度,罗斯福认为在做出具体的交换安排之前,必须获得英国关于其舰队归趋问题的保证。8月3日罗斯福对洛西恩说:情况相当清楚,除非国会立法,没有办法出售这些驱逐舰。惟一可能使国会同意的方法是给国会以"蜜糖"(molasses),其形式是由当前的英国政府公开声明,如果战局发展不利于英国,那么英国的舰队或其残部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被交到德国人手中,而将离开英国水域,如果需要,则在海外继续为英帝国战斗。罗斯福认为公众舆论将对这样的声明会有好印象,尽管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种声明对现存英国政府的后继者不会具有约束力。8月4日赫尔和韦尔斯也对洛西恩说明,关于英国舰队归趋保证的宣布将是单方面的,英王陛下政府只需私下通知洛西恩他们愿意做出一个声明:"一旦舰队被迫从大不列颠撤退,而且一旦总统要求舰队去这样做的时候",英国舰队将继续为帝国战斗(注:E.L. 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1, pp. 365-366, 366.)。
    但是丘吉尔拒绝做出这种保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种保证是一种失败主义的表示,在不列颠之战已在激烈进行的时候,这种保证将对英国的士气造成负面影响。8月8日丘吉尔告诉洛西恩:即使对总统关于舰队归趋的要求只给以简单的保证也是极为困难的。如果英国被占领,对当前的政府来说,舰队的情况将如首相6月4日讲演中说明的那样,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声明将引发讨论并带来严重危险,这里和敌人都会认为我们已经考虑到英国的崩溃是一种可能事件(注:E. L. 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World War, Vol.1, p. 367.)。
    第二,英国担心美国的这个要求是企图获得英国的舰队。丘吉尔认为,8月4日赫尔和韦尔斯对洛西恩谈话的实际意思是:如果罗斯福要求英国的舰队,舰队就将被移交给美国(注:E. L. Woodward,BritishForeign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1, p. 366.), 这是英国绝对不能接受的。8月7日他在给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的备忘录中指出,我们决不可陷入这样的境地:让美国政府到时候可以这么说:"根据我们把驱逐舰给你们的时候达成的谅解或协议,我们认为现在已经到了你们把舰队开到大西洋这边来的时候了。"他强调英国应当拒绝发表任何那样的声明,把这项交易仅仅限于租借殖民地。(注: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下部·第3分册,601页。 )
    第三,除非美国成为英国的盟国,英国才能做出这种保证。丘吉尔在8月6日给哈里法克斯的备忘录中说,只有美国成为一个战争盟国,才能证明关于舰队的任何规定是有道理的。在当天发给洛西恩的电报中,丘吉尔再次说明:"除非美国实际上成为战争中的盟国,我们绝不把英国舰队的任何一部分分到大西洋对岸。"(注:E. L. 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1, p. 366;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下部·第3分册,603页。)另外,丘吉尔认为租借殖民地和给予50-60 艘旧驱逐舰相比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丘吉尔在8月8日拒绝就英国的舰队归趋问题向美国做出保证,只同意进行租借海军和空军基地设施的谈判,而且"即使在租借的形式上,显然也是让步越少越好"(注:E. L. 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 1, p.367.)。
    美英关于舰队归趋问题的交涉一时陷入僵局。但在此期间不列颠空战和大西洋海战都已达到了更为激烈的程度,美国的援助刻不容缓;而不断从国会传来的消息却极不乐观,威尔基在8月9日公开宣布拒绝就"具体的行政或立法建议,事先做出承诺和达成谅解",而消息灵通的观察家们则指出,国会同意政府采取驱逐舰换基地行动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根本就没有可能。这时,一些著名的法律学家说服了总统,使他相信总统可以不经国会同意而采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注: KennethS.Davis, FDR Into the Storm, 1937-1940, A History,NewYork, 1993, pp.608-609.)。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终于决定突破妨碍达成这一交易的法律和政治的束缚而采取行动。
    8月13日罗斯福致电丘吉尔,表示至少可能向英国提供50 艘驱逐舰、一些摩托鱼雷快艇和一些各种类型的飞机。对此美国将希望获得:1.来自首相的保证:如果大不列颠的水域不能让英国战舰立足,这些舰只不会被转让给德国人,而是被派往帝国的其他地区"以继续保卫帝国";而且罗斯福只要求首相重复6月4日声明的方法即可。2.英美之间达成协定:一旦一个非美洲国家进攻美洲西半球,美国能够使用纽芬兰、巴拿马、牙买加、圣卢西亚、特立尼达、英属圭亚那作为海军和空军基地,并且让美国立即获得并为了训练和使用目的而利用这些地区的基地,这些必要的土地将以购买或以租期99年的租借形式获得(注:WarrenF.Kimbaleed. , Churchill& Roosevelt, The CompleteCorrespondence, Vol. 1: AllianceEmerging, October 1933-Novenber 194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58-59.)。
    8月15日丘吉尔根据战时内阁的决议向罗斯福发出回电, 表示接受总统提出的两点要求:"关于就英国舰队提出保证的问题,我当然准备向你重申我6月4日在议会的讲话。我们要用舰队战斗到底,我们谁也无意用舰队的投降或凿沉去购买和平……关于海、空军基地问题,我欣然同意你提出的租借99年的办法,对我们来说,这比采取购买的办法更容易接受。"(注:Warren F.Kimball ed., Churchill& Roosevelt,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Vol.1,p.60.)
    罗斯福对丘吉尔的回电相当满意。为了平息舆论的猜测并防止政治上的反对,他在8月16 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关于为了保卫西半球,特别是巴拿马运河的安全而获得海、空军基地的问题,美国政府正在与大英帝国政府进行磋商";美国将给予英国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不过他还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他还强调指出,关于空军基地的谈判与驱逐舰问题没有任何关系(注:BDFA,Part.Ⅲ,Series.C,Vol.1,pp.199-200.)。
    但是无论罗斯福如何掩饰,美英关于驱逐舰换基地的原则已经敲定,而英国舰队的归趋保证问题也基本解决。于是从8月中旬开始, 两国进入了战舰换基地的具体谈判之中。然而双方都发现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分歧。
    出于国内政治因素的考虑,美国坚持在驱逐舰和基地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而且要用政府之间交换外交信件的形式达成这一协定。 8月19日,韦尔斯对洛西恩说,如果交换由洛西恩和赫尔签字的信件,所有关于驱逐舰和其他物资的困难将会迎刃而解。这个办法是必须的,因为在法律上罗斯福不可能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下派出这些驱逐舰,除非有明确的交换补偿,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需要海军作战部长确定这些驱逐舰对于美国的国家防御来说是不需要的(注:E. L. 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1, p. 370.)。
    然而,同样是由于国内政治的原因,丘吉尔却不愿意以"交易"的方式来完成驱逐舰与基地的实际交换。他担心把这些有多年历史的领土的任何部分租借出去,而且是通过一场纯粹的用这些领土换取50艘驱逐舰的交易来完成,肯定会在议会、政府和舆论中引起激烈的反对。因此他希望将这些基地的租借作为英国自愿赠与美国的礼物(注:关于丘吉尔的这些想法,参见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 卷·下部·第3分册,605-609页; E. L. Woodward, BritishForeign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Vol.1,pp.372-374.)。
    但是美国坚持"交换条件"。8月22日韦尔斯对洛西恩说, 罗斯福认为交换信件仍然是处理此事的惟一办法,并再次提到需要给国会"蜜糖"。韦尔斯强调,由于总统在宪法上所处的地位,他"绝不可能"把这些驱逐舰当做出于自愿的礼物送来,而只能把它们当做给英国的"交换条件"(注:E. L. 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in theSecondWorld War, Vol.1, p. 375.)。第二天, 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第一次为这一交易进行辩护,他对一个对手说,用50艘"陈旧不堪"的驱逐舰换取对国防如此重要的基地,"是你我一生中能为国家做到的最漂亮的事情"(注: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上册,356-357页。)。25日洛西恩与罗斯福和赫尔继续讨论这一问题,罗斯福和赫尔仍坚持认为在洛西恩和赫尔之间交换信件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程序方式;罗斯福还认为,如果没有某些比英王陛下政府打算使美国可以获得空军和海军设施而做出的"空洞的声明"(baredeclaration)更具体的东西的话,国会将会提出反对(注: E.L.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1, p. 378.)。
    与此同时,英国面临的战争形势又趋紧张。德国在8月24 日对不列颠发动了第二次大空袭;英国自己新造的大批军舰尚未下水,而它在大西洋西北航道上损失的舰只有增无减;墨索里尼又在希腊制造新的威胁……这一切迫使英国对美国的要求做出让步。8月27日, 丘吉尔把安提瓜列在了转让给美国的基地设施之中,并实际同意按照美国的"交换方式"解决问题。当天赫尔又代表总统提出了比较缓和的新建议:这些设施的一部分将作为英国自愿赠与美国的礼物,而剩下的则作为驱逐舰的交换;将英国海军的前途问题与交换信件分开处理。这些建议照顾了丘吉尔和大英帝国的面子,英国内阁最终予以同意(注:E. L. Woodward,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1, p. 379.)。
    8月29日, 赫尔向洛西恩发出了关于英国首相保证舰队归趋问题的外交备忘录:"据悉,大不列颠首相曾于1940年6月4日正式向议会宣称,在这场由大不列颠和大英帝国殖民地参加的战争中,如果英国战舰不能守住英伦诸岛周围的水域,英国舰队决不投降或自行凿沉,而将开往海外,保卫帝国的其他地方。美国政府郑重询问,上述声明是否代表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
    9月2日,在获得丘吉尔的指示后,洛西恩也以外交备忘录的形式给予回答。该备忘录在重复了赫尔的上述询问后说:"英国大使受首相指示通知国务卿先生,这个声明当然代表了英王陛下政府的既定政策。不过丘吉尔先生必须说明,这些假设的意外事情,似乎更可能落到德国舰队或其残余舰只的头上, 而不会落到我们舰队的头上。 "(注:BDFA,Part Ⅲ,Series C,Vol.1,pp.207,210.关于丘吉尔对洛西恩的指示, 见E. L.Woodward,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Vol.1,pp.379-380。)
    当天晚上洛西恩与赫尔又以互相交换外交信件的形式达成了驱逐舰换基地的协定。
    洛西恩给赫尔的信件中声明:
    ……英王陛下政府自愿地和不计报偿地向美国政府保证,为了立即建立和使用海军和空军的基地与设施,租借位于纽芬兰的阿瓦朗半岛和南海岸的,位于百慕大群岛东海岸的,以及大海湾的基地和设施,以便进入该地,采取军事行动和保卫该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