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赵梅春:刘知幾论叙事与信史(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梅春 参加讨论

二、力戒妄饰与从实而书
    刘知幾深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因此赞同史家讲求文辞修饰。如赞美《左传》之叙事“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6](P451)。但他认为若因此“私徇笔端,苟炫文彩,嘉辞美句,寄诸简册”,则是不知“史书之大体,载削之指归”[6](P81-82)。然而,自文史分途以来,史家撰述一味地模仿文士绮丽文风,对史文曲加粉饰,所撰之史难以传信示后。“溺于烦富,则有发言失中,加字不惬,遂令后之觉者,难以取信。”[6](P158-159)故而刘知幾要求史家撰述在尚简、用晦的同时,力戒妄饰。
    魏晋以来,史家撰述深受绮靡文风的影响,刻意追求文雅,华而不实。“自梁室云季,雕虫道长。平头上尾,尤忌于时;对语俪辞,盛行于俗。始自江外,被于洛中。而史之载言,亦同于此。”在刘知幾看来,这种意在雕饰辞藻的叙事风格严重影响了历史记述的真实性。他指出:“假有辨如郦叟,吃若周昌,子羽修饰而言,仲由率尔而对,莫不拘以文禁,一概而书,必求实录,多见其妄矣。”[6](P512-513)崔鸿、魏收、牛弘等所撰之史,“妄益文彩,虚加风物,援引《诗》《书》,宪章《史》《汉》,遂使沮渠、乞伏儒雅比于元封,拓拔、宇文德音同于正始”。刘知幾斥之为“华而失实,过莫大焉”[6](P151)。令狐德棻《北周书》变俚语为雅言,刻意修饰,多为论者所称赞。“世之议者,咸以北朝众作,周史为工。”刘知幾却批评道:“夫以枉饰虚言,都捐事实,便号以良直,师其楷模,是则董狐、南史,举目可求,班固、华峤比肩皆是者矣。”[6](P152)他指出,《北周书》博采古文、以成今说,虽文皆雅正,而事悉虚无,历史真实性受到严重的损害。“其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烦……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者焉。”[6](P500-501)
    史家追逐浮华文风、妄加修饰还表现为书事多比拟古代,行文好模仿五经、三史。刘知幾指出:“史臣撰录,亦同彼文章,假托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于此矣。”对这种叙事倾向,他坚决反对,指出“持彼往事,用为今说,置于文章则可,施于简策则否矣”[6](P178)。牛弘撰《周史》,“记宇文之言,而动遵经典,多依《史》《汉》”。他用讽刺的口吻写道:“此何异庄子述鲋鱼之对而辩类苏、张,贾生叙鵩鸟之辞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则可,求诸实录则否矣。”[6](P510)并指出如此记言难以为信史。如牛弘“《周史》述太祖论梁元帝曰:‘萧绎可谓天之所废,谁能兴之者乎?’又宇文测为汾州,或谮之,太祖怒曰:‘何为间我骨肉,生此贝锦?’此并《六经》之言也。又曰:‘荣权吉士也,寡人与之言无二。’此则《三国志》之辞也。”他质问道:“岂是宇文之语耶?”[6](《杂说下》原注,P510)刘知幾还批评崔鸿、李百药等为求古雅妄改前史之文,违背历史真实。他指出:“裴景仁《秦记》称符坚方食,抚盘而诟;王劭《齐志》述洛干感恩,脱帽而谢。及彦鸾撰以新史,重规删其旧录,乃易‘抚盘’以‘推案’,变‘脱帽’为‘免冠’。夫近世通无案食,胡俗不饰冠冕,直以事不类古,改从雅言。欲令学者何以考时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有异?”[6](P179)刘知幾并不反对师范前人,但他要求效法先哲应貌异心同,即从精神实质上予以模拟,以提高史文的表现力,而不是貌同心异,在形式上亦步亦趋。在他看来,“假托古词,翻易今语”,则今语与古词貌同而心异,这是无识的表现。“世之述者,锐志于奇,喜编次古文,撰叙今事,而巍然自谓五经再生,三史重出,多见其无识者矣。”[6](P221)
    从撰写信史角度出发,刘知幾要求史家叙事在言语记述方面应从实而书,做到言必近真,因俗随时。所谓言必近真,一是对方言世语不可妄加文饰或遗弃;二是记人之言,应若出其口。王劭《齐志》多记方言、世语,当时学者指责其鄙陋无文,刘知幾则大加赞赏。他表彰王劭黜饰崇真、志存实录,“足以知甿俗之有殊,验士风之不类”,反映了历史真实[6](P495)。北朝史家将少数民族质朴无文的语言,不是改为华语,就是遗弃。如崔鸿《十六国春秋》、魏收《魏书》、牛弘《周史》等“必讳彼夷音,变成华语”,而令狐德棻《北周书》则“缺而不载”。对此,刘知幾提出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自二京失守,四夷称制,夷夏相杂,音句尤媸。而彦鸾、伯起,务存隐讳;重规、德棻,志在文饰。遂使中国数百年内,其俗无得而言。”[6](P495-496)这是指责崔鸿、魏收、李百药、令狐德棻等对少数民族语言不能从实而书,以致人们难以真切地了解中原地区数百年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变化。他还指出:“自杂种称制,充牣神州,事异诸华,言多丑俗。至如翼犍,道武原讳,黑獭,周文本名。而伯起革以他语,德棻缺而不载。”“此而不书,何以示后?”[6](P179-180)在这里,他批评魏收、令狐德棻等不以质朴的少数民族语言入史,难以取信后世。刘知幾要求记人之言如出其口,也是为了避免因妄加文饰而使记载失真。如“裴政《梁太清实录》称元帝使王琛聘魏,长孙俭谓宇文曰:‘王琛眼睛全不转。’公曰:‘瞎奴使痴人来,岂得怨我?’”他称赞道:“可谓真宇文之言,无愧于实录矣。”[6](《杂说下》原注,P510-511)而“《宋书》称武帝入关,以镇恶不伐,远方冯异;于渭滨游览,追思太公”。他则予以尖锐的批评:“夫以宋祖无学,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斯不然矣。”[6](P510)他肯定《梁太清实录》而斥责《宋书》,是因为前者所记之言符合宇文氏文明未化之实际,若出其口,而后者将粗鄙无文的宋武帝酬答群臣之言虚加粉饰,失其真实。很明显,刘知幾提出记人之言若出其口,是要求史家撰述从言语方面反映历史真实。
    所谓因俗随时,则是要求史家以反映时代特色的语言叙事,切忌盲目崇古。刘知幾指出:“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膠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6](P136)故而书事记言应因俗随时,否则必定会出现“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楚、汉应对行乎宋、齐之日”的现象,以致“伪修混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6](P150-151)。这是说,历史是不断变化的,记述历史之文也应随之变化,若机械地模拟古代,必定造成记载失真。此外刘知幾还认为,语言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风俗的变革。“夫三传之说,既不习于《尚书》;两汉之词,又多违于《战策》,足以验氓俗之递改,知岁时之不同。”[6](P150)史家若一味地追效昔人、示其稽古,则不仅有碍于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且将使后世之人无从了解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苟记言则约附五经,载语则依凭三史,是春秋之俗、战国之风,亘两仪而并存,经千载其如一,奚以今来古往,质文之屡变者哉?”[6](P153)因此,他坚决反对“怯书今语,勇效昔言”,刻意模拟五经、三史的叙事方法。
    论及《史通》之撰述宗旨时,刘知幾指出:“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6](P291)从叙事方面来看,所谓“辨其指归,殚其体统”主要是慎辨文士之文与史家之文之别,倡导“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这种文质相称的叙事风格,摒弃妄加文饰的浮华文风,从而使史家叙事做到如实传真。刘知幾对史家之文的强调,也彰显了文史分途之后史家自觉的史学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