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经济史研究》 李伯重 参加讨论

    华燧(1439-1513年),华珵之侄,字文辉,号会通,“少于经史多涉猎,中岁好校阅异同 , 辄为辨证,手录成帙。……既乃范铜板锡字,凡奇书艰得者,悉订正以行,曰:‘吾能会而 通之矣’”(注:华渚:《勾吴华氏本书》卷1《华燧传》,转引自张秀民:《明代的铜活字》。);“既而为铜字板以继之,曰‘吾能会而通矣’,乃名其所曰‘会通馆’。… …君有田若干顷,称本富,后以劬书故,家少落,而君漠如也(注:邵宝:《容春堂集·会通君传》,转引自张秀民:《明代的铜活字》。)”。他自己说:“始燧之 为是板也,以私便手录之烦,今以公行大下”,又说:“燧生当文明之运,而活字铜板乐天 之成”(注:华燧:《宋诸臣奏议序》,《容斋随笔序》,转引自张秀民:《明代的铜活字》。)。当时有人打算把《宋诸臣奏议》重新刻板,而怕费用浩大,就请“会通馆活字铜 板印正,以广其传”,在弘治三年(1490年)印成50册。这次因为试印性质,对于金属活字不 易受中国墨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所以墨色不好,模糊邋遏,沾手便黑,有的字只印出一 半,排的参差不齐。因为只有一副活字,因此正文和小注,不分大小,每行双排,看起来正 文像小注。又校勘不精,脱文误字,每卷都有,印刷质量不高,但恰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 金属活字印本。过了两年,他又印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这部书用小字印的称“华家小 铜板”,用大字印的称“大铜板”。后来他又陆续印行卷帙浩繁的《百川学海》、宋潘自牧 的 《记纂渊海》、谢维新的《古今合壁事类前集》等。他自己的著作《九经韵览》、《十六史 节要》也用铜板印行。正德元年(1506年)又印了《君臣政要》与《文苑英华辨征》等。他印 的书,版心下方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字样,多为白纸大本,有的纸张拼接印刷,或直接 ,或横接,粘成一页。会通馆印书可考者约15种,除《毛诗白文》为木刻外,余均为活字铜 板。其中《宋诸臣奏议》、《锦绣万花谷》、《容斋五笔》、《文苑英华纂要》、《百川学 海》、《音释春秋》,《九经韵览》、《古今合壁事类前集》等八种,出版均在弘治十三年 (1500年)以前,相当于欧洲15世纪的“摇蓝本”,在印刷史上显得特别珍贵。过去外国学者 称宋版书为“中国的摇篮本”,其实宋本为木刻,与欧洲金属活字摇篮本,有本质上的不同 。中国印本书有此资格者,也只有上述华隧印的8种而已。
        华燧的亲侄华坚也印书。华坚字允刚,事迹不详,其所印书多有“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 字铜板印行”牌子,或刊语,又有“锡山”两字圆印及“兰雪堂华坚活字铜板印”篆文小印 。兰雪堂印有唐人类书《艺文类聚》及汉蔡邕的《蔡中郎集》、唐白居易的《白氏文集》、 元稹的《元氏长庆集》等。《艺文类聚》有华坚的儿子华镜正德十年写的后序。虽然《蔡中 郎集》据说“前后错杂,至不可句读”,但近代藏书家对兰雪堂印本还是颇有好评。各书因 为一行内排印两行,被称为“兰雪堂双行本”。兰雪堂本多注明活字铜板字样。此外还有被 称为“华家铜板”而不知何家所印者,有《史鉴》、《盐铁论》两书。无锡华家铜活字印书 多,出版快,虽因校勘不精,为世诟病,而在创用铜活字方面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与华家同样著名的,又有无锡安氏。安氏家族主要人物安国(1481-1534年),字民泰,自 号“桂坡”。他以布衣起家,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人,号称“安百万”。他喜欢购买古书名 画,以至充栋,曾说“积金诲愚,积书诲明”,并“铸活字铜板,印诸秘书,以广其传”(注:《胶山安黄氏宗谱》,转引自张秀民:《明代的铜活字》。) 。其印书多在嘉靖初年,只有河北《东光县志》印于正德十六年(1621年)。东光人廖纪在南 京做吏部尚书时,听说安国家有活字铜板,就托他印自己所修的《东光县志》。这部正德《 东光县志》,可以说是我国惟一用铜活字印的方志,可惜早已失传了。嘉靖十年(1531年)俞 泰跋安国所刻《初学记》,说他“经、史、子、集,活字印行,以惠后学,二十年来无虑数 千卷”。安氏印书虽较华氏诸家略晚,而比欧洲印刷术第一次传入新大陆的墨西哥(1539年) 及俄国的莫斯科(1563年)还是要早些。安氏活字印的板心上方每页有“锡山安氏馆”五字, 而木刻本《初学记》则注“安桂坡馆”四字。《初学记》、《颜鲁公艾集》,除铜字印外, 又均有刻本。此外用活字印的又有《魏鹤山集》、《石田诗选》等。清钱谦益《春秋繁露》 跋说:“金陵本伪舛,得锡山安氏活字本校改数百字”。可知他印的还是比较认真。他的出 版品用白纸或黄纸,有的印张也是拼接而成,这是明代流行的用纸节约的风气。装订方面用 当时盛行的包背装,外皮蓝纸,有印好贴上的书签,这是仿照南宋的旧法。安氏印的《鹤山 大垒集》每页边框外有大字“宙七十二”、“洪七十二”、“独七十四”等千字文编号,因 全书共109卷,印张较多,虽每卷已有页码,为便于折叠装订,故又用这些字号。此与西洋 印本有时有纸上装订用的折叠号码相类似,在我国印本书中殊为罕见(注:以上参阅张秀民:《明代的铜活字》。)。
        到了清代,使用活字板印书更为普遍。袁栋说:“印板之盛,莫盛于今矣。吾苏特工,其 江宁本多不工。……今用木刻字,设一格于桌,取活字配定,印出则搅和之,复配他页。大 略生字少刻,而熟字多刻,以便配用”。江南人赵翼说:“今世刻工有活板法,亦起于宋时 ,……但宋时犹用泥刻字,今则用木刻,尤为适用耳”。木活字印书成为时尚,直到清末仍 然通用。而木活字也成为一种动产,不仅可以借用,而且可以典当、出卖、馈赠。这些活字 或为书坊所有,或为谱匠所有,皆以盈利为目的(注:张秀民:《清代的木活字》。)。
        清代江南官府也使用活字印书,如吴门节署本等,但不多。民间使用则十分广泛,有名者 如苏州徐氏灵芬阁、岞萼山房,南京倦游阁、宜春阁,嘉兴王氏信芳阁,常州谢氏瑞云堂 等。藏书家和名人私人印书使用木活字者也不少,如嘉庆时常熟张金吾从无锡得到十万余枚 活字,排印自己的著作《爱日精庐藏书志》,又印行《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用了16 个月时间,印成120册(注:张秀民:《清代的木活字》。)。除了书籍之外,木活字还普遍用于印刷宗谱,因此清代十分之六 七的家谱都用木字排印。常州、无锡印工在清代最负盛名,以致有四川人把宗谱稿本寄到常 州排印。安徽人更将省立的官书局--曲水书局,设立在常州龙城书院(注:张秀民:《清代的木活字》。)。
        清代铜活字板印书也还有。如常州活板仍颇享盛名,咸丰八年(1858年)徐隆兴等九修《毗 陵徐氏宗谱》30册,即为铜字印本。咸丰二年吴钟骏在杭州任上,借用当地的“聚珍铜板” 印行其外祖父所著《妙香阁文稿》等。更为有名的是吹藜阁铜字板。其印本有《文苑英华律 赋选》,在书名页与目录下方及卷四终末行,均有“吹藜阁同板”五字(注:“同板”即“铜板”的简写(明人又省作“仝板”)。),卷端则题“虞山 钱陆灿选,门人刘士弘订”,并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钱氏写的自序。该序说:“于是稍 加简汰,而授之活板,以行于世”。虽然没有说明活板是自己的或借用别人的,但是由此可 推知该板可能为苏南一带产物。吹藜阁本《文苑英华律赋选》比《古今图书集成》要早40年 ,是现在所知清代最初的铜字本。书凡四册,黑口,四周大单边。字为笔写体,也就是所谓 “软字”或“今体”,楷书流利悦目,印刷清楚,体现了很高的印刷水平(注:张秀民:《清代的铜活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