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宗教书籍 宗教书籍的印刷在江南有一定规模,例如上述藏板于大报恩寺的《南藏》,后来一直在使 用。郑和曾利用该刻板先后印造10部,而到了万历时代,更“广为印行”,每年约印20藏。 外地来南京请经的和尚,可在印经铺内住宿,每印一部,须付报恩寺板头钱二十两,该寺靠 这副经板,每年可得到几百两银子的收入(注:张秀民:《明代江南的印书》。)。明代后期南京来宾楼姜家似为专印大藏经的经 坊。此外,万历初西方传教士在南京建立大主教,江西人周用印书为生,在南京开设书铺, 被诱劝入教,在教堂内翻印经卷;曾被官府逮捕。南京教堂重刻了利氏《交友论》(1699年) 、 《畴人十篇》(1609年)。利氏《万国舆图》(又名《山海舆地全图》),也有吴中南京翻刻本 (1600年)。不过,宗教书籍的印行受到种种限制,出版数量不会很大,特别是在清代更是如 此。 (六)年画、日历、迷信用品 年画、日历、迷信用品等印刷物,出版数量也不小。清康熙以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 已名扬海内,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并列为南北三大民间年画流派。乾隆时, 苏州阊门外山塘街和阊门内桃花坞有画铺多家,制品远销江、浙、皖、赣、鄂、鲁、豫及东 北,甚至日本。桃花坞年画主要面向中下层社会,作品题材广泛,为一般民众喜闻乐见,印 刷量当不少。与此同时,还涌现了一批著名画铺与画师(注:段本洛、张福圻:《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6年,第92页。),大概是面向上层社会的。日历印 刷,亦以清代中叶苏州为最盛。“阊、晋一带,书坊悬卖,有官版。私版之别。官版例由理 问厅署刊行;所谓私版,民间依样梓行印成,仍由理问厅署钤印,然后出售”。这种历本也 常常由城乡里正地保强行摊派人民购买,他们于腊月间“以新历逐户分送,人家必酬以钱文 ,加市价而倍之,号‘送历本’”(注:《清嘉录》卷12《送历本》。)。如此“逐户分送”,其发行量自然甚大,非一般书籍 所能及。苏州玄妙观,亦于元旦“设色印版画片,……乡人争买芒神春牛”。由于“乡村人 家,新年贴春牛图于壁,以观四时节序,借以代时宪书,取其便览”(注:《吴门岁华纪丽》卷1《城内新年节景》、《春牛图》。),因此印刷数量肯定 不少。迷信用品的印刷量也很可观。康熙时无锡锡山印制的门神极为有名,“天下以锡山所 出为最,丹青人物极上。自京师以下,贩鬻无远不暨”(注:康熙《无锡县志》卷10《土产》。)。乾嘉时的苏州,腊月间各纸马香 烛铺也“预印路头财马”以售之(注:《清嘉录》卷12《年市》。)。黎里镇上则“有印神佛纸马者,用油纸雕穿为范,以苏 墨汁刷印,谓之‘榻马’。其精者用笔勾清,饰以金采”(注:嘉庆《黎里志》卷4《风俗》。)。此类印刷品之盛行,当时的小 说 中说得更加透彻。清代江南小说《山水情》第六回中,讲到有两位苏州郊外的尼姑,商量说 :“我这里施主少,斋粮淡薄,昨夜困在床上思想,不若印些佛图出去,沿村一派,做各西 资会儿,收些钱、线、米,麦之类,混帐混帐”。“主意定了,停过一日,买了纸张,印就 无数佛图,出去沿村派过”。可见这类印刷品的销售,一直深入到乡村人家,城市中就不用 说了。此外,明清江南民间盛行斗纸牌,纸牌印制也应运而生。雍正时,镇洋人钱三即因印 售纸牌而获罪(注:乾隆《镇洋悬志》卷14《逸事》。)。 最后,我们要强调明清江南民间出版印刷业的主要特点,即高度的商业化。 首先,明清江南民间出版印刷业既然完全以牟利为目的,故往往急于求成,刻工多不精。 谢肇淛指出在万历时情况已如此,“大凡书刻,急于射利者,必不能精,盖不能捐重价故 耳”。因此之故,刻书滥恶,而“近来吴兴。金陵骎骎蹈此病矣”(注:《五杂俎》卷13《事部一》。)。田汝成则说:“杭 人作事苟且,重利而轻名。但顾眼底,百工皆然,而刻书尤甚”(注:《西湖游览志余》卷25。)。湖州凌氏是有名的出版 商,所刻经史子集之书,“急于成书射利,又悭倩人编摩其间,亥豕相望,何怪其然”(注:《五杂俎》卷13《事部一》。)。 以往史家往往对此予以恶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出版印刷业商业化的表现。 其次,明清江南书坊主为了牟利,使用各种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多、快 、省地出版能够赚钱的畅销书。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明代无锡华氏是一例子。华珵用铜 活字版翻印秘笈,“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注:康熙《常州府志》卷25《人物》。)。明季“京师之变 未及两月,即有卖剿闯小说一部,备言京师失陷,先帝将国母及公主俱手刃,然后出后斋门 自缢于煤山”(注:《历年记》上。)。江南书坊刊行小说之快,实在惊人。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清代苏州书贾 鉴于江南劳动力价格较高,在本地刻书不够划算,于是“往往携书入粤,售于坊肆,得值就 (顺德县)马岗刻所欲刻之板。板成未下墨刷印,即携旋江南,以江纸印装分售,见者以为苏 板矣”(注:咸丰《顺德县志》卷3。)。商业化的出版印刷业还拥有一些通俗文艺作品的作者为其创作,其中最有名的当 然就是冯梦龙。时人张无咎在《平妖传》序中称冯氏“著作满人间,小说其一斑”。可见他 的文名通过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而举国皆知。更令人叫绝的,是书商为了赚钱而雇佣落魄文 人编写畅销书。“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光武)、蔡伯喈( 邕)、杨六使(文广)……等事甚多,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痴呆女妇,尤所酷 好”(注:《水东日记》卷8。)。甚至有公然伪托当代名人之作,以“取悦里耳”者。当时人云:“比年盛行温陵李 贽书,则有梁溪人叶阳开名画者,刻画摹仿,次第勒成,托于温陵之名以行。……数年前温 陵事败,当路令毁其籍,吴中锓藏书版并废。近年复大行,于是有李宏父批点《水浒传》、 《三国志》、《西游记》、《红拂》、《明珠》、《玉合》数种传奇及《皇明英烈》,并出 叶笔,何关于李!”“坊刻《大唐西域记》,后乃杂三宝太监下西洋事,令玄奘绝倒地下矣 ”。此外还伪造《琅环记》、《缉柳编》、《女红余志》、《黑旋风录》、《顾氏诗史》等 多种。不仅坊刻如此,官刻亦倚此规利。“近吴中官刻几汗牛,滥用责人千金,以冯观察诸 公言之,并是伪托者”。这些伪书畅销外地,有远销至太原者(注:《戏暇》卷3《赝籍》。)。由于商业化的出版印刷业 在江南发展迅速,引起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书商绞尽脑汁以求牟利,以致盗版猖撅。 冯梦龙说:“吴中镂书多利,而甚苦翻刻”(注:冯梦龙:《智囊全集》,第569页。)。袁宏道则说:“往见牟利之人,原板未行, 翻刻踵布”(注:袁逸:《明后期我国私人刻书业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活跃与表现》,刊于《浙江学刊 》1989年第3期。)。具体的例子如万历时杭州书商刻印《月露音》,于书后加盖朱印,称“ 如有翻刻,千里究治”;崇帧时南京书商在其出版的《道元一气》书前也附有告白:“倘有 无知利徒,影射翻刻,誓必闻之当道,借彼公案,了我因缘”(注:袁逸:《明后期我国私人刻书业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活跃与表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清楚地 表明商业化出版印刷业中竞争的激烈。这些行径,虽然为今日产权法所不容,但也表明了明 清江南的民间出版印刷业是一种完全以牟利为目的、面向大众的工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