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私营出版事业发达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江南汇集了全国主要的私家藏书和私人藏 书家,因而不仅拥有丰富的书籍资源,同时也拥有众多的书籍爱好者。清人孙从添说:“大 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常熟)、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注:孙从添:《藏书纪要》。)。其 中常熟毛氏汲古阁最为人羡称。毛晋以高价大量求购各种善本书籍,积书多达84 000册。为 了与天下人分享这些资源,毛晋不惜耗费重金,在家设立“印书作”,大量刻印书籍。据其 子毛扆回忆,到毛晋过世之前,其家所藏书板已超过10万片。虽然毛晋并未求牟利,但是 在他殁后,毛扆说“其板归叔兄,今质于他所”(注:毛扆:《春渚纪闻》跋题(收于叶德辉:《书林清话》)。)。这些书板被典押出去之后最终归宿不 明 ,但是最大的可能是被用于商业化印刷,因为象毛晋那样有钱而又甘愿为古籍传播贡献出一 切的人士,终归是很少的。许多家有藏书的文人,即使自己无力刻书牟利,也往往与书商联 手。例如冯梦龙(吴县人)在其编辑的《绣像古今小说》的序中说:“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 ,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序 中则说:“肆中人见其(冯氏所编小说)行世颇捷,意余当别有秘本图书而衡之,……因取古 今来……可新听佐诙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即《初刻拍案惊奇》),交书贾刊出。 早在明代中期,江南私营出版印刷业就已有颇大发展。从明人彩绘的《南都繁会图》卷可 看出南京市面繁荣的情况,有“刻字”、“镌碑”等市招。胡应麟说:“凡金陵书肆多在三 山街,及太学前”(注:《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所以有的书坊就写上“三山街书林”或“三山书坊”等字样。张秀民 根据诸家目录及原本牌子,考得有57家,稍少于建阳而多于北京。南京书坊以唐姓十二家为 最多,次为周姓八家(注:张秀民:《明代南京的印书》。)。乾嘉时的南京有私营书坊二十余家,“大半皆江右人。虽通行坊本 ,然琳琅满架,亦殊可观”(注:《白下琐言》卷2。);“雕引书板,海内资之,粗者多而精者亦不乏”(注:嘉庆《江宁府志》卷11《物产》。)。苏州书 坊更多。在明代苏州府附郭县--吴县与长洲县,据张秀民整理的资料,已知的书坊就有37 家,而且几乎都集中在阊门一带(注: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第369-372页。)。康熙十年出版印刷业主成立了同业公会崇德公所(注:《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72-73页。)。道 光时苏州印刷品“贸易四方”(注:道光二十五年《吴县禁书坊印手把持行市碑》(收于苏州历史博物馆编:《明清苏州工商 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7页)。),同时更发生了严重的劳资纠纷,不得不告官解决(注:道光二十五年《吴县禁书坊印手把持行市碑》。)。 二、印刷技术的进步 明清江南出版印刷业出现了重要的技术进步。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活字印刷的推广,其次 是彩色印刷技术的出现与改进。 活字印刷术未见用于明代江南官营出版印刷业中,因此可以说是私营出版印刷业中特有的 现 象。这一现象大约出现于明代中期,主要是用木活字板。胡应麟说:“活板始宋毕升,以药 泥为之,今无以药泥为之者,惟用木称活字云”。魏崧说:“活板始于宋,……明则用木刻 ”,龚显曾则说:“明人用木活字板刷书,风乃大盛”(注:参阅张秀民:《元明两代的木活字》。)。活字印刷比雕板印刷效率高,费 用低,明代嘉定徐兆稷借得活板,印了其父徐学谟的《世庙识余录》。兆稷在序(牌子)中说 :“是书成凡十余年,以贫不任梓,仅假活板,印得百部,聊备家藏”(注:徐学谟初名学诗,约卒于万历初,年七十三。曾做过礼部尚书。全书26卷,记载了明世 宗嘉靖一朝的掌故,富有史料价值,约印于万历初期。兆稷字孺毅,是学谟的次子,国子生 ,以诗文名。)。由此可见活字印 刷确实比雕板印刷便宜。活字印刷的这种优越性已为江南出版界人士所熟知。著名的出版家 华珵就是一例。他虽然以木板雕印宋人左圭编的丛书《百川学海》而闻名,但也积极追求 活字印刷,“逾七十,而好学过于弁髦,又制活字板,择其切于学者亟翻印以利众,此集之 所以易成也。自沈梦溪《笔谈》述活板法,近时三吴好事者盛为之;然印有当否,则其益有 浅深”(注:祝允明(枝山):《渭南文集跋》。)。祝氏认为华珵利用活字板,所以出书很快,而选印的宋著名诗人陆放翁的《渭 南文集》《剑南续稿》等,也是深有益于人的。康熙《无锡县志》卷二十二也说:华珵“又多聚书,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矣”。这充分说明活字板的优 越性(注:参阅张秀民:《明代的铜活字》。)。 明代江南私人藏有活字板者不少。例如南京国子监生胡旻有“活字印”,正德十三年(151 8 年)曾有人借它摹印《庄于鬳斋口义》。万历时南京拔贡李登用家藏“合字”印其自己的 著作《冶城真寓存稿》数百本,以赠送朋友。所谓“合字”或“活字印”,即为活板字。民 间书院有活字板也起于明代。常熟人钱梦玉,曾以东湖书院活字印行其师薛方山中会魁的三 试卷(注:《戒庵漫笔》卷八。薛应旂字方山,武进人,嘉靖甲午科举人,翌年联捷成进士,以 八股文名于世。唐顺之尝自谓他的时文得之于薛方山。)。明代江南木活字流行的范围,除上面提到的南京、嘉定、常熟等地外,还有苏州、 杭州等地,而以苏州一带为较盛(注:参阅上引张秀民:《元明两代的木活字》。具体例子如弘治十七年(1504年),苏州刊有 《文心雕龙》,长洲县韩氏有《曹子建集》10卷。丽泽堂印《壁水群英待问会元》90卷,隆 庆三年(1569年)海虞黄美中校印王世贞《凤洲笔记》24卷。明季魏显国纂《史书大全》520 卷,刊于杭州,印有百部。)。 除了木活字,还有铅活字和铜活字。我国创用铅活字,首见于明代常州。可惜明代常州铅 印本没有传下未。使用铜活字印书比铅活字普遍。明代中期南京张氏就使用铜活字印书,其 印本流传下来者有《开元天宝遗事》一种。常州也有铜板,称“常州铜板”,当时颇为有名 ,但未见流传下来,今日可知者,只有嘉靖间开州人藏书家晁瑮见过《杜氏通典纂要》、 《艺文类聚》两种(注: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在苏州,明代有金兰馆、五云溪馆、五川精舍、吴郡孙凤等各家印书 ,过去藏书家著录,均作为铜字印本。常熟周堂曾用福建书商游榕、饶世仁的铜字排印《太 平御览》一百余部。以上诸家多在今苏州一带,正如祝允明所说的“近时三吴好事者”。明 唐锦《梦余录》谓“近时大家多镌活字铜印,颇便于用”。铜字印刷方便,已为一般人所公 认了(注:参阅张秀民:《明代的铜活字》。)。最有名的铜活字使用者,是无锡出版家华燧与安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