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经济史研究》 李伯重 参加讨论

    四、出版印刷业的“外向化”
        所谓外向化,是我在一部在海外出版的拙作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名词(注:原文为externalization.见拙作:《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 8 50》,Macmillan Press(England)and St.Martin’s Co.(USA),1998。),意思是一个地区工 农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以及肥料、燃料、材料等)要依赖外地供应源,而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则要依赖外地市场。这种外向化表现了较高水平的商业化,因此一个产业部门的外向化水平 的高低也更充分地体现了该部门生产的商业化水平的高低。而就是在明清时期,江南出版印 刷业的外向化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一)原料输入
        出版印刷业的主要原料是纸张。虽然江南造纸业在明清时期颇有发展,但是由于需求增长 更快,因此仍然不得不从外地输入纸张。对于江南纸张的输入情况,吴承明、范金民已有颇 多研究(注: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416-417页。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 的 发展》,第89-90页。),兹亦主要依据他们的研究进行归纳。
        明清江南从外地输入的纸张,来源地颇广,名目也颇多(注:例如清代前中期通过浒墅关输入江南的外地纸张中,仅有名者就有光古、灰屏、黄倘、 连史、元连、白鹿、毛长、对方、毛边、江连、黄表、桑皮、碑色、东坦等(见道光《浒墅 关志》卷五《小贩则例》)。)。但是从大宗贸易来看,明清江 南输入纸张的主要来源地是皖南、浙东、江西与福建。其中特别是江西和福建,地位更为重 要 。
        皖南的宣纸是著名的名纸,明清徽商、宁国商人将宣纸贩运到江南的记载颇见于史籍。此 外也有皖南池州商人将纸运销江南的记载(注:康熙《池州府志》卷3《物产》。)。乾隆三十五年徽商在苏州修建徽郡会馆,皮纸 帮是三个发起商帮之一,可见其生意不小。浙东的常山县所产纸也颇为有名,“凡江南、河 南等处赃罚(用纸)及湖广、福建大派官纸,俱来本县买纳”(注:光绪《浙江通志》卷106《物产六》。)。
        江西向江南输出纸张的规模比皖南更大。明代松江名笺潭笺(谈笺),就是以江西荆川连纸 加工而成的(注:项元忭:《蕉窗九录》。)。浮梁的楮皮纸、南昌府的奉新火纸、瑞州府的新昌火纸与表心纸,高安县的 青纸等,也运销江南。嘉庆元年江西旅苏各行业商人在苏州共同捐资重修江西会馆,其中就 有 南昌府纸货众商(捐银700两)、山塘花笺纸众商(捐银300两)、德兴县纸货众商(捐银75两)、 桐城县纸商(捐银80两),在捐款的11个行业的12个商帮中,纸业商帮就占了4个,捐款总数( 共计1 155两)也仅次于麻货众帮(1 200两)(注:《重建江西万寿宫会馆碑记》,转引自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223页。)。清代中期南京状元境的书坊20余家,“大 半皆江右人”(注:《白下琐言》卷2。),其纸张供应自然也主要来自江西。
        福建在明清时期一直是江南主要的纸张供应者之一。三藩之乱时,福建纸输出受到影响, 于是江南纸价骤涨,乱平后方逐渐平落(注:《阅世编》卷7《食货六》。),可见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初期福建纸之输入对江南 纸张供应已有重大影响。康熙六年,旅苏的汀州上杭六串纸帮在苏州成立了汀州籍纸商会馆 --汀州会馆。直至道光时,福建永安纸商仍活跃于福建与江南之间(注:道光《永安县续志》卷9《风俗志·商贾》。)。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由于江南工业对纸张的依赖日甚,为保证纸张供应,江南出版商还到 江 西、福建等纸产地去专门订购或包买纸张(即“压槽”)。明代后期江南著名出版商常熟毛 氏汲吉阁刻书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注:例如汲古阁刻书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见《书林清话》卷7。)。福建著名的建阳竹纸(建阳扣),自康熙以来 ,被“吴中书坊每岁以值压槽,禁不外用,故闽人不得建阳扣”(注:郭怕苍:《闽产录异》卷1。)。
        (二)产品输出
        江南出版印刷业的产品不仅畅销本地,而且还大量运售外地。明末毛晋所刻之书,“至滇 南官长万里遣币以购毛氏书”,故有“毛氏之书走天下”之说(注:叶德辉:《书林清话》卷7《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二。)。不过比起通俗文艺作品及 时文选本等畅销书籍来,汲古阁所刻之书的销路又差多了。到了清代,江南出版的畅销书的 输出,成了一项重要的生意。反映乾隆时代山东民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其第三十三回 说:“这穷书生有什么治生的方法?只有一个书铺好开。拿上几两本钱,搭上一个在行的好 人夥伴,自己亲身子到苏杭买了书,附在船上。……沿途又不怕横征税钱,到了淮上,又不 怕那钞关主事拿去拦腰截断了平分,却不是一股极好生意?……至于什么缎铺、布铺、紬铺 、当铺,不要说没这许多本钱,即使有了本钱,赚来的利息还不够为官府赔垫”。《儒林外 史》第十八回中,书坊文瀚楼主人雇不第举子匡超人批点一部考卷,说:“我如今扣著日子 ,好发与山东、河南客人带回去卖。若出的迟,山东、河南客人起了身就误了”。第二十回 中匡超人对人说:他选点的时文,“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 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著买,只愁买不到手”。
        除了国内各地外,江南书籍还大量输往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邻国,其数量也相当可 观。特别是日本,已成为江南书籍的重要市场。在此方面,除了吴枫、山脇悌二郎等的 研究外(注:参阅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253-254页;山脇悌二郎: 《长崎の唐人贸易》,吉川弘文馆(东京)1964年版,第245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大庭修的研究。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18世纪初期江南向日 本的书籍输出规模颇为惊人。例如1711年(日本正德元年)到达长崎的中国商船共54艘,其中 有6艘载有书籍,各船载书数量为:15号南京船--93箱,51号南京船-40箱,25号南京船 -1箱,19号宁波船-4箱,37号宁波船-1箱,10号宁波船-2部。次年到达长崎的中国船中 ,载书船的数量略有增加,其中40号南京船载书82箱,57号南京船载67箱。有意思的是,在 此时期到达长崎的载书船基本上是南京船与宁波船,福州船不见有载书之例,而广东船载书 也只是例外情况。在南京船与宁波船中,宁波船载书数量很少,多则数箱,少则数部,因此 大量运载书籍到日本的基本上是南京船。日本当局鼓励中国书籍进口,1691年(日本元禄四 年)曾向长崎的“唐船头”(中国商船船长)发出求购中国书籍的命令,“若明年出船渡海, 应载来书籍等物”。1709年(日本宝永六年)还具体指定了购书内容。因此尽管清代政府有时 对中国书籍输出日本有限制,但是输日书籍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例如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在 前述正德元年到达长崎的21艘南京船和14艘宁波船中,载有书籍的船只总共是6艘(南京、宁 波船各3艘);而到文化元年(1807年),进入长崎港的11艘船中就有10艘载有书籍(注:大庭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第61、62页。)。从上述 51号船所载书籍目录未看(注:该船运到长崎的书籍共40箱,86种,1 100余册。见前引大庭修书,第68-70页。),南京船运载到日本的书籍,主要为经学、文学、历史、医学, 本草等书籍(其中以文学类尤多),与江南流行的书籍无大差别。这些书籍都是在江南(特别 是南京、苏州、杭州)印刷出版的。大庭修认为从航行天数计算,从南京到北京的航程与从 南京到长崎的航程大致相等,由此而言长崎在获得江南书籍方面的便利堪与北京匹敌(注:大庭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第62页。)。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清江南出版印刷业所需要的纸张,越来越严重地 依赖输入,而所生产的书籍则越来越多地销往外地。因此江南的出版印刷业的外向化水平也 日益提高,日益成为一个“两头在外”的产业部门。这一点,也有力地证明了明清江南出版 印刷业商业化水平的提高。
        以上四个变化,表明江南的民间出版印刷业在明清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到了清代中期,已 不再是一个生产能力狭小、仅只为官府和上层社会服务的行业,而变成了一个按照近代以前 的标准来看是非常商业化的产业部门。由于出版印刷业的特殊功能,因此上述变化,不仅对 于我们正确认识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而且对于我们深入探讨明清江南的社会生活与大 众文化的变化,都是十分重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